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训练“三要素”
2016-09-10郑卫红
郑卫红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体验、感悟、训练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作者认为,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绘形、入境、融情”三个要素,入形入境悟语感,循序渐进塑语言。使学生与所教的课文有一个心灵的对话和交流。
【关键词】语感训练 三要素
我们都知道,语感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时会把阅读到的文字变成活活生的画面、鲜明具体的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情感。从而就能更好地体会出课文词语的含义、语句的优美、思想的深刻。怎样训练学生的语感呢?本人认为要抓住“绘形、入境、融情”三要素。
一、绘形
绘形是为了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在读书时按文章的内容在头脑中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一个个鲜明的任务形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绘形:
绘出方位:作者写景或者描绘一个场景总是要以空间为序的。读书时边读边在头脑中绘出方位图,有利于学生理出文章的序。例如讲《少年闰土》开头一小节,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安排这个画面,并说明是根据哪些词语安排这个画面的。在这一节中“天空中”、“下面”、“一望无际”、“其间”这些词语都标记了空间方位。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安排着画面,也就理解了这些词语。这样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立体的画面。天空中的圆月,下面的沙地,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瓜地。在瓜地中一个英俊的少年在刺猹。
涂上色彩:任何一个画面都有一个格调,而色彩最能影响这个格调。格调有明朗的也有昏暗的,有艳丽的也有淡雅的。让学生想象出这些色彩,可以把学生引到文章的意境中去。还以上面那一小节为例,可对学生说,画面的轮廓我们画出来了,你们再读读课文看一看给它涂上什么色彩?这时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这样一幅色彩谐调而艳丽的画面。
绘出连续动作的分解图:讲《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怎样捕鸟那一小节,就引导学生将捕鸟的过程分解成四步:扫空地、支竹匾、撒秕谷、拉绳子。这样学生不仅在想象中理出了捕鸟之序,而且眼前像放映连续幻灯似的展现出一个个活动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那雪天捕鸟的情趣。
这样,在绘形的过程中也就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他们要想象、要联想,要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一幅幅的画面,他们就要把脑海中积累的一个个表象端出来,挑出最合文章的,创造性的组合成一个省的的画面。在绘形的过程中,也同时发展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方位、动作先后、场面的整体布局等都要符合生活的逻辑,不然就会闹笑话,这种逻辑思维是伴随着形象思维进行的。
二、入境
境指的是文章的意境。就是形象鲜明,情景交融,意义深远,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读文章时,只要把文字读“破”,形象也就呈现在眼前了,读书的人也就进入到意境中去了。文字才能生色,语句才能生辉,才能领略到文章的情趣。
以《小英雄雨来》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为例。当学生感受到那蓝天绿水罩上一片红色时,老师问学生签名刚剛写了鬼子枪毙雨来,接着作者为什么又描绘出一幅鲜红的画面呢?学生说这是在赞美雨来有志不在年高。接下去又追问你怎么会想到这是在赞美呢?他们说电影《吉鸿昌》中,敌人枪杀吉鸿昌时,枪声一响就出现了一片红色,那是在歌颂吉鸿昌死得伟大。可见学生进入了意境,就体会出那景中之情了。
语文中的许多东西只能引导学生意会,不可过多地言传。言传过多,只能是助长学生贴标签。文章的意境是你给贴上的,学生并没有体会到。只有经学生反复诵读、仔细琢磨意会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学到的东西。也只有这个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体会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需要把学生引入意境中去,就是理解一个词,也要尽量把学生引入意境中去理解。例如《少年闰土》中有几处用了“便”字。像“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去看……”从字面上讲“便”只能理解成“马上”或者是“就”的意思,我们没有这样讲。我们让学生想一想“我”“日日盼望新年,好容易到了年末”这刻画了“我”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我这样急切地期待着闰土的到来,闰土果真到来,“我便飞跑去看”,这里用上了一个“便”字就描绘出“我”那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神态。“我”这个形象在学生眼前就栩栩如生了。“便”这个副词在这儿的作用也就体会到了。
三、融情
融情就是细细品味和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人云:“披文以入情”,绘形、入境就是为了融情,使学生受到文章的感染熏陶,激起强烈的爱憎情感,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著名童话,课文的结尾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作者把红润的面颊、微笑的面容,初升的红日与小女孩那小小的尸体,烧过的火柴梗,阴暗的墙角同时描绘在一个画面上,是极其不谐调,反差非常大的。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个问题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又为什么还同时描写小女孩冻僵的尸体、阴暗的墙角和那烧过的火柴梗?作者为什么要把这美好的画面和凄惨的情境同描写在一个画面上呢,有什么作用?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那红润的面颊、微笑的面容,初升的红日是写小女孩临死前还沉浸在美好的向往和幸福之中;那小小的尸体,燒过的火柴梗,阴暗的墙角等凄惨的画面是说在黑暗的旧社会,穷苦人任何美好的向往只能像烧过的火柴梗那样灰飞烟灭。就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引进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学生浮想联翩之时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的认识升华,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语言的形感,指的是对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态、意境的敏感度,也就是通过语言在脑海中出现的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画面,不断地积累各种表象,达到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的境界。教师在训练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细腻的情趣,入境融情,领会文本中所含的丰富情感。当学生阅读到那与自己现实生活经历相关的情境时,他们就会浮想联翩,有所感悟,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