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对话的英语学习型教师共同体

2016-09-10王崴然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9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对话

王崴然,浙江省温州市绣山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温州大学特聘导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浙江省“浙派名师培养工程”成员,温州市名教师,并主持温州市“王崴然名师工作室”。在各级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数项课题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学、课程建设、教学管理。

[摘 要]对于教师发展的关注已经从“教师的个人发展”转移到“教师的共同发展”。教师共同体为达到促进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发展的目的,需要以平等且互利的方式运作,并基于“对话”展开活动。

[关键词]对话;教师共同体;教师发展

一、引言

教师共同体,是指由一群热爱教育、具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的教师为了追求发展自愿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群体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大家通过读书、交流、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充分地交流信息,自由争论、相互切磋,并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1]。教师共同体各成员间可以通过多种接触通道和互动方式来分享彼此的想法、观点和信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正如帕尔默所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2]。

教师共同体内的“对话”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话概念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用言语进行直接会话的生活情景之上的,但无论从世界观还是方法论的角度看,它都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3]。他认为对话思维是一种无法自足的思维,它承认和尊重自身之外还存在的平等的他人意识。认为人与人是一种相互依附而又各自独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对话性的[4]。

因此,教师间的学术沟通与交流,应该基于对话的场景,充分尊重彼此的意见,相互倾听,才能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初中英语学习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1.制定共同遵守的原则

2015年,笔者与几位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一起,创建了一个基于对话的教师共同体,并探索了其合作方式,经过商议制定了以下共同遵守的原则:活动仅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涉及政治等其他领域;每学期活动2~3次;活动地点轮流在各自所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茶吧或其他地方;活动经费AA制;每次活动主题通过讨论确定;可用上课评课或主题沙龙等形式;活动由教师自己主动申请,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一学期的活动计划;活动中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分享的前提是教师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交流不可伤及他人的人格;未经反思,不要肯定自己正确。

2.创造平等交流的环境

教师共同体需要一个平等、民主、宽容的环境,以便大家对话交流。对话需要有话可对,有话可对必须要形成一个畅所欲言的对话群体,畅所欲言的前提是教师之间的信任与接纳。在交流过程中,不可能任何话题都会得到积极的回应,相反,可能更多的是观点的碰撞。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专业的发展恰恰是由这样的碰撞引起的。对话中的不同观点也许就是另一个世界,而跳出自己的世界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案例1】我是如何学英语的?

B老师刚从英国回来,建议大家周末去他家活动。于是大家约好了一起去。B老师的家非常干净整洁,据本人说,那是前一天晚上特意打扫的。

大家就坐后,B老师开始谈他在英国的见闻,他的口语进步程度让大家感到惊诧。于是B老师分享了他的学习方法:一是给自己录音,然后反复播放录音找出自己的问题;二是与一位说英语的“老外”约定,纠正自己的发音。

H老师表示很有同感。他在学校负责与外教沟通。因此,听力进步很大,但口语的“准度”始终不能让自己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教不会主动帮他纠音,因为外教只关注语言内容,而不是语音语调。H老师坦言,以后得请外教关注自己的发音问题。

聊到增加词汇量,W老师说自己曾在考试前创下一个月突击记忆两千单词的记录,大家惊叹不已。D老师的观点是,突击记忆的确对于考试有好处,但单词掌握得不扎实,阅读时常常反应不过来,用法更无从谈起。于是大家开始讨论教学中能否让学生用突击记忆的方法。

Z老师觉得可以让学生试试,毕竟词汇量增加会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W老师反对,认为这样可能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杀鸡取卵的恶果。

最后,B老师给大家展示了自己存储了大量英语影像资料的网络硬盘,并耐心讲解了如何购买、安装、管理和使用家庭数据库。

3.坚持反思与行动

很多教师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忘记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工作意义,大部分时间处于经验状态,于专业成长不利。教师应经常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一定得这样做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问题。反思会给教师带来全新的角度,从而跳出原有的思维束缚。如果觉得某种教学行为有问题,教师就要尝试改变,行动是变革所必须的。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思考中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行动中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

【案例2】课堂上该不该说汉语?

H老师邀请大家去听他的一节八年级阅读课。整节课H老师都用英文组织教学,学生们很紧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后,大家来到学校的茶吧,在轻松的环境下,开始探讨这节课的问题。

H:我这节课上得不好,問题很多……

W:整节课很完整,只是气氛显得弱些。

D:这节课是下午的课,学生好像很累。

Z:不过阅读的设计很有创意,我就想不到用图片串联的方法让学生复习阅读材料。

H:大家多提意见吧,我要好好向大家学习。

D:这节课设计的很好,老师素质也很好,唯独感觉学生不是很积极。

H:他们平时都很活跃,可能没见过这么多老师来听课......

W:我隐约觉得,也许是学生们听不懂。

H:平时上课我会说一些汉语,今天没说。

Z:突然不说汉语,学生不适应了!

W:这个很有趣,会不会是学生听力相对较差的缘故导致课堂气氛不好?

D:老师的教学用语其实难度挺大的。

Z:是啊,有很多专业术语,而且H老师讲得也很快。不过语音很好听!

H:谢谢,可惜学生听不懂。

D:我在大学时英语基础不算好,上課听教授说英语,真的要睡觉。

W:上课听不懂的滋味是很难受的。

Z:英语课上用汉语,不是不利于学生英语习惯的养成吗?

H:我也是这样想,但平时上课还是会说些汉语。今天因为你们来听课,怕大家说我汉语说多了,影响学生听力的提高。所以我也很困惑。

W:那么我们应该上学生听不懂的英语课,还是上学生能听懂的英语课?

H:听不懂效果就是零,至少听懂些也好。

W:我记得旧的教学大纲里就有说,用英语组织教学,但也要适当使用母语。适当用汉语,对教师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还得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如果发现他们理解有困难,就要调整语言,甚至使用汉语。

第二天,H老师打来电话,说他在另外一个班重新上了一遍,与前一天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关键环节都辅助以肢体语言甚至汉语解释,教学效果很好,与前一次完全不同。

4.贯彻理解与尊重

教师共同体的本意是通过团队的力量促进成员专业素养的共同提高,但交流与对话绝不是相互阿谀奉承,更不是相互贬损。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定发自内心的坦诚,但坦诚交流也并非口无遮拦,无话不说,而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心灵的对话。尊重不是表面的彬彬有礼,而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教师间需要相互理解,“本是同根生,更需心相依”。在活动中,共同体提倡一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事实上,这样的氛围已经延伸到课堂,即由教师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辐射到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案例3】学生为什么不积极?

S中学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Z老师是这个学校里深受学生喜欢的英语老师。在一次重要的公开课之前,Z老师很兴奋,也很紧张。于是请大家一起去听她的课并提些建议。

这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的“Where will you live in ten years(十年后你将在哪里生活)”。上课开始,Z老师先通过幻灯片展示了本市一所重点高中的图片,然后问学生“What’s the name of the school”,学生说不出,于是她告诉学生“It’s the best school in our city”。接着,她又问“Where will you study in three years”,学生们反应不活跃。接下来,她呈现了深圳、上海、北京的三幅图片,问学生“Where will you live in ten years”,课堂更加沉默。课后,Z老师很沮丧。学生们平时跟Z老师关系那么好,这节课怎么这么“不给面子”?

评课时,大家对学生不积极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有的说可能是学生下午情绪不高;也有的说可能是全英文上课,学生听不懂……这时,W老师问道:“你们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S中学的老师们反映:这里的孩子在家没人管,基础差,缺乏上进心……

H老师问:“每年有多少人考入重点中学?”

Z老师说:“重点中学不可能!能考上普高就不错了。”

L老师问:“用重点中学图片导入新课,学生是不是不感兴趣?”

W老师说:“有可能,学生看不到希望啊!”

Z老师也插话:“我们学校的孩子真可怜。”

L老师补充:“是啊,没户口,只能在这里读书。”

说到户口,H老师很感慨。她的姐姐一家在上海经商,没有户口,孩子参加高考都有困难。

“这样看来,学习英语句型时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例,怕是会让学生伤心。”W老师这样一说,其他老师也觉得有道理。

于是在大家的建议下,Z老师调整了课堂设计,改用学生的家乡举例,在正式公开课上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对话式共同体为教师发展作出的贡献

1.教师共同体成员发生明显改变

教师共同体成立以来,团体内成员都觉得自己发生了变化:有的是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更能为学生设想;有的是信心提高了……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案例4】你们都是我的师傅

Z老师邀请我们参加某个周五下午她的校内公开课。Z老师是我们团队内年龄最小的一个,参加工作时间短,专业基础与教学技能相对较弱。刚认识她的时候,我甚至误以为她不是教师。周五听课后,大家都评价这节课很好。课后聚会,我们聊起了这两年的感受。

W:Z老师,很久不见,真是刮目相看了。

Z:谢谢,是大家指导有方。

W:实话说,和上学期比,真是判若两人。

Z:这么明显啊!不过我也感觉不一样了。上学期那节课自己都觉得在梦游,今天感觉很顺利。

W: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Z:我很好学!所以真的很感谢在座各位。

W:看来我们这顿饭没白吃啊!

Z:听得出课堂录音里的两个人是谁吗?

W:我也很想问你,这段录音是哪里找来的?

Z:女声部分是我,男声是B老师!

W:不会吧?那几乎都是英式语音啊!

Z:我拜他为师啊!

W:天哪,这进步简直太疯狂了。

Z:对话的设计,是受到H老师的影响,把学生对话改为开放式的,效果也比较好。

通过相互学习,教师们都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应该说,教师共同体所起的作用很明显,这种以“对话”为基础的研讨方式很有实效。

2.教师共同体产生了辐射作用

当初成立教师共同体,就不是要把它建成封闭团体,相反,我们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教师能够加入,使大家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共同体成员在各自的学校开展活动时,都得到了本校教师的欢迎和积极参与。例如在某中学进行了三次活动,每次该校的英语教研组都会参与研讨,有时校长和教学副校长也会参加;有的中学得知教师共同体前去活动,热情接待并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有的学校还会主动邀请共同体成员教师去开课、讲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愈来愈多,但交流内容愈来愈窄。教师的共同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探索一条新的“主动、合作、非功利”的发展之路,教师之间的交流,应该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核心则是思想的交流。参与本课题的教师通过思想碰撞产生了智慧,又通过对话使这种智慧得以传播,惠及更多的教师,同时也意味着惠及更多的学生,可谓教育之幸事。

参考文献

[1]张子好,陈智峰.组建“教师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考试:教研版,2009(10):36.

[2](美)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3]张开焱.开放人格:巴赫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4]谢帆.巴赫金对话理论与高校英语专业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9):107-111.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对话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