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怎么学?怎么教?
2016-09-10江雄兵
江雄兵
【摘 要】这里所讲的先学后教有别于利用学习单开展的先学后教。以“比的化简”一课为例,呈现围绕教材展开的“先学后教”。教师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紧扣教材从学生不易思考的角度进行提问:“为什么教材要编排三道类似的例题?”“例题的每一步骤用等号连接的根据是什么?”通过两问既解决本节课重点,又为学生下次先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先学后教 规则课 案例
学校举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要笔者上一节体现“先学后教”理念的数学公开课。笔者以“比的化简”一课为例,围绕教学展开了“先学后教”的教学尝试。
一、课前慎思
(一)选课的烦恼
不同的数学课可能会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种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数学课。紧接教学进度的课有“起跑线”“比的认识”“比的化简”“复式条形统计图”等,这些课中既有概念课,又有综合实践课,还有规则课,哪一课更适合体现“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法呢?最终,笔者决定选择“比的化简”这一节课当载体。因为“比的化简”是学生在学习了“商不变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再学习的内容,这种学习属于规则教学的并列学习,根据六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他们完全能够把以前的学习经验、方法迁移过来。学生 “先学”会相对轻松。
(二)先学,怎么学
要设计一些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先学吗?课前的导学案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让学生阅读教材的例题进行学习,可以吗?是课前先学还是课内统一学?怎样的“先学”能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示范?……这些问题既有关于先学的时间问题,也有关于先学的方法问题,还有关于数学教学的责任问题。
经过思考,笔者有了自己的主意。如果教师设计了一些导学案给学生进行先学,哪会不会给学生一个暗示——没有教师下发的导学案,我是不太可能进行学习的?既然学生人手有一本教材,为什么不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而要另起炉灶重新印制一些“导学”案?课外的自学,没有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形成的“学习氛围”,先学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起点差异明显化,到时课堂交流时会不会影响参与度?……于是,笔者决定采用课内限时自学教材的教学方式。
(三)后教,怎么教
把学生当白纸去教,只要提笔就画,按构图一笔一画去涂抹,最后总能得到一幅作品。这是先教后学的好处,教师只要按照教材的设计去执行即可,借助一些教学资料,教什么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但是“先学后教”是在学生学习之后进行的教学,这时,白纸可能已经不再是白纸,有的可能已经有构图框架,有的可能已经涂上了颜色,教师要做的是怎样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达到教学目标。先学后教,教什么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前积累的教学经验,“比的化简”这一课,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如下:
1.从知识与技能上看:前项是后项的倍数时,学生可能会把结果写成一个整数,如60∶30=2;针对以往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在化简前项后项都是小数的比时可能会出现差错,如0.7∶0.35=7∶35;中下学生可能会混淆求比值与化简比。
2.从经验与思想方法上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时很少会思考书本为什么会这么编写,很少会思考例题这样做的根据。
以上的预测都有可能成为课堂上教的重点。
几经思考,笔者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经历自学、交流、练习的学习方式,了解自学书本的方法。
2.理解化简比的根据,并能正确地化简比。
二、课堂实践
(一)明确任务自学书本
1.认识最简整数比。
凭感觉,从0.12∶0.4,∶,30∶60,1∶2中挑出最简整数比。排除的要说明理由。
2.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怎样把一个复杂比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3.出示自学要求:阅读教材第52页“试一试”前面的内容,学习怎样化简比。
教材图片:
4.初尝试。
化简下面各比。
30∶60 0.12∶0.4 ∶ 60∶30
学生独立练习,老师巡回指导,找出典型错例,让学生板书。
错例1:0.12∶0.4=12∶4=3
错例2:0.12∶0.4=1.2÷4=0.3∶1
错例3:60∶30=60÷30=2
(二)讨论交流
1.小组内交流4道尝试题。
2.对板书3个错题的讨论。
每道题找出错因,并进行订正。
3.师生质疑。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学习化简比有什么用?
生:为什么要学习化简比?
(2)师提问,引导学生深读课本。
①为什么书本上要讲三道例题?用其中一道例题不就可以讲明白了吗?
生:三个例题分别教我们怎样化简整数比、小数比和分数比。
教师引导学生看着例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么化简整数比、小数比和分数比。
②例题的每一步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根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化简比的每一步依据。
如:
0.7∶0.8
=0.7÷0.8→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前项相当于被除数
=7÷8→根据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7∶8→根据除法与比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前项,除数相当于后项
(三)再尝试
1.化简比:3∶0.5 ∶ 168∶84
学生练习之后小组内交流、校对。班内交流时请有修改的同学说明错因及订正方法。
2.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单位:克)
(1)水:60 糖:30 (2)水:20 糖:10
(3)水:50 糖:10 (4)水:150 糖:30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追问:你们是怎么判断出这几杯糖水一样甜的?继而解决学生在前面质疑环节提出的“学习化简比有什么用”的问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值是( )。
讲评时,教师选了一份把比值写成比的作业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讲评,并体会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异同。
三、课后研讨
(一)认可的做法
1.充分发挥教材的编写特色,引导学生体验“先学后教”。教师在质疑环节设计的两个问题既是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测,又是对学生自学方法的引领,还起到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的“理”与“法”的梳理,可谓一箭三雕!
2.教师每次介入的时机把握恰当。
初尝试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例,在学生小组交流后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弄清化简比的根据与方法。再尝试时,教师介入重点则放在学生还有修改的题上,真正做到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
(二)有争议的做法
在课后的讨论中,听课老师对以下两个问题表示有疑问:
1.先学后教能保证学习效果吗?
2.哪些课适合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
笔者的思考: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在那节课的课后就作了一个后测。现将过程及结果描述一下。
测试的内容:
1.化简比。
2.先求比值,再化简比。
3.小圆半径2厘米,大圆直径6厘米。
(1)小圆与大圆的半径比是( ),比值是( )。
(2)小圆与大圆的直径比是( ),比值是( )。
(3)小圆与大圆的周长比是( ),比值是( )。
(4)小圆与大圆的面积比是( ),比值是( )。
测试环境:
课内独立作业,完成就上交。
测试结果:
从数据分析及后续观察来看,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其中第3题周长比与面积比约分不彻底的同学占多数。笔者把这类错误归因到解题技巧的缺失,在下一节课中补充。如小圆与大圆的周长比,学生算得小圆周长是12.56厘米,大圆的周长是18.84厘米,用12.56除以18.84求比值时找不到公因数314。而笔者是让学生不算出来直接用式子进行比、直接约分,即小圆周长:大圆周长=(3.14×4)∶(3.14×6)=4∶6=2∶3。
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不同的课型,先学后教的策略可能不同。具体怎么做有待于实践当中继续研究。
经过这次实践,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先学后教”的含义。“先学后教”,先自学,后点拨。在学生自学课本、初步尝试、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的“主体”。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3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