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区域教研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坚强后盾

2016-09-10魏雄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研训教研学科

魏雄鹰

自从2000年我国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中小学课程以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逐渐开始发展起来,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但与传统学科相比,每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是属于最少的,特别是小学和初中,一所学校往往只有一个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一些偏远地区或乡镇村小甚至只有兼职信息技术教师。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很难真正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很难找到同伴,专业成长一般都处于自我摸索的状态。因此,将多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区域性的协同教研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引领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同步成长,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研员的重视,也涌现出了不少在区域教研活动开展中比较有特色的教研室,杭州市江干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 研训一体,增强教研活动的参与性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形式是上课、听课、评课,老师们喜欢听课,认为听课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学习途径,在教研活动中,听到好的课,好的点子,回去后就可以自己去尝试。一般的听评课活动中,评课往往是由一二位专家或名特教师担任,多数参与活动的教师以听为主,相当于是一个旁观者。江干区采用研训一体、区片联动协作方式,将教师分组,每次活动由不同组来担当,让教师参与整个教研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成为教研方案的策划者和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而且不同区片轮流组织,区片之间相当于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竞赛,教师们会认真设计每次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尽量使活动内容设计都源于自己的真实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研方式,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 专题研究,让教学业务与专业技术相长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APP手机编程、3D打印、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及时跟进技术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新概念,是摆在全体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江干区采用成立专题工作室的方式,根据教师的特长,发挥他们的智慧,而且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有某方面的专长,就能成立相应工作室,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都放手让工作室负责人组织。专题研究工作室活动,不仅是专业上的学习,而且都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每次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学生学技术,还要现场教技术,甚至用技术。学做结合、学用结合,快速将所学技能应用到学校的拓展课程开发、社团活动组织中。通过专题工作室研究,一人所长变为众人所学,而通过在不同工作室的学习,每位教师从一技之长,变成一专多能,与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相吻合。

● 线上线下相结合,变“要我教研”为“我要教研”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的工作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小学、初中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少,而且学校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一般都要信息技术教师兼顾,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很难出校门,参加教研活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一般都不低,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就成了一个有益的补充。江干区在这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早在两年前就申请了“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由承担摄像、摄影、文字、编辑等工作的教师及时精心制作新闻稿,在微信公众号与网站上发布,同时通过“江干区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将活动资料有序存放,方便教师们继续在网上开展讨论交流,拓展区域研训的时空界限。

通过多年探索,江干区积累了非常宝贵的信息技术教研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期待很高,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王卫东老师已带领江干信息技术团队成功地将“要我教研”变成了“我要教研”。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江干区几乎囊括了历年来代表杭州参加全省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的资格,每年发表的论文、完成的课题都在全省名列前茅。通过区域教研,江干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已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资深骨干教师,在这个平台上都能不断找到自己新的生长点。

猜你喜欢

研训教研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有效的组织保障是抓好“联片研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