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微课程实施高中信息技术“动学融合”教学

2016-09-10夏万龙李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利用微协作融合

夏万龙 李岩

对拥有技术优势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设计和制作微课程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应用并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微课程开展了高中信息技术“动学融合”的教学研究。“动学融合”是基于杜威的“做中学”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更关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动”和“学”,认为实现“动”“学”融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以学为本为其着力点,寓学于动为其设计策略,行动促学为其实践方式。为了检测开展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我们以“我的MV我做主”单元内容为例,采取对比实验(对A班进行类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对B班进行讲练结合模式教学)进行教学研究。

● 实验第一阶段

1.类翻转课堂模式

实验准备:教师根据“动学融合”理念精心设计“我的MV我做主”微课程。其中,“Movie maker软件安装微课教程”用时1分5秒,“简易图片MV制作微课教程”用时5分42秒,“视频MV合成与剪辑微课教程”用时5分11秒,“提交作品到FTP服务器微课教程”用时25秒。此外,教师还提供练习软件、素材资源(包括主题图片、背景音乐、视频片头等)、学习任务单、导学案等资料。教师整合以上内容发布于微课程平台(本实验为微型学习网站),利用超级链接技术实现非线性浏览和交互功能。微课程内容分阶段发给实验A班的学生。

利用自习课时间,在微机室模拟翻转课堂情境,教师分发微课程至学生机,学生利用微课程模拟在家上机,学习Movie maker软件的安装和图片MV的制作并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观察、记录40分钟内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经过统计,有5人根据学习任务单在导学案的提示下,选择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效率高,完成快,平均用时20分钟,作品质量中上;有13人先快速浏览了所有微课程,然后快进观看微课视频,最后根据学习任务单和导学案完成任务,平均用时25分钟,之后又平均用时9分钟完善作品,其作品质量较高;有28人常速浏览链接内容,然后认真观看微课视频再学习任务单和导学案完成任务,平均用时29分钟,作品中规中矩;有7人迅速草草浏览链接内容,然后反复看图片、听音乐、快进微课,结果在安装软件和完成任务时碰壁,不得不回看、重学、再试,平均用时37分钟,作品质量一般;有4人胡乱浏览、查看微课程内容和各类素材,安装软件和完成任务时屡屡受挫,问其他学生,又受助有限,最终茫然放弃,玩起游戏或手机。

2.讲练结合模式

实验准备:预先演练Movie maker软件安装、图片MV制作讲解相关操作过程和技术细节,准备练习任务使用的主题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提前发送到学生机。

授课时,教师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广播教学,演示Movie maker软件安装过程(约3分钟)。学生实践安装,教师巡视指导,组员协作互助,用时3~6分钟,进度不一,慢的学生忙得手忙脚乱,快的学生探索热情高涨。教师再次控制播讲图片MV制作(10个步骤),刚开始讲解时,先安装完软件的学生探索兴趣正浓,露出抵触情绪,教师讲至3分钟,有约15名学生打呵欠、注意力下降,讲至5分钟时,80%的学生开始不耐烦,并表示内容多记不住。教师于是停止讲解,让学生实践。教师巡视发现:有13人能回忆正确步骤并帮助他人;有33人记得主要步骤,但需要询问同学或教师才能补全;有6人需要反复尝试或请其他同学帮忙;有5人记忆混乱,需要反复召唤教师或请同学帮忙;有3人不会也不问,且对教师指导敷衍。教师组织学生组内互助,学生趁机说话、走动,以实践模仿者居多。学生完成作品时间参差不齐,8人用时约10分钟,30多人用时约15分钟,其余用时20多分钟。下课前7分钟,教师讲解如何提交作品,学生听讲不认真,提交问题频出。在教师和各组长的帮助下,约3分钟才完成。作品统计结果为:高质量的作品8个,中等质量的15个,质量一般的35个,2人没交作品。

3.实验分析

相比讲练结合模式,学习同样内容和完成同样任务,将“动学融合”内化在微课程之内并以类翻转课堂模式自主学习,用时更短,注意力更集中,积极性更高,创意更丰富,更能学以致用,短时记忆效果也更佳。在实验中,A班虽未进行小组协作,但同学间互相比超的精神和展示成功的渴望很强烈,对后续开展进一步“动学融合”的实验十分有利;而B班组内互助和协作形式大于内容,且有多言、乱动倾向和对教师控制播讲有反感情绪,需要改变。

● 实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一周后)

1.类翻转课堂模式

在正常授课时间对A班学生检测(内容:图片MV制作,约10个步骤)。50%的学生记忆较完整;30%的学生遗忘了2~3步,需要借助同学提醒或选择回看微课程;10%~20%的学生遗忘了4步以上或记忆混乱,通过回看微课程解决了,平均用时10分钟。教师在巡查过程中,或稍作点拨,或指示回看微课程,或发现学生有好的设计创意加以鼓励和传授技术经验以实现效果。教师请学生代表演示作品并讲解设计思路和技术技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新微课程(视频MV合成与剪辑技术及相关设计、制作理念的知识),以检测制作个人作品为基础,以小组(3~4人)为单位协作完成“视频MV的合成与剪辑”任务和竞赛。学生利用微课程进行互动学习,分工协作,并在竞赛活动中学以致用、“晒学”展示及评价“思学”。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广,热情高,“动学融合”顺畅、自然。小组竞赛作品统计成果显示,约30%的作品技术性和艺术性较强,40%的作品居中上等,30%的作品中等,无下等作品。

2.讲练结合模式

在正常授课时间对B班学生检测图片MV制作。经统计,约60%~70%的学生遗忘了3步,30%~40%的学生遗忘了5步或以上,同学互助使课堂有些乱,教师于是控制学生机广播教学,快速、简明、概括地讲(吸取第一阶段实验教训),学生听完继续图片MV的制作,最终用时19分。教师选择两个作品进行设计理念和技术经验简评——旨在提升学生设计意识,然后再次广播、讲解视频MV合成与剪辑,精简理论内容,简化技术操作,时间控制在3~4分钟,在10%的学生注意力有些分散时,教师结束播讲以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动态视频合成与剪辑很感兴趣,主动实践积极性高,但大多数学生是自己尝试而非小组协作。在教师督导、任务驱动和竞赛活动的要求下,才开始形成合力。学生对参与竞赛活动较有热情,但作品设计缺乏艺术性,协作分工也缺乏系统性。学生比速度而忽视质量,对教师分发的影视剪辑美学资料只是草草浏览,忽视教师提示、提醒。学生作品多为中等或中等以下,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者寥寥无几。

3.实验分析

经检验,在长时记忆方面,利用微课程自学记忆持久性胜于教师播讲。以此为基础,教师在A班践行“动学融合”更容易、更自然、更灵活,学生参与活动热情更高,行动中更能锻炼和培养协作意识、组织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感、快乐感和成就感。在B班,教师简明扼要的播讲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反感、厌倦情绪;但学生模仿多、创新少的现象表明,讲练结合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发散、探索创新效能有限,而利用微课程实施“动学融合”则更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 实验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一周后)

1.类翻转课堂模式

教师依照“动学融合”的设计,提前向A班学生机分发了“运动元素”“埃及故事”、“看风景的女孩”等主题图片、片头视频及音乐素材,预设MV创意设计任务和竞赛情境,竞赛活动龙虎榜设最佳战队、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师、最佳影评师各三名。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师指引学生认真学习“MV创作如何更精彩”微课程中的创意设计和技术运用。学生迅速行动起来,先学习微课程,然后选择主题、设计内容、分工制作、协作合成及剪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专注、投入,“动”具有生成性和秩序性,“学”具有综合性和实效性。各小组争先恐后提交作品,然后又再修改、再完善、再提交。学生展示作品时特别兴奋,教师示范评价以鼓励为主,对发现的问题给予可行性建议,激励他们继续完善、提高。学生们感受到正能量,更加积极、主动地展示作品。教师适时进行现场互动,评定竞赛活动龙虎榜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也进一步营造了比赛和向优秀者学的学习氛围。经统计,学生作品质量整体很高,中等作品少。

2.讲练结合模式

教师提前向B班学生分发“运动元素”“埃及故事”、“看风景的女孩”等主题图片、片头视频及音乐素材。教师提出MV创意设计任务和竞赛龙虎榜,学生无太大反应,觉得教师在搞花样。教师控制学生机“简明扼要”地播讲了“MV创作如何更精彩”,学生接受大量的关于创意设计和技术运用的信息,消化有些吃力。讲解结束后,学生开始各自查看图片、视频及音乐素材,反复浏览,缺乏主动创新内动力。教师极力督促、调动,结果只有30%左右的学生表现出比赛斗志,其余学生大多表现的则是快、省事、过得去就行的应付态度。结果,完成进度快的,小组作品质量非常一般,完成速度慢的,有创意或有亮点,但技术运用明显不到位。到了展示、评价作品阶段,学生有些缺乏自信,创意设计和技术运用等表述不畅,互评积极性不高,在教师示范性评价的鼓舞下,有起色但缺乏认识深度和个性特色。学生作品优秀的少,中等及偏下的多。

3.实验分析

实验表明,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和开展“动学融合”的竞赛活动,有助于巩固设计意识、协作意识和技术能力基础,激发学生学以致用、追求成功的意愿;被动学习容易导致功利、应付等不良后果。可见,教学需向着以学为中心和顺应高中生好动、好胜等特性转变,从抓住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激发创造力等方面入手,多维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 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类翻转课堂实验模拟情境,有规定性和教师存在的影响,与学生独自在家学习必然有所区别。但就实验过程和结果看,创设类翻转课堂情境,利用微课程自主、互动学习,该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2)微课程的发布和使用需要网络、计算机及多媒体外设支持,在校进行类翻转课堂学习,教师可以及时、有效解决故障问题,学生回家则可能成为变量因素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微课程发布平台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必须充分重视。

(3)实验中,教师播讲学生听看模式导致学生反感,被控制、内容多、时间长、次数频是主要原因。经调整实验发现,将控制减至3~4次,每次讲3~4个要点,时间3分钟左右,学生更容易接受。微课程中的微课视频时长5~6分钟或更长,学生也不易倦怠,设计精心、画面切变、语言简练、自主交互是关键。

(4)人机互动、协作行动、竞赛活动等是实施“动学融合”优化课堂学习过程和效果的重要方式,夯实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关键。如果学生未能有效利用微课程打好该基础,则开展“动学融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导致混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

● 教学总结

(1)在课堂内利用微课程实施“动学融合”,微课程可发挥如下作用:①提供动态学习内容,有助于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②提供学习互动平台,有助于增强交互性和系统性,既可利用人机互动进行非线性、碎片式微学习,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又可在平台内容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的引导下,建立知识体系,生成意义建构。③提供学习流程指示,有助于了解学习进度,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更主动,学生更容易深化和内化知识。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自学、协作共学、任务或活动验学,全面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设计、实践及表达能力。⑤发挥教师的导学、服务作用,有助于教师转变角色,变课堂统治者为建设者和合作者,变学习内容推送者为设计者和分享者,变学习进程操控者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变学习效果评定者为激励者和促进者。

(2)实施“动学融合”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以寓学于动为设计策略,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精心设计“协作”“会话”的内容和形式,使“动”成为促进“学”的催化剂,为“意义建构”创造条件。②以促进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综合运用人机互动、强弱带动、协作联动、教师调动、任务驱动、竞赛激动、评价促动等方式方法,通过自学、助学(组内互助、教师帮助)、导学(媒介导学、教师导学)、赛学(任务驱动、竞赛激动)、晒学(展示成果、交流经验)以及思学(评价生成、反思提升),推动学习不断深化和内化。③以分组和层级管理为基础,编组学生,任用纪律意识较强、威信较高的学生为组长并对其授权,建立课堂管理中介,形成助教促学、支教护学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利用微协作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利用微课实现课前与课上、自主与点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案例研究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天等脱贫号角铿锵嘹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录)
微距镜头下的种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