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比文化”之心理剖析
2016-09-10鞠慧卿张华超
鞠慧卿 张华超
〔关键词〕家庭教育;“比文化”;心理剖析
“别拉了,你看你拉的什么破玩意,是曲子吗?什么调呀!平时都是怎么学的,怎么跟人家王紫月一起学二胡,人家拉得就那么好,你就这么差呢……”
我连珠炮般的一番轰炸,女儿早已坐在那里哭成了泪人。看着小脸上的眼泪,我也于心不忍,但即使是这样,我也从来不放松对她的督促。这样比较与训斥持续了半年多,女儿的二胡拉的依然没有进步,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我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反思过后发现,其实我犯了很多家长都犯的错误,就是希望通过孩子间的比较来激励孩子努力向前。长此以往,就是形成了家庭教育中一种传统——“比文化”。
通俗点说,家教中的“比文化”就是家长不停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希望以此来激发自家孩子的上进心,使他们变得奋发向上,以实现学业或者其他方面更大的进步与收获。这种“比文化”不是新生事物,而是由来已久。相信我们小的时候,大部分也都是在别人家孩子的笼罩之下长大的;当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又让别人家孩子笼罩在我们自家孩子的头顶之上。
这种“比文化”到底真的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吗?也许真的有孩子在这种对比的激励之下,走在了成功的路上,但是大多数孩子却因此失去了幸福感,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过去就曾经有报道说孩子从楼上一跃而下,幸免于难后,被问及为什么要做傻事,孩子说:不想给父母丢脸,因为自己哪哪都不如人家。看!这就是家庭教育中“比文化”造成的恶果。这种“比”不仅深入到家长的骨髓,也侵蚀了孩子的血液。
那为什么家长都热衷于比呢?本人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希望以此刺激孩子上进。家长都会拿自己家的孩子与表现更加优秀的孩子比较,相当于拿着自家的缺点去比较人家的优点,希望借此让孩子明白自己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进而激发出自家孩子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动力,争取让自家孩子向优秀靠拢,甚至超过优秀,成为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二是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愿望。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美丽的愿望和梦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梦想终究没有变为现实。当自己做了父母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希望和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梦想大使,希望孩子替自己完成未竟的人生理想。但,这仅仅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当他们被迫以父母的梦想为梦想时,反抗不了父母的权威就转而消极懈怠,必然没有良好的表现。此时,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就会时时萦绕在耳边,笼罩在头顶。
三是父母的虚荣心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孩子则是父母永恒的话题。很多父母聚在一起总是会比孩子,孩子的成功直接决定了父母的腰杆是否能挺直。很多人都认为事业和婚姻的成功叫做成功,但是比起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些都不算什么。因此,父母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是失败的,他们承受不了孩子失败带来的丢脸,甚至是耻辱。所以他们不停地比较,不停地鞭策自家孩子,希冀缩短差距,甚至早日赶超。但即使是自家孩子赶超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后面还有好多个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比较无休无止。父母的虚荣心使他们想要的最终结果不是更好,而是最好。
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别人家孩子的笼罩之下,战战兢兢地生活。这种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是课外辅导班繁多,孩子疲于应对。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给所有家长戴上了紧箍咒,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各种辅导班之间来回奔波。这种时间与精力的双重折磨,让本来对学习充满好奇的孩子开始讨厌这一切,对上学,对作业充满了抵触。相识于少年宫的一个朋友给她三年级的儿子报了篮球班、足球班、游泳班、二胡班、画画班、武术班,这六个班挤占了两个晚上、一个周末。我看到孩子上二胡课的时候,懒懒散散,像一个陀螺,老师不点名,他决不听老师在讲什么,处于极端消极厌学的状态。我曾经问过朋友,为什么要报这么多班,孩子有时间完成作业吗?有时间练习这十八般武艺吗?朋友也很无奈,说这个朋友的孩子报了什么,那个朋友的孩子报了什么,人家的孩子都学,咱家的孩子能不学吗?报辅导班也成了攀比的一项。我建议她少报几个班,她就向我数数报这个班的理由,不能撤,数数报那个班的理由,也不能撤,到最后孩子就变成了样样通,样样松,哪一方面也没有出类拔萃。
二是帮孩子树敌,严重影响人际关系。
我的女儿与王紫月一起学二胡,女儿的优点是拉二胡的姿势很优美,表情很动人,缺点是曲调有时候不太准确;而紫月的优点是曲调很准,但是姿势比较古板,表情比较僵硬。为了督促女儿拉准曲调,我就不停地说她拉的曲调没有紫月拉的准确,总是拿着她的缺点去比较紫月的优点,而对她的优点绝口不提。有一次我刚说完让她向紫月学习,她就反击说紫月哪些方面表现不好,不是一个好孩子,她讨厌紫月。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多次将她俩比较的用意在于督促女儿,却没想到女儿在心里已经把紫月当成了敌人。不仅对紫月的优点视而不见,反而戴着放大镜看紫月的缺点,最终影响了她俩的朋友关系。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这种比较长此以往下去,只会帮孩子树立一个又一个的敌人,会让孩子的人际关系极度紧张,或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想到这些,我就不寒而栗。
三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孩子幸福感缺失。
上文提及的跳楼孩子说她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是离父母的要求依然很遥远,不能像身边的同学那样给父母长脸,让父母颜面有光,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很笨的缘故,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来个直接了断。听了孩子的话,我不知道当时守护在她身边的父母作何感想。孩子选择极端方式固然有孩子性格方面的缺陷,但是更多的怕是来自于父母间的比较吧。父母总是拿着自家孩子的缺点去比人家孩子的优点,这种不公平比较的结果让孩子信心全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若不能合理归因,理智看待问题,就会随之产生强烈的习得性无助感,所有的自尊、自信都会消逝在比较之中。他们感觉处处低人一头,极度自卑,如此的经历能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体验到生活的幸福吗?不能,真的不能。
反思过后,我开始转变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我承认并接受了女儿在乐感方面的不足,不再拿着她的缺点去比较紫月的优点。女儿开始每天一练的时候,我就主动表扬她优美的姿势与动人的表情,然后再对她的曲调进行温馨提示,并告诉她:“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妈妈感觉你拉得像老师拉得一样优美了。”
女儿听了我的表扬之后,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主动跟我说:“妈妈,我知道有些调我拉的还不太准确,但是请你相信我,我会努力的。”女儿在我的表扬中不断地进步,我在女儿的进步中感受着为人母的幸福。如今,女儿的二胡已经拉的相当出色,自信心高涨,而且她和紫月又成了要好的朋友。看到这一切,我庆幸自己改变了教育方式,不再陷于“比文化”之中。
印度思想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我们的孩子就是一支支玫瑰,一朵朵莲花,我们要做的是欣赏,而不是比较。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正面的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培养自尊心。其次承认每个孩子之间的差异,让孩子学会自己和自己赛跑。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赛跑,会让他看到今天比昨天的进步。这种进步会让他欢欣雀跃,会让他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以使自己有更佳的表现。最后父母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学会用平常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放低对孩子的要求,让他们做快乐的自己,岂不是更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威海,264205)
编辑/王 桢 终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