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学生情感 实现情通理达

2016-09-10刘文艳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苏教版品德笔者

刘文艳

【摘 要】在品德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学都离不开情、理、行三字,情通则理达。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中铺垫情感,在调查、访问、观察中诱发情感,在新闻报道、时事关注中激发情感。做到处处留心皆为理:以“趣”识理,以“真”明理,以“理”辩理,以“行”践理;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反思中前行,在规范中前行,在活动中前行。在情真理切的基础上且思且行,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键词】情 理 行 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它最终要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的目的。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情感,实现情通理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课前准备,未成曲调先有情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忽略课前的预习、准备活动,品德学科也不例外,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品德课前的准备活动比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很多的时候,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要涉及社会性、人文性和自然性等多种知识。如果缺少课前的准备,课堂教学将无法进行,而这些课前的访问、调查、资料收集等都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

(一)在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中铺垫情感

课前收集和所学课文有关的内容,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学生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滋生出一种情感。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本课主要讲的是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对于这段历史,学生有的略有所知,有的并不清楚,要想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课前的铺垫准备必不可少。教师可以课前给学生布置收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故事、视频等的作业,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心中就对那些丧失人性的侵略者充满了愤怒,同时也会对泱泱中华这段屈辱的历史产生反思,这就使得教师在正式上课时可以很快将学生带入本课的教学。

(二)在调查、访问、观察中诱发情感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学生必须在课前进行实际的调查、访问、观察后,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家乡的变化》一课,对于成年人来讲,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多年前家乡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他们一无所知,和现在根本无法形成对比,也就无从感受变化。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课前调查、访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家和爷爷奶奶谈谈,和爸爸妈妈谈谈,和大哥哥大姐姐谈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家乡的变化,还可以结合老照片、以前的音像资料与现在进行对比,直观感受家乡巨变,同时探讨家乡巨变的原因。在调查中,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对国家和家乡由衷的热爱之情。

(三)在新闻报道、时事关注中激发情感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囿于教材编写的时间限制,不可能把刚刚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编到教材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了解。因为这些事件刚刚发生,所以更能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生死不离》一课,主要讲的是汶川地震这件事,教学目标主要是要学生了解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身边。学习这一课,我们可以联系刚刚发生的一些灾难事故。如6月23日的盐城阜宁特大龙卷风灾害就可以补充到教学中。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

二、课堂教学,处处留心皆为理

常言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其核心是明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即是探寻真理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入情入理,笔者着力抓住了“趣”“真”“理”“行”这四个字。

(一)以“趣”识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驱动力。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自我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学习。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恰当地在课堂中采用游戏、故事、竞赛、儿歌等形式进行教学。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告诉学生即将播放一段交通往来繁忙的十字路口的视频,要求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观察,统计出在这段时间内,分别有多少辆轿车、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通过。笔者没有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结果视频播放完后,有的小组顺利完成了任务,有的小组却失败了。此时,笔者借机先让失败的小组说说为什么统计不出来,遇到了什么困难,接着让成功的小组介绍他们的经验。在交流中,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怎样合作也有了初步的感知。这种兼具游戏、竞赛特点的多元方式,远比教师一味地讲授来得有说服力。当然,不同的课文采取的激趣识理的方法也不一样,需要教师因“文”而异。

(二)以“真”明理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前,教师应“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真实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各种需要、愿望要去实现,有各种疑惑、问题、矛盾需要解决,有各种任务要去完成。教师创设的情境就要能够体现这种复杂性,要具体展现各种关系和问题,避免情境过于简单化。

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大多数教师在正常情况下会选择呈现这两个方面的事例,一是那些因诚实守信获赞的正面典型事例,另一种是因撒谎、背信弃义等付出代价的事例。而现实生活的情况可不是那么简单,还有许多通过撒谎、弄虚作假等成功获利的例子。作为教者,不应该回避这种情况,而要让学生对这些复杂的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对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和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情境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以“理”辩理

如今的学生人小鬼大,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他们对是非善恶有自己的判断与理解,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道德说教,要讲究说理的艺术,让学生心服口服。有些道理还要借学生的口来讲,让他们自己讲自己悟。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时,笔者就先带领学生对地球上的水、森林、土地、矿物等资源的现状作了解,再与多年前的情况进行对比,然后分析讨论:“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的?这样发展下去,10年后、50年后、100年后……又将是怎样的状况?”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此时,笔者进一步追问:“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有的说:“我们要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有的说:“我们要开发新能源。”还有的说:“我们要科学使用资源、节约资源……”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自然而然地弄清了事实,明白了道理。

(四)以“行”践理

英国作家罗·阿谢姆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榜样以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别人知道应该怎么做。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树立这样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榜样。

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我的好习惯》一课时,课堂上有两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她在课堂上播放的一组照片。这组照片拍摄的是她班上的一位优秀学生的一日学习、生活的缩影,在图片中,这个学生展现了许多的好习惯,如按时起床、整理房间、认真听讲等。看完后,执教教师让大家讨论:为什么这个同学这么优秀呢?学生纷纷说这与他的这些好习惯密不可分。可以看出,这个优秀学生的行为已经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让他们懂得了好习惯的重要性。第二个片段是课结束时,执教教师亲切地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然后,执教教师整理好自己的教学用具,擦去黑板上的板书。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都轻轻地把自己的学习用具整理好,把凳子放到桌子下面,才有序地离开教室。该教师以自己的行为引领学生的行为,对促进学生习惯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课外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品德教学在激情、明理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明确具体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去行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品德课要想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形成教育合力。

(一)在反思中前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懂得一些道理、规则后,要引导学生反思:哪些我们做到了,哪些我们做得还不够,哪些我们完全做错了,从而促使学生做“更美的自己”。

如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衣食的来源》一课后,学生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反思日常有没有做到不浪费粮食,并在平时进行检查。还在课后邀请值班教师监督学生,看他们在食堂吃饭时有没有做到光盘,教室里的垃圾桶中有没有吃剩的牛奶、零食等。长期的督促,促使许多学生逐渐改掉了浪费粮食的坏习惯。

(二)在规范中前行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阶段的品德课讲了很多规则,有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的规则,排队等候的规则,不随地扔垃圾的规则,按信号灯通行的交通规则等。既然是规则,就要执行。对于违反规则者,也要有相应的惩罚。

就拿排队等候的规则来说,总有学生不想排队,如果对这些行为姑息,那整个队伍就乱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中午吃饭时有一千多人需要排队买饭,特别是冬天,要吃上热菜热饭,有序的排队更加重要。但是笔者发现,基本上这一千多人的队伍,秩序很好,几乎没人插队。因为德育处有专门的值日干部进行检查,那些插队的人最终的结果是排到队伍的最后面,所以没人再敢这样做。

(三)在活动中前行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特别是对品德课而言,有效的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又丰富和活跃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禁用塑料袋的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让学生在家庭中发挥作用,影响自己的父母也不用塑料袋。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后,我们组织了一场主题辩论赛,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懂得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关键是把它用在什么地方。

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体验才会对道德概念有最真、最深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学生今后,乃至其一生的品德行为。

其实,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品德教学都离不开情、理、行三字,情通则理达。笔者相信,在情真理切的基础上且思且行,就一定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成为更好的自己。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校区 224700)

猜你喜欢

苏教版品德笔者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好学者贤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品德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