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的深度决定行动的层级

2016-09-1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浅层层级瓶颈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电影《大鱼海棠》引用了这句话开篇,着实把小朋友、大朋友雷倒一片——这是贯穿两千多年的哲学问题。电影说,忙忙碌碌的人们并没有谁会刻意去想这个问题。芸芸大众的日常认知与行为缺乏哲学观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去做,却对为何要做缺乏思考,从而深刻影响到行动质量。

关于思维与行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知行现状,观察学生大致能看到五种不同的层级。

第一层是“漠然”。对教师所讲内容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也一无所知,能去围观看热闹的算是有点行动,而大多都是稳如泰山、坐等下课。第二层是“跟随”。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偶尔主动查查指导手册,不论做得好不好,总能做一些。道理当然半生半熟,只求把作业做了交上去。第三层是“心动”。热情地去行动,不管想通想不通都去积极思考原理,寻找规律,高兴地得出结论,对学习成果心动不已。第四层是“求索”。在完成任务之后,能够反思、创新,继续动手去改变操作,用结果来分析自己的问题。第五层是“创新”。课后还一直想着一些未解的问题,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去创造、设计自己的作品或实验。

以上各层级的学生数量,在不同的课堂中分布各异。分层级观察并不说明这些人的层级终身既定,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经历,发生换层的可能,但如果缺乏升级的自觉也可能一生不变。置身其中的学生未必有清醒的自我观察和反思。更重要的是,置身其中的教师能否有足够的观察和反思。

不论学生、教师,“知”都分很多境界,“行”也分很多层级。创客教育来了,你我准备在哪个层级去行动呢?目前相当多的人持有“先做起来”的观念。先做起来,占领学术、舆论、组织和行政的制高点,这是相当多教育课题、课改以及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反思上一轮课改,也是先做起来,但对课程与实践缺乏深度思考,照猫画虎之后就遇到了瓶颈,跳不出瓶颈就只能在形式的圈子里转来转去,没能获得素养却又丢了技术。学电路这算是“知”,规划电路是浅层级的“行”,按电路图纸去组装、连接是更浅层级的“行”,只有达到电路的创新设计才是较高层级的“知行合一”。然而,在浑然一体的知行合一中,对自己的知与行有反观和反思,从而恰当定位自己的层级目标,也许这才是更重要的。

“所有活着的人,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他们从海的此岸出发……他们的生命就像横越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开……”。听老渔民说,死鱼才随波逐流,活鱼总是逆流而上——我想它们一定是带着对知与行的深度觉知。

(本期对话嘉宾 王爱胜)

猜你喜欢

浅层层级瓶颈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层级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2004—2017年瓦房店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YL区块某探井浅层气危害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2014—2016贵州英语学考、高考学生认知水平分析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近30年陈巴尔虎旗地区40厘米浅层地温场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