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
2016-09-10程红兵
程红兵
一、什么是语文人格教育
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塑造。语文教学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
结构。
确立、强化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结合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让他们参与阅读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二、为什么要进行语文人格教育
1.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是语文教学实现价值的必然
从语文学科自身来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要真正完成自己的目的,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培养人,必须发展学生的人格。这是为语文教学的性质观所决定的。语文教学依托于语言,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工具性一说来解释语文教学的性质。语言是工具,这诚然不错,但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唯有人类才有语言,才懂语言。
语言构成人的最直接的象征(符号)世界和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毫无疑问,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源泉。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人性特点的,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
2.人格发展必须靠学科教学来帮助实现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人格,为社会培养有健康人格的人才,也就是说,借助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形成伦理、道德、心智、身体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的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这可以从学科本质和人格发展的本质两个方面来考察。学科的本质就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态,它虽不是唯一的组织形态,却是学校教学的典型的组织形态,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相对地说,比之别的组织形态更能保障学习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从学科的历史发展来看,学科的存在是不能脱离人类及社会的生活与发展需求的。学科总是要反映该时代的社会要求,是该时代社会的成果。学科既是历史的社会性产物,又是人类自由与解放、发展与幸福的教育性产物,是人类文化的丰硕成果。由此可见,学科教学是所有青少年人格全面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教学形态。语文学科更是如此,本身就蕴藏了很丰富的人格教育
因素。
三、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
进行语文人格教育,必须明确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语文人格教育目标是语文人格教育的方向和灵魂,是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并影响教学全局的根本问题。
语文人格教育目标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是终极目标,二是具体目标。
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语文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格完善,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人格完善,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坚持终极目标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应把它置于语文教育目标体系的最高层;具体目标是结合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而设置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近期目标。语文人格教育目标,永远是终极与具体的统一、永恒与流动的统一。终级目标制约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具体化,服务于终极目标,因而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现性。
具体目标可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的认识,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一维教学目标阶段。最初,人们把人的语文素质理解为听说读写、语修逻文的简单相加,把语文素质理解为一维的结构,即构建的内容。第二,二维教学目标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语文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认识到语文学科教学只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还应重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育实践,人们认识到还要培养非智力品质。至此,语文教学目标的第二个维度基本形成。第三,三维教学目标阶段,即构建的过程。所谓构建过程,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实现目标的自主构建过程。没有自主构建过程,构建内容(外在目标)就无法内化为构建结果(内在目标)。有了自主构建过程,就形成了一个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包括构建内容、构建结果、构建过程三个维度。
三维语文人格教育目标是和谐发展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体现了语文人格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它的实现必须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完成,而语文教育活动是实现语文人格教育目标的主渠道。
四、语文人格教育的价值功能
语文教育有它的广度、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语文人格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功能。
1.语文人格教育的广度—全息兼容的涵摄性
语文是交际工具,介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语文又是文化载体,融进人类文化交往的各个领域。可以说,人类的各种精神活动—交流情感、传达信息、传播文化等,都能成为语文教育的大课堂。从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渠道来看,可以从与亲友、师长、同学、伙伴等的交流中接受语文人格教育,可以凭借书籍报刊、声像传媒接受语文熏陶,可以从文史哲法等社会学科中丰富语文知识,也可以从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中训练语文思维;从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环境来看,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都是进行语文人格教育的场所。
一个人的语言面貌、语文水平,不仅取决于他在学校课堂所接受的语文教育的程度,还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社区文化状况、校园文化生活相关,与他的交往方式、范围和活动兴趣紧密相连。因为一个人的所有社会性活动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也就是有意无意的语文能力的历练。我在担任语文教师时,就经常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在上海,在南京,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通过对话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文交往能力。这是促进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社会,进而学会规划人生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2.语文人格教育的长度—影响一生的终身性
学生对母语的学习既非从零开始,也永远不会结束。在人生长河中,语文学习伴随生命成长波澜起伏,呈现出阶段性和永续性的特点,即伴随人在发育、成长中的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变化的心理结构和相应的语文水平,是语文再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学校的语文教育—学生时代的语文学习,是人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黄金阶段,是整个人生语文学习的柱石和桥梁,既要接通学前期既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又要为未来的人生发展、继续学习奠基引路,这正是语文人格教育的要义和必须担负的使命。所以语文人格教育可以借助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各类演讲、各种实践活动加以实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让学生每月读一本文化名著。开始时,我每月向学生推荐一本名著让他们读,接下来我每月推荐两本名著让学生选读,继而每月向学生推荐三本名著选读,最后我让学生自己相互推荐,让大家选读。每周,我会让学生交一次书摘笔记。教师与学生交流读书看法与体会,重在养成读书的习惯。每月,我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是书评,花一课时或两课时交流读书心得,激扬文字,引发他们批判性地思考,沉淀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财富。这样做的最有价值的结果,就是让许多学生养成了终身热爱读书、积极思考的
好习惯。
3.语文人格教育的深度—化育人格,修养身心
语文人格教育不仅是大语文的教育,更是语文的大教育。如果说大语文的教育展示着宏阔的教育视野,语文的大教育则要揭示出既有现实性又具超越性的教育价值功能。语文人格教育所追求的教育价值功能应是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从生存教育看,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语文人格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存。为此,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学生语文实践需要,针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语文的文本能力和实用能力,而不是脱离生活的机械训练,这便是对学生的生存负责。
我所在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组织了初中学生到贵州贫困山区的社会实践考察课程,带着学生到万科学设计,到腾讯学习信息技术,到微软学习趣味程序设计,到联通去……提前开启职业体验之旅。学校小学部教师和家长会组织小学生去华阳孤儿院,到福田福利中心,关心老人,关爱老人,从小养成做人的基本孝道;组织学生到大亚湾核电站、深圳电力调度大厦、鹏程变电站等参观考察,了解电是怎么产生、输送的;组织学生到地质博物馆、深圳气象台去看自然,了解天文地理,产生一些直观感受。这既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训练,更是学生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从终身教育看,语文人格教育就是要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学用语文的习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由此获得“自我发展力”。也就是说,语文人格教育要为学生永续学习、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化社会提供基础支撑和动力支持,而不是死缠硬磨的“智力榨取”,这是对学生终身负责。
从人生教育看,语文人格教育应发挥“文化载体”的“人文化成”功能,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孕育民族优秀文化之精神,积淀民族文化之品格,实现“道德人生和“审美人生”之境界—学好语文既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未来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也是为了让他们在现实的幸福的人生体验中憧憬美好未来,这是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简言之,语文人格教育追求的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
五、语文人格教育的对话策略
语文人格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我们应该强调“生成性”。语文人格教育是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过程,语文人格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这样一来,意义非常明显,将带来语文教学观的根本变革,以“语文教学生活观”超越以往的“语文教学认识观”。在这一生成论的视域下,在语文人格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系也将发生变革。这种变革的实质是从“反映(认识)关系”发展为“对话(理解)关系”,从单纯的知识移植转化为沟通、对话、合作。
我们不能把语文人格教育过程仅仅看作意识的过程,仅仅看作语文教学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而要把理解看作学生在语文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不仅仅是反映、认识的主—客关系,而是一种对话的关系,是在主—客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一种主—主的关系。这种主—主的关系不是对主—客关系的否定,而是对反映、认识关系的超越(超主客关系必须通过主客关系),是对学生与知识关系的现代的新的理解与解释。学习名家名篇,不再是机械的背诵记忆,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问思考,与作者对话,与历史上的名人展开跨越时空的积极的对话……
学生与语文知识关系的转变,使学生对自己在语文人格教育过程中的存在的体认发生了转变,换言之,学生将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语文教学生活。只有立足于生活过程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创造生命的意义,积极地体验生活中的伦理意义与美学意义。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