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弱的受害者

2016-09-10

中学生博览 2016年17期
关键词:施暴者受害者暴力

我糟糕的童年里,充满了暴力与负能量。很长时间后,我以为早已忘记了那种被羞辱的感觉,可是当时的绝望自始至终都不曾被遗忘过。

毫无顾忌地动手打你,揪你的头发,撕你的书,你越哭他们越是以此为乐。在他们眼里没有男女之分,只要看不惯立刻就会动手。他们总是把我堵在路口,让我第二天给他们带零花钱。没有钱,他们就教我怎么去骗家里人的钱,于是我第一次学会了骗人。

我回去说学校要买书,12块。爷爷翻遍了抽屉才找出皱巴巴的几张钞票。接过钱的那一刻,我清楚地记得我的手在抖,而那种罪恶感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不敢告诉任何人,在半夜痛醒时,只能咬着手指独自流泪。那时的我,憎恨他们,但更害怕他们,强烈地想要跳出这个深不见底的火坑,从这场看似永无止境的欺凌里解脱。

我们生来平等,可是为什么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我?为什么我不能拥有做一个“人”的资格?卡里的《复仇高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以为藏在人群中冷眼旁观推波助澜,就不是欺凌吗?”在那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力量微薄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沦为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又或者是旁观者?

既然不能求助,那么能拯救我的就只有自己。不想要堕落,那就必须变强,变得高人一等。不以最大的恶意欺辱别人,但是最起码应该学会保护自己。

新闻大事件:

一个体格健壮、身材高大的16岁少年,面对校园暴力,他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16岁的腾腾长得很高,体格也比较健壮,可是自从上初一开始,内向懦弱的腾腾就经常在教室、宿舍里被小张等六七名同学殴打,同时受到旁观同学的嘲笑。

在被打了很多次以后,腾腾忍不住回家说在学校被欺负,不想住校了。他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几个月回来一次,聊天时也只关心成绩。妈妈则不以为然:男孩子在一起打打闹闹很正常,而且两个多月后就中考了,忍让一下就没事了。

2015年3月31日,腾腾吃坏了东西拉肚子,想要去厕所。小张为首的几个孩子提前跑到厕所占住位置,只给他留了一个没有门的蹲位,而那里刚好能从走廊看到。当腾腾上厕所的时候,他们呼喊从走廊经过的同学过来围观。这件事令腾腾的心理防线彻底被摧毁,晚自习时他从教学楼的四楼纵身一跃,想要结束生命。

本来以为这一跳能够脱离屈辱的生活,没想到他却因此跌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因为落地时双脚先着地,他的腰椎、腿骨严重骨折,面临终身瘫痪的危险。

面对腾腾的遭遇,不管是基于对他的同情怜悯,还是对于他用自残的方式寻求解脱而不是用正当方式来保护自己的不解愤怒,都无法改变一个花季少年再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事实。从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被欺负的受害者们未必身材弱小,而是内心软弱。遭受暴力时,他们只会一再地忍让退缩。这就像一个魔咒般的恶性循环,越软弱的人就会越被欺负,并且会被不同的人欺负。那么,为什么软弱的受害人总是逃不出被欺负的魔咒?

一、丛林法则——不合群的个性更容易吸引施暴者

从大量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小编发现,施暴者选择的欺凌对象通常是集体中“不合群”的那些。这特别像是丛林中存在的法则,凶猛的狮子总是伺机猎捕羊群中掉队的几只小羊。

小编整理了铂金发来的调查问卷,并结合对校园暴力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发现,被欺负的学生有很多共同的“孤独性”——

1. 被欺凌者相对弱小,比同龄人略显幼稚。

最容易成为被欺凌者的,是班级里那些“被拒绝的”学生——他们通常课间时总是一个人待着,明显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或者内心里有些自卑,不愿和同学过多交流。

2. 被欺凌者多是“异类”。

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求得到身边人的认同和接纳,但是不合群的个性或者与同龄人不同的经历、特征,会使其成为“异类”,因而受到群体的排斥,成为被欺凌对象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大。

从小在矿区长大的男生李响从小注重外表,在一群“黑小子”中显得很“扎眼”,而且他不愿和男同学一起玩,课余时总是和女生一起跳皮筋,因此,同学们都用“娘娘腔”这个外号代替了他的名字。

3. 集体中拖后腿的人,人人可“诛”之。

在调查问卷中,小编发现,很多铂金说,班级里被欺负的同学,很多是学习成绩不好的。班里的“大哥”一般不会欺负成绩好或者有特长的学生,但是成绩不好又不讨老师和同学喜欢的人,他们就会特别留意。

4. 让人感觉有点“假”的人。

小王是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小霸王,他说他欺负的人都是让他觉得很“假”的人,但他对“假”并没有明确定义,仅仅是“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者“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由此,可以看出,施暴者选择欺负对象的时候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随机和看心情是主要的特点。但即便如此,同样是“看不顺眼”“看起来很假”,他们还是会选择去欺负更好欺负的那个人。那么,是不是这样的人,最终都会成为校园暴力中的受害者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施害者也在筛选,在步步试探对方的底线以确定对方是不是可以被欺负。

二、步步试探——更弱势的人,容易成为长期被欺凌的对象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我的性格很软弱,从小到大总是被欺负,怎么办?在几百条的回答中,置顶的答案是这样的:真正决定是否长久被欺负的因素,是第一次被公开欺负后的反应——当时反抗,事后回击,还是跪地求饶?而那些容易被欺负的人,是在公开场合被欺负过很多次却从不反抗的人。

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在集体中“被拒绝”……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当暴力冲突发生之后,把自己摆在双方关系中的什么位置?当一个人被攻击、被羞辱的时候,在双方紧张的对峙中,把自己摆在弱势地位上的人,就会给人“这个人可以被欺负”的印象。在采访中小编发现,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最开始并没有打算要长期地欺负某个人,只不过在彼此“过招”的过程中,施暴者一步一步试探对方的底线,受害人的一再后退让自己表现得越来越弱势,这就让施暴者愈发地有恃无恐。

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被欺负成了一种习惯

在各方面的合力作用下,被欺负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习惯。

1. 心理学深度解读:被欺负比反抗更安全

腾腾是个高大的男生,但在新闻视频中,我们看到他蜷缩在课桌后面任由同学欺辱。他这种行为上的软弱,实际上来自于内心的自我否定。心理学家解读说,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不满意自己胆小怕事的行为方式,但是在受了委屈的情况下也不敢反抗,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是不是满意,他人即使稍微表示一下不悦都令自己感到紧张。这种软弱个性的成因大致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身体因素会影响人的心理。身体健康状态不好,可能会让人变得软弱和依赖性强,从而导致心理上比较软弱。

童年时期因为不顺从而被别人伤害的经历——包括父母、老师、其他成年人或小伙伴的责骂和嘲弄,会让一个人对反抗产生痛苦的记忆。

孩子们也可能因为在顺从、依赖和回避的方式中获得某些“益处”而把这种行为固定下来。例如,减少承担责任、获得他人的喜爱、得到特别的照顾等等。

不管是基于以上的哪种因素,被欺负的人在冲突中选择顺从、回避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他们更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来平息冲突,虽然这样的方式会让人委屈、愤怒,但忍一忍就能很快过去,这要比未知的反抗更快速、更有效。

2. “忍受式”的家庭教育:世袭的为人处世态度

从腾腾的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到,腾腾不堪忍受校园暴力,却不敢向爸爸求助,因为爸爸对他管教严格,当向妈妈求助的时候,妈妈却认为男孩子在一起打打闹闹很正常。

孩子的思维习惯、处事方式的养成,和家庭中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你在外面千万别惹事儿,咱家没钱没势收拾不了这烂摊子。”正是家庭教育中父母顺从式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造成被欺凌者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

面对暴力冲突,虽然孩子心里非常压抑、愤怒,但父母的教育如同一根无形的铁索,让他们在任何冲突中都习惯于忍受。他们的感受也完全来自于另外一方是否具有恶意——如果对方是善意的,那么他们感受到的就是平等和舒适;如果对方是恶意的,他们便被动地忍受,被欺负的感觉随之产生,但却没有任何作为,任由被欺负带来的愤怒、委屈、焦虑不断地压抑累积。

3. 校园监管和庇护难度大:谁也当不了那个撑腰的人

如果学校没有反欺凌的氛围、老师没有及时为受害者主持公道、其他同学也不愿意帮助受害者时,那么受害者往往感觉孤立,从而更加不敢反抗。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地点通常比较隐秘,很多老师无法发现,一般只能靠观察或学生举报得知消息,“被欺凌的小孩常常选择默默忍受,不会主动告诉老师,所以,欺凌现象难以及时发现。”

来自福建泉州、教了14年书的老师尤江南说,因为老师被赋予的管理、惩戒和处罚权力有限,“老师能做的大多只是口头教育,既不能劝退也不能开除学生,因此也没有有效的威慑力。”另外,学校在处理师生冲突时未及时保障教师的权利,导致教师也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久而久之,不少老师对于学生不良的行为,只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链接1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中的4种以上,很有可能你已经在经历校园暴力了。看看你是不是那个遭受校园暴力却不敢吭声的家伙?

1. 不愿意上学:平时按时上学的孩子出现无端逃学、装病请假等现象。

2. 个人物品丢失或者损失:衣服、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有破损。

3. 身体伤痕:身体无缘无故出现淤伤、抓伤等人为伤痕。

4. 睡眠出现问题或者沮丧、沉默寡言:经常出现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

5. 上厕所习惯改变:突然出现非要回家才上厕所的行为,因为学校厕所是校园暴力频发的地点。

6. 自尊心受挫:遭遇校园暴力的孩子,性格上会更依赖家长,孤僻、怕生,且没有自信。

7. 自我伤害倾向: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很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自虐的倾向。

四、解决之道——面对暴力,勇敢说“不”

2015年某一期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在谈及校园欺凌事件时,香港作家梁文道回忆起自己初中在男校的生活,一千多个十来岁的小孩白天和晚上都在一起,男孩子们既有一种小野兽的本能,又有一种想要表现自己、支配别人的竞争心态,还有一种生怕被欺负的恐惧感。当整个校园弥漫这样的氛围时,“人人都想欺负别人。”

每次被欺负时,梁文道很不服气,总会反抗。直到有一次,他拆了一把椅子,把椅腿砸向一个高年级的同学,“从此没有人敢再欺负我。”

小编不提倡以暴制暴的做法,但面对不合理的攻击、不合法的侵害时,要学会勇敢地反抗,勇于说“不”。

自我建设:把自己当成一个不可侵犯的“人”!

受害者的软弱看起来是与别人交往时才表现出来的态度,但其实质来源于内心的自我否定。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地让一个人由内而外地克服软弱,从精神上站起来。在这方面,可以参考心理学家的专业建议:

第一,要培养自信和决断力。从小事做起,例如,决定怎样安排时间,决定自己的食谱,决定自己的衣着打扮等等;学会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安排,而不是“别人怎样我就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我决定”的态度会逐渐扩展到我们生活的其他较大的方面。

第二,私下经常做这样的练习:回想最近发生的一件你觉得对自己的软弱不满的事情,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写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经过。先按照事件的本来过程写下来,这时故事中的“我”的表现是“软弱的”。然后对这个故事进行修改,使得故事中“我”的表现变得“温和坚定”,或者变得“强悍好斗”。设想,如果“我”要表现得“温和坚定”,那么“我”该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我这样做了以后,别人会有什么反应?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最后,要提醒的是,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两条重要的技巧:模仿和底线。模仿是按照对方对待你的态度对待他。底线是你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让步的限度,在底线之上可以宽容和容忍,但是过了底线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决不妥协。

如果遭遇了校园暴力,我们可以这样做:

1. 不要过度自责。遭受校园暴力时,作为受害者的孩子,要学会自我开解,不要太过自责。不好的事情终究会过去,可以寻找更为合理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 积极寻求帮助。要放下顾虑和恐惧,勇敢地向家长、老师求助,也可以直接报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后续的暴力侵害。

3. 寻求心理援助。对于被欺凌的孩子来说,长大以后,即使他们成为了低调温和而有所成就的人,但是被欺凌的经历还是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自卑和无助的阴影。所以,在校园暴力发生以后,专业的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

4. 学会自救。为了避免遭受校园暴力,有一些可以灵活运用的小技巧,比如“慎重择友”,尽量避免和校霸级人物接触;和“坏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要太死板,要学会“巧妙周旋”;在遭遇校园暴力时,报告老师、家长或报警。

猜你喜欢

施暴者受害者暴力
反性别暴力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暴力的班长
校园暴力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分析
暴力和痛苦
短文改错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