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16-09-10董海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班主任教育

董海霞

〔关键词〕班主任;焦点解决;教育

在班主任工作中,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往往采用批评教育,然后刨根问底,追究产生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最后提出希望和要求。可是效果甚微。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治标不治本,医人不医心。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单一说教,那将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换一种思维来处理问题。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理论,正好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为班主任工作指明了方向。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以下简称“焦点解决”)是以“积极的思考”“例外改变”“个案是自己的专家”“改变永远在发生”等信念为主导,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它强调正向的、朝向未来的积极观点,提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事人。与传统的班主任工作相比,“焦点解决”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笔者在教育学生时,于“润物细无声”中运用了“焦点解决”的技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尊重学生,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教师往往居高临下,以命令的口吻说教,学生稍有反抗便会大动肝火,采用高压政策,最终使得学生口服而心不服。而“焦点解决”认为,没有抗拒的来访者,只有不知变通的治疗师。同理,没有抗拒的学生,只有不知变通的教师。当学生因惹祸进了办公室,教师询问仍低头不语时,不能认为是不配合或无理,可以正面解读为保护自己。教师需思考:是什么压制了学生改变的需求和动机,如何才能引发其合作意愿?

“焦点解决”给出了答案: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的同理和接纳会让其觉得安全,不需要为争一口气而抗争,也较愿意审视自己的困境或者尝试改变。所以笔者面对始终不语的学生时,常用这样的话:“今天你在打闹时,被老师看见,你能马上停止而且还能跟老师进办公室,看来你的内心是愿意听从老师的,是不是?”“你今天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学生闯祸不但没有挨骂,还会觉得教师能理解他。受到尊重的学生会放下包袱,愿意开口说话。师生之间建立了平等、合作关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契机。

工作中,面对学生的某些问题,班主任应将其“一般化”,认为是学生在成长中常见的短时性的困境,而不是病态的、变态的、无法控制的灾难。应以蹲下来的姿势看学生,这是走进学生内心的前提和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有效交流、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与体验。

二、协助学生,建立可行的正向目标

“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是传统班主任惯用的问话方式。这样发问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事出必有因,找出原因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不论遇到什么事情,班主任总是刨根问底,但往往费时费力还是找不到原因,或者找到原因也未必能解决问题。

“焦点解决”基本理念是“事出并非定有因”。认为原因和结果间的关系很难确定,问题往往是互动下的产物。因此,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时不要急着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问题的存在不见得只呈现出病症或弱点,有时也存在正向功能。

笔者班中有一位学生小哲(化名),上学期间经常借生病请假,平均一礼拜两次。如何纠正他的这种行为呢?笔者进行了家访,在深入探究其家庭背景后才知道,他的父母早已离婚,很少陪孩子,平时他和爷爷奶奶住。只有在他出事或生病时,父母亲才会有一方来看他。显然,这位学生想通过生病这一行为让父母亲多陪陪自己。

这个故事中,学生小哲生病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正向期待,并有其功能存在。要达成他的美好愿望,教师可以协助学生建立其可行的正向目标。于是笔者和他进行了一番交流。

“在生病时可以见到他们,看来他们是很在乎你的。那还有什么时候?”

“生日。”他脱口而出。

“还有呢?”

他想了一会儿说:“在我成绩考得好的时候。”

“看来你有过成绩考得好的时候,当时和他们一起是怎样的情景?能和老师说说吗?”

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和笔者畅谈了和父母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等他讲完了,我又继续追问:“那你可以做些什么改变目前的状况?”

“老师,我明白了,就是让自己的成绩取得进步。”

因此,在教育这样的学生时,应协助学生建立提高成绩这个可行的正向目标。为了让他的正向目标更明确细化,笔者采用刻度化询问技术来帮助其确定最近能够努力达到的具体目标。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询问下一个等级目标的具体内容,并討论下一个等级目标发展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继续以上那位学生为辅导对象,笔者是这样问的。

“从1~10分,10分是你的理想状态,代表完全实现了目标。1分是完全相反的状况,那你给目前的状况打几分?”

他想了想说:“4分。”

“你做到了哪些事情而给自己打了这个分数?”

他挠挠脑袋说:“字迹潦草但还是能完成作业,语文课我是认真听讲的……”

“这些很好啊!半个月后你希望自己能达到几分呢?”

“6分。”他毫不犹豫地说。

“如果半个月后你达到了你想的分数,那时的情景又会是怎样的?”

……

这次谈话后,他真的变化很大,不再装病了。学习上挺努力,积极完成作业,不懂就问老师,半个月后各门课成绩都有所提升了。

三、相信学生,挖掘潜在的正向资源

在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能力,仅凭自己的经验给学生出谋划策,殊不知,这些经验不适合学生,学生无心听取,最终效果不大。

“焦点解决”认为“信心来自成功经验”,“意义与经验会不断建构我们的世界”以及“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因此,学生是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资源的。有句经典的格言:“相信才会看到,而非看到才会相信。”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要相信学生,引导并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正向资源,改变不良的现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发现例外

任何人都不可能每时每刻处在问题的情境中,总有问题不发生的时候,这就是“例外”。“焦点解决”认为“有例外就能解决。”班主任尽可能探寻例外这种正向的资源,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外是多层次的,即问题可能有不出现的时候,也有不那么严重的时候。例如:笔者班里曾有一位学生天天迟到,并找出种种借口搪塞。可是有一天到校很准时。这个例外是笔者进行教育的最佳契机。于是询问他:“今天你能准时到校,老师感到十分高兴。今天你做了什么和平时不一样的事,让自己不迟到了?”他沉思一会说:“我妈妈生病住院了,我得照顾她。”“哦,这样啊!看来你是很孝顺的孩子。照顾妈妈是很辛苦的,你是怎么做到的?”以这次不迟到的事展开了例外情境的询问后,尽管后来他上学还是会迟到,但是次数减少了。

笔者还遇到过一位乖巧但性格忧郁的学生,平时看不到她的笑脸。于是我找她谈话。“什么时候忧郁会少一些?”她低头不语。“那你做什么事情时感觉比较开心?”“插花。”她说。于是笔者针对插花活动时的一些情况,找到一个例外情境,深入探讨例外情境何时发生。“插花的乐趣是什么?”“你什么时候愿意去插花?”从这个方向探索,在其间发现改变的途径。

透过研究学生做了什么使例外情境发生,并加强、加多例外情境的发生,而使这些小小的例外情境变成改变的开始,逐步发展成更多的改变。

(二)肯定与沿用学生自发的因应能力

遭遇问题的时候,也一直在承受已然发生的问题。因应能力就是一个人承受与应对问题的能力。曾遇一位家长对孩子要求极其严格,孩子必须写完作业才能吃饭。但是该孩子能力差,常常写到十点左右。显然,这位家长管教不得当,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笔者是这样询问学生:“在常常觉得沮丧和挫折的情况下,你仍然愿意每天把功课写完而没有自暴自弃,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以这种问句思考与探究学生的现状,会让教师看到学生已然使用的自助方法与力量。

因应询问中要具体,如“那段艰难的日子让你刻骨铭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你撑到现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能看到并善用这些力量与资源,又会有何不同?”要看到学生的因应能力,教师需要看见并愿意相信学生在困境中的尽力之处。因应问句除了传达教师高度的同理与欣赏外,还能激发学生原先坚持的信念与希望努力的目标。通过强化至少可以使学生的情况不变得更糟。

(三)回忆过去成功经验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小小成功经验,并从中提取造就成功的方法与策略。上述小哲的事例中,笔者就在尝试让他回忆成绩考好时和父母一起的美好时光,从而激发他改变目前状况的意愿。

四、赞赏学生,珍视极其细微的改变

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教师在找到问题的症结后会无止境地剖析弊端,无限制地扩大学生的缺点,使得学生很没面子。“焦点解决”强调人们的正向力量,强调人们的成功经验,同样面对学生,教师要要关注他们的优势。凡是学生身上具有的一切正向资源,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称赞,诸如:“你做得真好!”“你的办法很有创意,你是怎么做到的?”也许他在以前从来没得到过老师的赞赏,今天听了这些话,顿觉遇“伯乐”,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就会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焦点解决”看重任何的小改变,相信小改变会带来大变化,最后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引导他们去行动,即使是小小的改变都要予以珍视。在学校系统中,无论是系统的哪一方发生了细微的改变,都会带动其他人相应的改变,当改变累积到了一定的量,质的变化必是大势所趋。同时,小改变容易成功,成功经验带给学生的力量感、尊严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改变的动机和勇气。

那么,小的改变从何开始呢?“焦点解决”的经典格言:“如果有效就多做一点,如果无效,就做些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学生总有不犯错或错误不那么严重的“例外”情况,老师都应给予真诚的肯定。当学生有点滴的改变时更是要大加赞赏。

学生小钟(化名),单亲,家境贫困,性格孤僻。从不洗澡,时时有恶臭。面对这样一位问题学生,很多老师都极力帮助他。教他怎么洗澡,怎么洗衣服,如何与人交流等。有一天笔者突然发现他穿了一身干凈衣服,笔者笑着对他说:“小钟,今天穿得真精神,老师喜欢这样的你。”他咧咧嘴,走了。同学们得知小钟家境后深表同情,笔者鼓励同学们多帮助他,多赞美他。奇迹真的发生了。他穿干净衣服的次数增多了,乱蓬蓬的头发不见了,他会学着给自己剪头发了。

一次在自习课上,笔者随手翻阅他桌上的作文本,发现本子上已写满了六页纸(抄来的作文)。我说了句:“小钟,你太厉害了,写了这么多字。而且字写得那么工整。你是怎么做到的?你真太棒了!”他手捧课外书,仍不语。笔者又接着说:“听说你背古诗很厉害,是真的吗?”他翻了一下语文书,眼一瞥就背诵起来。每背诵一首我都极力称赞一番。他也来劲了,一下子把十首古诗都背完了。

这就就赞赏发挥出无穷的力量,小钟在我们的赞赏声中正在一点一点发生变化。他开始讲卫生,也愿意和他人交流了。

总之,“焦点解决”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教师应吸收它的理论精髓,烂熟于心,并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运用于实践中,定能使学生有所改变。但是“焦点解决”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有些学生的问题由来已久,其成因复杂,故其转化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还需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整合,发展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三合乡中心学校,湖州,313221)

编辑/曹朦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班主任教育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