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新气象
2016-09-10田春娣
田春娣
中关村一小教学楼里有一处走廊,曾经是僻静之处,但从2015年4月初,这里就陆续有孩子光临绘画,有的甚至结伴而来主动要求参与绘画,有的孩子一待就是半天。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们产生了如此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呢?原来,这里提供了一片可以自由创造的空间,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将自己喜欢的题材尽情地画出来。
一、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众所周知,小孩子爱涂鸦,尤其喜欢在墙壁上涂鸦,但往往缺乏美感、乱七八糟,因此,这样的行为通常会被禁止,孩子们的这种需要只能被压抑。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涂鸦的欲望本没有错,问题出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有效引导,即怎样把涂鸦变成装饰,而不是胡涂乱抹。相对于绝大多数校园壁画,中关村一小的壁画更尊重儿童,凸显了涂鸦行为中释放的作用。因为我们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因而也看到了自由的创造。
这里既有女孩子喜欢的小清新和小可爱,也有男孩子喜欢的机械类、飞机类、怪兽类、火柴人类作品。特别是这些火柴人,这些“上不了台面”的小野画(图1)曾一度不被看好,国家美术课程也较少涉及,因此,每个被应允在墙上画“野画”的男孩子都格外荣幸,都格外珍惜这个一展才华的机会,都竭尽全力勾勒每一笔线条!他们在这里尽情地释放着自我。创意和灵动的气息充满整个楼道,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谁说破了、旧了、坏了就不美了?你敢画破墙皮(图2),我就敢给墙砸个坑,你敢把墙砸个坑,我就敢把墙砸个大窟窿!当淘气释放到墙面上就不是淘气,是创意。
一个男孩子在剥落墙皮的启发下画了一个场景,中间的墙砖被推倒了,透过被推倒的砖块,我们看到了墙外另一个世界(图3)。这个场景占据了90×80厘米的墙面,一个小学生能完成如此的巨作实属难得,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
足够的信任让孩子们越画越勇敢,越画越放松,越画想象力越丰富!这也令我在指导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跨越了班级、年级,这个合作学习历时近大半年,至今没有中断。参与创作的学生通过无声的绘画语言进行交流—你没画完我接着续画,我画得不太理想他来帮我加工,画与画之间的连接任由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的督促,许多时候是学生在独立创作,参与创作的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各种空闲时间来画画,哪怕只是课间十分钟!整面墙的内容越来越多,它就像一本超级丰富的美术教材,学生对着“教材”积极主动地自学黑白线描画方法:如何组织线条就能成为图案;怎样表现线条的疏密;怎样使用点、线、面这些造型语言等。常规美术课上学生为找不到素材发愁,不知如何下笔时,让他去楼道里看一圈画回来,立马就有了想法和动笔的冲动!
在这里,每天都有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会的教不会的,有创意的教不敢画的。教师需要点拨和鼓励!一种真正的学习正发生在学生群体中!这种学习超越了40分钟,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当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成就通过壁画被众多教师和家长及同学看到并认可时,学生的自我实现愿望也愈发强烈。许多学生平时在纸上创作时总习惯性地用橡皮反复涂改,而在这次壁画创作过程中,我观察到无论多么胆小的孩子只要笔接触到了画面就自动脱离了橡皮,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越画越自信;许多学生画画时,都习惯只关注局部,而通过画壁画,孩子们开始学习着眼全局,下笔时都要考虑怎样与他人的画面自然而然地融合;无论多么淘气的孩子只要往墙前面一坐,立刻变得庄严,无论什么水平的孩子,他的画一定比平时都好看!一面墙,不仅让孩子们获得了自信,更因为公众的空间使他们拥有了一份
责任!
二、让学生在绘画世界里表达自我、释放个性
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宽松、更自由,儿童的美术作品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
但在传统观念中,我们更喜欢干净清晰的画(图4),而凌乱的画(图5)往往被认定为不像、乱、不用心,真的是这样吗?
美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每个学生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们更应该尊重和鼓励他们有独立的表现方式。图5的打仗画看上去不如图4认真,但绘画并不是认真就一定能画好,有时也正因为太认真,思想负担太重,结果反而画不好。从儿童美术教育角度看,孩子画画时感情的真切投入才是真正的认真,所以不能以“乱”来判断孩子没认真画。那些干净、漂亮甚至画得很像的作品往往太过于成人化,从而缺少了个性。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个意义上讲,“太乖的画”恰恰就是死板,“乱”往往充满灵气和激情。如果用传统的观念和眼光评价孩子的画,就会误导孩子错把“干净”和“像”当成唯一的审美标准。无论什么时候,率真、个性都是艺术最动人的特点!
所以,我特别鼓励孩子们在画面中表露个性,我会鼓励他们继续喜欢自己的题材。曾经有家长和教师对我的观念提出质疑:放任男孩子画打仗,是不是会让孩子更淘气,从而有暴力倾向呢?我认为不必有这种担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男孩子的成长需要力量,需要释放,需要宣泄,当女教师、女家长过于干涉男孩子的爱好,希望把这些“异类”孩子拉回来时,这反倒会使他寻找别的方式去宣泄、生出事端,倒不如用美术的渠道来释放,引导孩子用美术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战争:如何表现大场面?怎么突出近镜头?怎样把装备表现得更现代化,更科技?怎样通过线条疏密、画面的遮挡、构图的层次来使战争的场面更具可看性?男孩喜欢汽车、飞机、火柴人,我鼓励他们坚持画下去,但要变着花样用不同表现形式画自己喜欢的题材。当一个孩子把自己喜欢的题材玩够了,他自然就会转移,进而寻找新题材,作为教师,作为成人,我们要尽力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光里再多飞一会儿!
三、融合—触发美的通感
泰戈尔曾说:如果一个人对路边的矢车菊动容,就是最成功的教育。这句话中既有对美和教育内涵的诠释,也有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方法。为什么会对盛开的矢车菊潸然泪下,那就是人们通过一件普通事物,能联想到深刻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通感。艺术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而通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创作出更有味道的作品。
“声音似乎有形象,颜色似乎有温度,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锋芒”,钱钟书先生曾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各个官能可以不分界限。”当学生的听觉、视觉、味觉、触觉都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不仅会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还会使思维和想象力更活跃!在学校教育中,艺术课程是培养通感的最佳途径,这里所说的艺术课程,不是割裂的音乐或美术,而是融合的艺术课程。
中关村一小可选择课程中“艺术与审美”模块中的《戏剧表演》《音画联觉》《视听动漫》都具有艺术融合的特点。在这些融合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相互交流,集体备课,课程内容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甚至文学和体育等相关知识,学科知识间相互融通、相互交叉,彼此共生互惠,这样的融合课程,学生能更完整、更丰富、更真实地感受艺术、感受生活,而且能在审美活动中创造出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意象,获得更加深广、丰富的情感体验!
美术教室传来优美的小提琴曲—维瓦尔第“四季之夏”。《音画联觉》的授课教师正在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著名乐曲,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孩子们纷纷举手要求分享自己的感受,于是各种有趣的画面被孩子们描述出来,“美丽的鲜花”“展翅高飞的小鸟”“小溪流水”……孩子们热情地回应。在音乐的启发下,孩子们开始毫无畏惧、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跃然纸上,孩子们也给了音乐崭新的诠释。
在以往经验中,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播放音乐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那种音乐只是渲染气氛的辅助工具,是可有可无的。而《音画联觉》课程则不同,音乐主导着整节课,没有音乐整堂课将无法进行,音乐的节奏、速度、音调、造型同等重要,音乐语言促进了学生对形、色及内容的联想,对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情感体验都有很大帮助。
为进一步证明音乐、美术学科融合对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益处,艺术组教师们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下面两组图片都是同以夏天为主题的创作,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巨大变化。
将两组学生美术作业进行对比,首先从内容上来分析,没有音乐融入时,学生画的夏天多是对自己日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场景的回忆,当学生聆听了维瓦尔第的“四季之夏”后,其作品表现内容发生了巨变,既有学生对熟悉生活情景的再现,也有不熟悉的场景描写。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生活经历越丰富的孩子,通感的触角就越发达和灵敏,听到音乐时他们会联想更多。从笔法上进行对比观察,没有音乐的纯美术联想,学生的画面如学院派艺术一样稳定和平静,有了音乐加入,画面中呈现出一种表现派作品的特点,更趋向于情绪和感受的表达,造型反而不受约束。因此,画面中有了更多表达情绪的线条,笔法更豪放、大胆,画面更具有节奏感和张力。这种特点尤为突出的是第二组图片中的最后一张,这幅作品画面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同样也是一件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该生在美术课堂造型能力较弱,但音乐的加入该学生也有了自由表达情感的机会。音乐是他的动力,是他灵感的源泉,因为有音乐,他才不再畏惧画笔,这就是联觉的魅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