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知识链接学生生活
2016-09-10蒋晓欣王娜
蒋晓欣 王娜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新颁布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明确指出,在课程设置上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学生科学实践活动中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内容安排上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可见,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已成为国家层面重点关注和力图解决的重要课题。育英学校依托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化教育体制的先天优势,落实这些精神的责任义不容辞。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十二年一体化科学课程建设的探究与实践研究”。
学校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划分学段,制定課程分段目标、教师目标,突出创新、实践,合理划分课程结构。学校、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成长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本性需求,12年一体化课程结构的设计就是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培养。
为了让科学课程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们研究如何合理搭建知识架构,形成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校小、初、高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学科的教师们分项研讨,在研讨中针对不同学段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主线,明确知识间的递进关系,彻底打破学段隔膜,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是断点,而是累加。同时,结合各类活动将课外知识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考虑特长生的需求,学校特级教师、博士、硕士、骨干教师、外聘专家组成科技团队,中小学各类专业教室、大学先修教室等资源全面开放,为不同学段、不同需求的学生搭建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爱好与特长自主选择,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领域得到个性化、体系化的全面培养。
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成长在评价体系中形成分析数据,便于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评价站在学生、教师、家长、组织活动的相关部门的不同层面,注重多元、全面、多样、全程。对科学课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理解与应用、实施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从体验式学习到深入学习科学本质,不断梳理归纳科学方法,让科学知识真正链接起来。学校“校园生物多样性”“生态环保”等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农场、昆虫研究室、植物大棚、生态世纪林、餐厨垃圾处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处理系统、塑料包装回收机、空气源热泵系统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与深度开发,形成特色,更好地激发学生爱科学、爱学校的情感。科技课程的实施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教师不仅是一位教学者,同时还是教育研究者、课程开发者、教育实施者。
十二年一体化科学课程建设的探究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体系链,减少知识衔接中落点不实、消耗时间等问题,但十二年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搭建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认知度、学科知识层次的把控与准确定位,这些对教师、对一体化课程建设都提出了挑战。我们将继续坚持“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把“改革与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主题和动力,这是所有育英人的共同追求,我们也将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