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意与官味

2016-09-10任启铭

检察风云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为政者秦桧官僚主义

任启铭

为官只有官味,那是酱菜,腌旧了,没有亲近“广阔天地”,不调和民意,就只留腐臭。现在,要说到官味,大家都是嗤之以鼻,必棒喝一番。其实,官味这个词,本身应该没有什么阶级属性。何谓官味?实际中说官味,多是指一些官员讲官话、打官腔、起官调,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对群众及下属讲排场、摆架子、耍威风等官僚主义作风。这样的官味自然要不得。然而,古往今来,也有一些官员,有着为官为政的另一番官味。如包拯铁面正气,范文正公怜悯天下的情怀,现当代也有焦裕禄、沈浩式的好干部。可見,官味也有两面性。笔者斗胆以为,官味是为官者的一抹居官气象。在官位者有什么样的气象,就有什么样的官味。为官为政者摆得正,则官味自正;为官为政者私欲多,则官味陋鄙。

衡量官味的尺度就是民意。官起于天下,在于民。《论语·撰考》曰:“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官字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说到底,官味也是为官者在民众中的印象,获得的官声。俗语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你居官位,什么样的德行,有很多双民众的眼睛看着、千万张嘴品评着。官味中有多少民意,就会发酵出多少好官味。在民意的标尺上,官味分了好坏正邪。纯正的官味是民意醇厚,邪污的坏官味,自然是近官远民,民意被腐化了的“官”味所湮灭。国家和社会需要多些气象纯正的好官味,少些污七八糟的坏官味。好的官味兴,社会风气也会气正风清。

近年来,中央反腐“打虎拍蝇”强势铺开,打了不少的“大老虎”,拍了不少的“小苍蝇”。这从另一面说明,现在确实存在某些领导干部私心杂念多,为官为政“念歪了经”;骄奢淫逸,官僚主义作怪,官味不正,让坏官味风行,侵染社会。这些人有自身修养的问题,更有忽略民意的原因。

要获得好官味,就要落实民意。一些干部平常是“荐才用才裙带风,群众意见耳旁风”。但为了获得好官味,赢得好官声,玩虚的,是演技派,都可以在电影节获最佳演员奖。台上、会上人民群众不离嘴,下来就是高姿态,官架子十足。以为靠糊弄就能获得民众的好评,这是自欺欺人的。俗话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可是咱老百姓。”你做了哪些事,什么形象,老百姓清楚得很。骗是得不来民心、赢不得好官味的。只有心里真的装着老百姓,为民切实做了实事,民才爱戴。

老百姓当然希望多些好官味。对有好官味的人,人民会记住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怀他;对有邪污坏官味的人,人民也会记住他,用唾沫星子在时间里埋葬他。秦桧塑像不是跪在杭州栖霞岭被人唾弃吗?秦桧的官味应是缺乏民意的。也许,当前的某些“官”大人们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成不了秦桧,死后更不管那么多,我在位,官味“作”起来,任性快活。笔者想说的是,不用等到你死后,在你一转身,老百姓就已指着你的脊梁骨,骂声遮天蔽日了;也不用为你刻个卑鄙官爷的墓志铭,在老百姓的心中早给你立了个无字的耻辱碑。毛主席说:“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让某些官架子高、坏官味浓的领导干部近亲群众,光是劝诫,作用不够。很多人已经被劝诫劝疲了,压根就没有感觉了。官味要动,民意要行。对于邪污的坏官味,必须要惩罚性清理,强制性行动。

编辑:薛华

猜你喜欢

为政者秦桧官僚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浅析《孔子家语》中孔子的为政思想
《论语》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