“学生开讲”:破除课堂沉寂的利器
2016-09-10卓元
卓元
【摘 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怕的是一呼无应,不能产生互动。要想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让每名学生张开嘴巴参与到教学中去,最好的利器就是:学生开讲,让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说“会”与“疑问”的机会。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个人先讲、小组再讲互补、最后形成百家讲堂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能,解放学生嘴巴。在开讲中,慢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破除 沉寂 开讲 数学素养
教师上课总想一呼一应,一呼百应,无论是家常课、公开课、示范课,教师心里所想的都是一样的。但教学中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室里总是很沉寂。这种沉寂现象在数学课堂上较为明显。一般情况下教师要么试上几遍,要么借助所谓“熟悉学生”,把某些环节内容透露给学生,鼓励(实际是逼迫引诱)学生积极举手,积极回答,积极张开嘴巴畅所欲言。其实,破除课堂沉寂更好的利器是:学生开讲!
一、循序渐进,引流入渠
刚接触一个班级,让学生如教师一般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或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如何做到让学生解放嘴巴,充满自信陈述内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个人讲:理顺思路
一般情况下人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障碍,就是担心自己的观点等不被认同而落下笑柄,学生虽小同样也是如此。让学生张开嘴巴,表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让学生从自言自语开始。这样,可以理顺思考问题的思路、理顺思维的顺序,为开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某页,看看这部分内容,并画出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用自己的语言把所画的内容串起来,自由说说,感觉是否通顺。学生就会有的放矢去做。如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苏教版201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学生在看、画后,述说这部分内容。“这个例题的问题是,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它的条件有:讲义夹每个7元,订书机每个12元……用50元买一个书包……”学生在一边述说中一边思考。吴亚文在述说中突然自言自语吐出:“……不对,题中是问‘还可以买几个笔记本?’讲义夹、订书机、水彩笔、钢笔等价钱,这些条件与‘买几个笔记本’没有关系,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条件是用50元买一个书包,剩下的钱买笔记本,笔记本每个5元,要想求出还可以买几个笔记本,就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钱,用买书包后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就得出还可以买几个笔记本了。列综合算式为50-20÷5,但这样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先算除法,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是先算减法,这就必须在50-20添上小括号,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我们学会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听完学生这样自言自语地不停调整叙述,足见,学生在自我表述当中,不停地调整自己思考的思路。这样,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就在不停地思考中理解、掌握了。“响鼓还需重锤敲”,为避免学生在自我述说当中,不去自我主动地表述,笔者走进学生中间,告诉他们,看谁说的声音响亮谁就有大大的机会为小组争光。此时,学生都会为了小组的荣誉而不甘落后,闹中取静,集中精力,表述自己欲展示的内容。
(二)组中讲:让结论更准确
学生有了自我表述的经历,就是一个有话可说有事可干的人了,内心里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观点等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有了说话材料也就有话可说,就像建房子一样有砖有瓦……有了设计好的“蓝图”。为了使表述内容更加完美,就需要团队的帮助,这就顺理成章地由“自主先学”进入了“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学生轮流陈述自己的内容与观点,然后相互指出谁的内容中需要补充什么,形成统一意见,追求结论的完美。
笔者在教学“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1)”(苏教版201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时,深入“励志组”倾听他们讨论交流。
(在每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后)
卓瀚文(组长):例题实物图中给我们提供的是两套运动服、两双运动鞋和两顶帽子的单价,要求我们根据图中的信息,以及“小明和爸爸带300元”的条件,求出“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的问题。但是,王润栋刚才所说内容中,没有把问题理解透,没有讲出最多剩下多少元,要求剩下的钱最多,必须买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所以,这一点应补充上去,这样就显得对题目理解深透具体了,让其他同学听得明明白白了。看看,这是我昨天预习时,妈妈帮我画的思路图:
王润栋(时间控制员):看了这个图,忽然明白了,卓瀚文给我提出的这点,我确实没有思考到,只考虑剩下的钱,没有考虑剩下最多的钱。这个,我一定改正。我再重说一遍,大家再提出意见(述说思考的结题思路内容)。
魏兰苏(副组长):蒋玉豪,你应该从问题出发去找条件,帽子价格与题目没有关系,题目说“小明和爸爸去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怎么用带去的300元还要减去帽子的价钱呢?所以,你在题意理解上出了错误。
蒋玉豪(问题记录员):我一急于求成就会犯这样的错误,今后一定要改正。谢谢你的建议。
卓瀚文(组长):刚才我们都是说“最多剩下多少元”,反过来要是问“最少找回多少元”呢?
蒋玉豪(问题记录员):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用付给收银员的钱,减去买最贵物品的钱,收银员找回的就是最少的。
……
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思考思路讲述出来进行讨论,征求组员的意见,相互提出整改意见,集思广益,使每个人的最终结论都是完美的。如果小组里对某个问题感觉有疑问,没有搞明白,可以跨组询问或向老师询问。该内容主要让学生解答“求剩余”“求两数之和”以及“求两数之差”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自由思考和相互交流中,掌握了这一策略的基本特点和运用过程。在相互交流中,抓住了题中关键信息,理解了“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明确了购买物品的价格不同,剩下的钱自然也就不同,要想使剩下的钱最多,就要买价格最低的物品,反之就要买价格最贵物品。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根据自己获得的认识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自由思考与表述,相互交流与补充结合,使教学内容在学生那里得到了初步掌握,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该策略在交流中由无形化有、由模糊变清晰,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发展数学的思维。
二、搭建舞台,渠满水溢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欲望的时候,就想把欲望给展现出来,小学生也不例外。浑身的“武艺”需要一个“演武场”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与舞台。
(一)角色转换 我愿为师
学生必定是学生,最美的亮点就在拐角处转身,就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拐角”。安排学生组内推荐优秀代表,在组里试讲,推荐的代表试讲的时候要以教师的身份进行,如教师上课一般提问、讲解、评价等,由原来的大课堂变成了一个个微型的小课堂。
例如在教学“认识年、月、日”(苏教版201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时,笔者深入“挑战”组听课:
生:现在我是老师了,你们要积极回答问题哦。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12个月。
生:每月天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它们分别是多少天?
生:不一样,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2月是28天。
生:31天的月,我们称为大月;30天的月,我们称为小月。还有一个月是28天的,它是大月还是小月?
生: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特殊月,预习时妈妈叫它 “平月”。
……
学生通过自我和小组的锻炼,再不想讲的学生也会被小组的“情”所渲染,也会由被动变主动,积极投入到小组交流当中去。这样,从整个班级层面来说,就需要将教师的位置让贤于学生,让学生一吐为快,由原来既定的各组之间的竞争慢慢地就会变成思想的争鸣之地。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会使小组之间产生差异,不同的小组会形成自己不同的意见,他们会轮流交替地求同存异。
(二)百家讲坛 展示自我
经过小组演练后,角色得到了转换,水到渠成地进行“交流展示”,也是登大雅之堂展示自我的时候。这时教师到学生中去,安排各组推荐的优秀代表走上前台,如老师一般进行讲课、分析、讲解、提问、板书等一条龙展示,其中讲课优秀的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奖励:同老师握手、同老师一起批改作业、做老师的位置、看老师的书、免做作业一次……甚至可以代替老师布置自己及大家喜欢的作业。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同等的奖励,因为“军功章里有他们的一半”。
例如,笔者教学“三位数减法的笔算”(苏教版201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就退居幕后,让学生角色转变成老师给同学讲课。如张嘉倪是从江阴转过来的学生,进入本班不足两个月,自告奋勇走上前台,像模像样地板书、讲解、提问:
师(指张嘉倪):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4页,看看例题,理解内容,列出算式(学生理解内容、列出算式)。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先在自己本子上进行尝试(学生列竖式计算)。大家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以前学习过的。
生: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现在开始在自己本子上进行竖式计算(学生迅速完成,并指名一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师:袁海月做得很对,大家都可以做出来,但我有个疑问,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百位上退“1”作“10”,再减——
师:这时候,百位上是几?
生:百位上是“2”,借走“1”后,还有“1”。
师:看来大家知道如何进行竖式计算了。怎么样知道其结果对不对呢?
生:进行验算。
师:我们学习的是减法,一般情况下怎么验算?
生:用加法进行验算。
师:开始验算(学生进行验算)。
师:通过验算,我们计算的结果正确吗?(正确)这时应把算式写完整。
师: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回到座位上)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三位数减法的笔算和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减法笔算和口算、整十数和整百数减法的口算以及三位数加法笔算的基础上教学该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为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和小数减法打下基础。
张嘉倪当老师,给同学开讲授课,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在列出竖式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探索出减法的笔算方法,并启发同学,把两位数减法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迁移到三位数减法中来,还针对计算过程中的退位问题,启发同学思考“差的百位上是几?为什么?”并把十位上不够减重点提出,得出“百位上是退1作10”,进而理解并掌握了三位数退位减法笔算的算理和算法。当然,教师在讲解中,存在的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商量解决,做到“质疑拓展”。
三、“学生开讲”关注的细节
“学生开讲”,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总会担心学生要么不讲,要么跑偏。其实,要想使课堂更加精彩,首先,不能脱离教材实际内容来教学,课堂教学要以本为本。教材是联系学生与外界知识的桥梁,是逐步深入学习的基础,犹如建楼房一样,基础打不牢上层设计得再美丽,同样会坍塌。其次,设置的问题适宜于大多数学生解答,为学生开讲树立自信心。作为教师教学不能仅仅面对那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不能单独面对班级的后进生,而应面对全体,兼顾个人,不能设置较难的问题,不能只让班级里寥寥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展示。要是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问题较难,要么是你的提问方式方法有问题,要灵活调整不能自问自答。设置的环节要易于学生操作,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再之,设置的问题结论要易于发现。树上的苹果不能伸手就摘到,也不能搬梯子还够不着。而应让学生踮起脚尖稍微一蹦,就摘到苹果。那样学生就不会畏难不说不讲了。最后,对成绩较靠后的学生,不能放在遗忘的角落。针对他们出现的困难,可以适当地安排这些学生在小组中讲述,或者安排其组长到别组学习后,回去教他们。这样做保证了人人都可以张嘴表述。
从个体到小组,再到整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中,为理解与掌握学习的内容积极参与。整节课下来学生表述、展示成了主宰,教师成了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与顾问,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大大增强,对事物分析与讲解的逻辑性也相应增强,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样,在其他学科课堂上,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放手大胆地交给学生,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时,还愁在课堂上一呼无应吗?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桃园小学 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