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施暴者
2016-09-10
你经历过这样的烦恼吗:放低姿态努力地想要融入别人的圈子,却发现始终被排挤在外;以为对同学有求必应、热心帮忙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友谊,最后却发现人家把这种善意当做了“讨好”。你是否曾经遭受或者正在遭受——可怕的校园暴力?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说起校园暴力,首当其冲就是肢体暴力,因为身体的伤痕是清晰可见的,当那些青青紫紫的瘀伤出现在身体上时,令人胆战心寒。但是,言语暴力的危险程度并不亚于肢体欺凌,它无孔不入,在每一个有意识的日夜啃噬着你的灵魂。有些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内心变得强大,最终足以抵御这些言语伤害;而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流逝精神会日渐式微,最后只能祈求重获新生。
言语暴力是个巨大而可怕的漩涡,它让周围所有的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你以为在暴力发生时自己不过是随意地在旁边看了几眼,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为了帮凶,因为你默许了这种行为。
有一部关于言语暴力的电影,讲的是一个爱笑的女孩子千智经受不住言语暴力,选择了自杀。她也曾努力挣扎过,看心理学方面的书,试图疏导情绪;她也曾佯装无所谓,独来独往,接受被大家孤立的现实。可是,最后她还是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感谢你,能撑到现在。”千智写给自己的这句话,也写给所有和她有同样遭遇的人。但我更希望正在经受言语暴力的小伙伴们能再撑一会儿,会有结束的时候,也会遇到能够帮助你缝补灵魂的人。就如《海贼王》里巨人对小女孩儿罗宾的嘱咐:“即使你现在是一个人,总有一天一定会遇上伙伴……总有一天必定会出现守护你的同伴,出生在这个世上绝不会永远孤身一人的……在某处的海域上一定有等着你的伙伴,去找他们。”而罗宾,最后遇上了一起并肩前行的草帽海贼团。
在没遇到你的小伙伴之前,要记住影片《优雅的谎言》里说的那句话:有些人你躲也躲不开,挡也挡不了,也不必像伟人一样,原谅所有的人,爱所有人。讨厌就讨厌,喜欢就喜欢,这样真实地活着就可以了。
施暴者为什么总是挑软弱的人欺负?
初三男生孙立平时说话温柔、注重外表,喜欢和女生一起玩,因此班里同学都叫他“娘娘腔”。小陈为首的三名男生一直以欺负孙立为乐,甚至让他在同学们的面前穿裙子和高跟鞋。每天中午午休时,他们都把孙立堵在座位上拳打脚踢一通。同班同学刘诗婷说,他们班的男生几乎都欺负过孙立,有很多男生就是浑水摸鱼,在孙立被小陈他们打完之后,路过时上去随便踹几脚。而孙立一直忍气吞声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
小编在调查中发现,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的孩子总是在挑那些软弱的孩子欺负。这又是为什么呢?
1. 欺负软弱的人,付出的成本更低
进入青春期以后,一部分人格发展有潜在缺陷的青少年,获得了身体上的力量。于是,他们想要把自己本身的脆弱和焦虑的部分,通过欺负弱者释放出去。这种即将成年时期的“以强欺弱”,就如同人类蛮荒时代的“弱肉强食”一般!而且,相对“厉害角色”来说,选择软弱的老实人欺负,施暴者付出的成本会更低。
陕西省吴起县高级中学高二女生小丽听说学妹小美背后说她坏话,于是叫上同学小水等几名女生对小美及其同学进行了长达八个小时的辱骂殴打,甚至强迫她们脱下衣服拍摄了照片,并且拿着刀威胁她们,如果把这件事告诉老师或家长,就将拍下的照片传出去。五个被打的女孩儿由于害怕报复把屈辱埋在心底,但因为其中两人所受伤害较大,被老师和家长看出了端倪,立刻报了案。
在遭受校园暴力后,性格软弱的孩子不敢反抗,更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这种做法使施暴者在实施暴力的时候遭遇到的阻力更小,施暴后几乎不需要顾虑因为欺负人而受到惩罚。
2. 欺负老实人,更容易获得心理满足感
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在欺辱同学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心理满足。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获得尊重和喜爱”的强烈的心理需求。但是他们没有通过正面的方式“获得尊重和喜爱”,而是通过最原始的蛮力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和存在感。更容易被“整服”的老实人所表现出的这种懦弱、退缩衬托出了施暴者的强大、有力,因此施暴者更倾向于通过暴力手段从老实人那里获得心理满足感。
深层原因:“缺失的”的施暴者
多数的校园暴力事件为长期暴力行为,有的施暴者长期欺负固定的受害人,还有一些施暴的对象比较随机。无论是哪一种,施暴者一旦确立了自己在校园中小霸王的地位,就很少能够停下来。
对他人实施暴力如同戒不掉的瘾,究其深层原因,施暴者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看起来是校园暴力中的强悍者,实际上却是缺失得更严重的人。
1. 发泄渠道和方式的缺失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对某些行为产生的危害后果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对于情绪和矛盾往往采用不恰当甚至极端的方式处理。这是一个人在青春期要展现力量、争取权力和尊重以及因为懵懂的情感不知如何处理等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外在表现。
但是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有人去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小伙伴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
2. 爱的缺失
那些经常欺负别人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比较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常年外出工作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他们的内心非常孤独,又十分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而且小编还发现,有很多施暴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时,都有对孩子的打骂行为。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男生墨墨说:“我爸常跟我说不要让人觉得我好欺负,要做男子汉!”因此,即使别人只是不小心碰到他,他也会用暴力方式回以报复。
3. 教育的缺失
校园暴力的施害者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学校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常常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出了事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大事化小。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从而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当前有些中小学依然盛行应试教育,老师们仅抓学习,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忽视了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尊重生命,这使得孩子缺少对自我行为的把控意识,做事不计后果。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是功利教育只关注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除知识之外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法制和规则教育所产生的恶果。应该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链接2
你的暴力,是否与这些有关?
电视剧、电影甚至动画片为增加视觉刺激大量使用暴力镜头,游戏中的对决、必杀技和千奇百怪的招数也让孩子们欲罢不能,这样的场景让他们感到施加暴力的兴奋和成就感,成为了他们有意效仿的模板。
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层出不穷,某些无良媒体打着“正义”的名号,用最原始的场面来刺激观众的感官,于是“第一手”的视频或图片资料泛滥于屏幕。社会的“正义感”是被点燃了,点击率上升了,传播的效果也完全达到了,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解决之道:爱和教育帮助他们重新出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校园暴力的记忆或许多少会因对青春的怀念而涂上一层曼妙的色彩,但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不能一味被动倚靠社会与每代人的自我治愈来完成。
家庭:纠错和关爱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虽然犯了错,伤害了别人,但他们并不是坏人,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发泄情绪、获得尊重和认同,家庭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教育,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加强法律意识,懂得尊重生命。
学校:防患于未然
“学校应该重视的不仅是法律教育,还有关于人的权利的教育,关于生命尊严的教育,”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教研室主任皮艺军说,“应该号召学校拨出专门的课时来开展类似教育,要把很大的精力放在防范上面来。首先从源头抓起,对轻微的欺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链接3
犯错的孩子如何重新出发
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在法律层面解决之后,所引发的余震却仍在继续。上文中提到的施暴者小丽,在经历了六个月的拘留所生活后,已经完全改变了对于整个社会的看法,“在没有发生这件事以前,我也希望考个好大学,但是现在我已经没有梦想了。”
摆在小丽面前的是一个更焦虑的难题——她的未来应该如何安置。学校建议已经办了休学的小丽转到其他学校上学,但是还会有学校愿意接纳这个16岁的女孩子吗?
对施害方的心理辅导
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并不能只从法律层面解决,其实在施暴方和受害方的孩子们身上都遗留着巨大的阴影。当施暴的孩子已经被法律和相关规定惩罚后,要鼓励和支持他们重新树立信心,找到生活的目标。犯了错就要认错,但是还是要给予改过的机会,不要让他们对社会和未来丧失信心,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在被警醒以后,可以得到原谅。虽然他们曾经做过错事,但是未来还是应该被期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