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老公安话当年事莫测

2016-09-10

当代党员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大宁河巫溪锄草

重庆作家协会组织部分作家前往巫溪采风时,我在大宁河畔偶遇了精神矍铄的贺老。当时他身披薄雾,面对群山,正不急不缓地练着太极。

得知他的“老公安”身份之后,作为同行的我倍感亲切,相互间聊得特别开心,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他的家门。

贺老名叫贺永宽,1931年出生,算起来已经是耄耋老人了,所以我尊称他为“老公安”。

上世纪50年代的巫溪,到处是被森林覆盖的群山峡谷,森林里还有野猪等野兽,甚至还有土匪。再加上解放不久,公安力量比较薄弱,在那样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困难可想而知。可就是在如此复杂、艰难的环境里,20岁出头的贺永宽却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于工作中,在大山里深深地扎稳了脚根,为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作出了卓越贡献,曾四次受到上级通令嘉奖。

当问到他的成功经验时,他讲了八个字:“尊重群众,相信群众”——贺老的经验,不正是我们今天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所倡导的精神吗?

解放伊始,由于国家公务人员较少,贺永宽除了干公安之外,还要干法庭、妇联、工会、武装部、宣传部等工作,村社干部的活儿他也做。

每次进山工作,驳壳枪、手电筒、雨伞、挎包、草鞋、绑腿等,都是他随身携带的装备。凭借一双脚,他跑遍了全县72个大队,522个生产队,认识了全县1400余名村社干部和70%的社员群众。

到农村,看到社员耕地,他就去耕地;看到社员锄草,他就去锄草……没有什么农活他没干过。

肚子饿了,走到哪家就在哪家吃,玉米羹、麦糊糊、烤土豆、烙麦粑、白菜汤,干上三斗碗又赶路。但是,他从来不白吃,哪怕喝了一碗红苕稀饭也要付粮票和现金。

口渴了,用手捧起山泉就喝。没有山泉,就把河水、田水、井水往肚子里灌,只要解渴就行。他说,有时渴慌了,连土沟里的水也喝,却从来没闹过肚子。

在山区工作,一天要步行五六十公里路,基本上是两头黑,经常是走到哪里天黑,就在哪里歇。老百姓家床太挤,他就用玉米壳、灌木叶、高粱秆、烂杂草打地铺,有时与牛为伴,有时和羊同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时,他就以天当房、以雾作被、以地为床,风餐露宿于深山老林之中。

久而久之,当地老百姓也不把他当外人。天南海北、油盐柴米、生儿育女,什么都谈,什么都对他说。哪家有什么喜庆事,首先告诉他;哪家有什么好吃的,首先想到他。贺老有句大实话:“你帮群众,群众才会帮你。有了群众基础,就没有完不成的公安工作。”他每年要破七八十件案子,一般案件侦破率达100%,重大案件侦破率达99%。所有案件线索来源,都是群众第一时间报告给他的。群众基础,就是信任,就是依靠,就是源泉。贺老每年调解各类纠纷160余起,调解率达100%,全辖区无一起上访事件发生。再复杂、再棘手的纠纷,只要他去,矛盾就少了一半。群众说,如果矛盾是锁,他就是开锁的钥匙;如果矛盾是冤结,他就是解开冤结的手。

“那时,我一天就知道工作和怎样让工作对象满意,从来没去想过什么荣誉、地位、享受。”贺老说,“那时的人很纯,纯得像大宁河的水,一眼能看到底。”

天色不早了,我怕影响贺老休息,就起身告辞,相邀明日再去听他讲当年单枪匹马剿匪的故事。

“贺老,把门关好。”出门時,我使劲拉也没把那破旧的木门拉拢,就提醒他。

“不碍事,关不关门都没事。”贺老信心满满地说。

(作者系重庆市公安局政治部干部)

猜你喜欢

大宁河巫溪锄草
下一站,巫溪
一天不锄草
长江支流大宁河巫溪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及保护对策
锄草
在十八梯遇见巫溪
“巫溪洋芋”拿到出口欧盟“通行证”
大宁河的眼神
新型锄草机
行走大宁河
奉溪高速进入扫尾阶段 年底通车实现“4小时”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