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新课程诗歌教学的新认识、新模式、新策略

2016-09-10陈劲松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审美鉴赏诗歌教学新模式

陈劲松

[摘 要]通过构建高中新课程诗歌审美鉴赏教学模式,在教师、学生和诗歌三维空间内,探索科学有序地感知、理解、品评诗歌的层递式教学方式,挖掘、拓展用诗歌促进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的美育功效。这种教学模式可分为解读诗歌、品赏意境、审美观照三个阶段。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诗歌教学;审美鉴赏;新模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悟的、有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也可以说他们是在心理上与诗歌距离最近的群体。

在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构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诗歌审美鉴赏的教学模式。遵循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诵读涵泳,熏陶浸染,循序渐进,从而把学生领进诗歌艺术的殿堂,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逐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及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高中新课程诗歌审美鉴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解读诗歌,促发悟性

1.以吟诵打开文字形象之门

学习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要反复吟诵,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诗歌,揣摩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悲,以及作品传达的独特意旨和感受。吟诵,应该引导学生立足语言,从词语、语意、音律三个层面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对于诗歌,传统的学习手段主要靠朗读、朗诵和背诵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它们得到了扩展。如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为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亦吟亦唱,亦唱亦舞;可以为诗歌配上动人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这种方法所创设的诗歌情景,能够增强直观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但是,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也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学生读诗,眼中首先看到的是字,然后在脑中构建相应的画面,这样才能打开文字通往想象的大门。这种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即便是浅显的,或有偏离的,但由于它来自学生自由的创造与想象,所以带有宝贵的个性色彩,十分值得珍视。如果在吟诵之前,教师就使用多媒体呈现,容易导致学生们 “集体无意识”,只会简单接受教师提供的画面,而埋没了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更适合安排在学生朗诵之后。

另外,对于学生不太容易接受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吟诵,也会让他们受益久远。正如郭沫若所说,儿时背下的古诗文象一座大冰山 ,随着年龄增长,它会慢慢融化,经过“文化反刍” ,就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一笔财富。

2.感悟形象之美

诗歌之美在于其形象性。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教师要抓住诗歌的形象作为鉴赏的突破口。

首先,用导语的形式,让诗歌中的雄浑之美、柔婉之美、真挚之美、崇高之美、含蓄之美等,叩击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遐思,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感受诗歌对心灵的冲击。

其次,抓住诗歌意象进行感悟。诗歌“立象以尽意”的特点,决定了把握诗歌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比如在《雨霖铃》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杨柳”这个特殊意象,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折柳赠别”的寓意,描写的是清丽之景,抒发的是离别之情。而学习《梦游天姆吟留别》时,读到“且放白鹿青崖间”,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白马和白龙的形象,与诗中“白鹿”的意象对比,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到,在我国古代传说和文化作品中, “白鹿”是一种仙人的坐骑,恰好更能体现出李白超尘出世的心态。

3.主动与诗歌展开对话

初读诗歌,为了顺利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让学生的“自我” 与诗歌展开对话,课堂中应该营造和谐自然的氛围,帮助学生卸去角色面具,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非功利的心理接近。学生受到诗歌触动,思维和情感就会呈现出非成人化的趋势;而如果教师过早地引导学生接受既定的某种现成“答案”,学生就可能会进入成人的程式化的思维定势,生发并展开功利性的联想和想象,这会使诗歌的意义扭曲,会使教学误入歧途。

二、品赏意境,启动灵性

在初步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泳诗意、品赏意境的活动中,从而把品味诗歌的学习变为审美实践的过程。

1.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畅游“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境界

古人作诗讲究“不睹文字,但见性情”(钟嵘),“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诗歌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于虚空处、于不言处品赏出诗意来,而联想和想象正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方法。

例如品读《琵琶行》中描写琵琶乐声的段落,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尝试吟唱,并且绘出乐曲旋律图来。开始,对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学生都说无法标示旋律。于是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一起感受乐声婉转低沉、再低沉,直到停止,在领会“听觉空白”之后,启发学生同白居易一起做“知音人”,想象用自己的情绪把这停顿时间的空白填补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什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了。而到了接下来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此处会产生石破天惊、动人心魄的效果。

2.师生之情与诗歌之情相融合,制造和谐共鸣的教学氛围

形象思维往往是通过联想和想象,但是进一步的思想深入必须有情感的共鸣。学生囿于有限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不容易与某些诗歌产生感情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合情合理的引导。亚里士多德说过:“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因此,诗歌教学不能脱离情感适度的原则。

教师“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以高质量的问题为契机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年龄的、角色的、历史的障碍,引导他们渐入佳境,丰富内心的体验。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经历过的体验,引导他们化身为诗人,来再创意境。当学生的思想感情同作者的的思想感情趋近一致,或者在某些方面、某一点上契合了,学生就会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与作者同悲,与作者同乐,学生就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灵感,触发灵性,展露才情,迸发创造的火花。

三、审美观照,塑造人格

1.理性思考,促进人格完善

诗歌对于一个人灵魂的净化,理想的升华,有着强烈的熏陶作用。诗歌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就是通过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范例,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懂得诗歌真正的内涵及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诗歌的内在美,帮助学生去感知、体会诗歌中的亲情、友情、民族情及道德力量、人格魅力等内涵美。此外,那些站在文字背后的诗人们,如屈原、陶潜、李白、杜甫、苏轼、普希金、裴多菲……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代表的人类精神和理想,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诗歌教育意义的体现要融合在诗歌的审美中,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去扬善,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社会和人生,进而发展美好的感情和理想,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教师要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宽松态度,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另外,还应该适当延缓对学生认识的评价,为学生的自我调整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2.体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品读意境是运用形象思维进入诗歌去体验情感,如果品读意境是“入诗”的话,那么审美观照这一步就是“出诗”,要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跳出诗歌,客观评价诗歌,审视诗人。站在理解诗歌的高度上评价诗歌,不能天马行空泛泛而谈,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欣赏诗歌语言之美,领悟诗句之妙,而发现诗歌之美就会使学生产生美的愉悦,即美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使人们对它的审美鉴赏更富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同一诗人或同一题材诗歌比较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适时引导,让学生借鉴诗歌文本,尝试进行审美创造活动。比如或仿写、续写、改写,或品评作品,或抒发读后感,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口头和书面表述随机而定。例如赏析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一位学生写道:“一遍遍读这首诗,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的心中迸发出了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伴随着的还有一种强烈的感动。终于,我发现了诗歌魅力之所在,是超越文字而直指人心的一种震撼。”这段文字表达了学生对诗歌独特的理解,也写出了自己的诗情和文化的趣味。

3.促进领悟,形成个性倾向

在这个阶段的诗歌审美鉴赏中,学生的“自我”会受到诗歌及人生的启迪而产生顿悟,而美好的情趣和心灵是真善美的人性归宿,学生得到启迪后可以激发自我超越意识,向更高的审美层次发展。审美鉴赏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生命感悟的过程,学生通过审美鉴赏,能够构建体验诗歌“有我之境”和 “无我之境”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自如出入“有我”“无我”的审美观照中,完成对自我的提升及欣赏品味的提升,形成自己的审美倾向,也就形成了个性倾向。

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魅力,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诗歌的审美鉴赏上,还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不仅要多引导学生诵读品味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还要在课内外组织生动活泼的诗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投入诗歌的审美鉴赏中(见图1)。这些诗歌活动是诗歌审美鉴赏不可缺少的补充部分,作为课堂诗歌教学的迁移,不仅能够增强、促进和巩固课堂审美鉴赏教学的效果,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健康高尚的审美人格。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审美鉴赏诗歌教学新模式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