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规划始于基础教育

2016-09-10谢伟

中国教师 2016年18期
关键词:生涯维度阶段

谢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即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两项基本职能之外,特别加入“发展”职能。而所谓的“学生发展”,即囊括了生活、生涯与生命主题的发展认知与相关能力、素质提升。其实,把学生发展细化为生活、生涯、生命之“三生”,其实是对“生涯”内涵的强调。从生涯本身的内涵而言,其已经含有生命、生活的内容。

生涯教育是什么?

生涯,就是生命的涯际。生涯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是针对生命过程实践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以生命为对象的关注。作为生命生涯的过程实践,生涯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状态维度。

就生涯的时间维度,古今中外皆有哲人或经典述及。比如,《易经》乾卦六爻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整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于,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这正反映了人一生的生涯走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更具操作指导性的,如孔子认为的理想人生是“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此,儒就给了生命生涯一个不断精进自强不息的成长历程。而在这个成长历程里,也明确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生涯任务与目标。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涯发展大师Super(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观”,把生涯区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退出”五个阶段。

所有这些生涯理念、理论,都说明了生涯的时间观:①特定的生涯时段,有特定的生涯使命等待完成。如果很好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生涯会得以顺利展开,个人潜能会获得充分展现;②各个阶段的生涯任务不会因免修而消失,比如,小时候没有养成的好习惯,会持续对人生制造麻烦;③推迟完成的生涯任务称为“补课”,所有的补课成本都是越来越高昂。比如,若“十有五”之前没有很好地完成“小学”之“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任务,那么也很难有志于学(这里的学,指的是“大学”,即明明德之学)。如果没有志于学,那么未来就很难立得住、很难度过惑之年,及至到了“五十”而成为“坏人变老”,处处为难社会。或者,按Super的理论,如果在成长阶段,没有建立良好的习惯系统、人际互动素养,那么在“建立”期就很难有“好奇心”“勇气”“整合能力”以顺利完成对“属于自己的世界”的探索,从而无法找到一个内心认同、愿意承诺与付出的职业生涯定位。如果已经步入不惑之年,进入生涯的“维度”阶段,这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创造力累积,这时想要学习“与时俱进”的新知识体系,其难度之大往往会让这个阶段的人望而却步,最后只好为未来的遗憾埋下伏笔。

就生涯的空间维度而言,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所谓的生涯,就是扮演好该扮演的角色的整合。Super认为,人有六大角色对生涯具有决定性影响:子女、学生、休闲、公民、工作、持家。在3岁前如果子女角色没扮演好,没有获得来自父母足够的爱与照顾,没有培养起足够的信心,那么对未来将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3岁后学生角色出现,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符合规律的学科思维,将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角色。另外,通过休闲建立更广泛的人际网络,使自我资源、信息空间得以拓展。总之,生涯发展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些角色平衡推进的过程。生涯发展,绝不仅仅是职业发展。

生涯的状态维度,指的是在每一个生涯时段、每一种生涯角色里,人的体验状态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情绪变量,用来衡量生涯的幸福感。生涯发展,并不是一个工具主义的“投资—回报”逻辑,生涯发展就是生涯本身。我们并不是为了过好“建立期”“维持期”才好好地过好“成长期”的。过好成长期本身,就是生涯。所以,生涯发展不是把自己当工具与目标的过程,生涯发展就是每一个充实、快乐的当下组合起来的整体。

由生涯的时间、空间、状态三维度可以清晰地知道,生涯其实深刻地涵盖了生命与生活,甚至要比“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里的生命与生活更有活力与整体性。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加入“发展”职能,可以直接过渡为“生涯发展”职能。而且,从生涯发展的时间维度可知,生涯发展教育有系统地执行越早,越有价值。

有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及“什么时候学得一生最重要的东西”,他们的答案大都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他们学会了“要别人的东西时,要征得别人同意”“得到别人的好处需要表达谢意”,等等。作为一个人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些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中展现出来的素养。

生涯教育要应对什么问题?

为何现在特别提出在基础教育体系里加入“发展”职业,难道学校教育之前没有这个职能?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把“教书”“育人”合而为一的,即经师与人师是合一的。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老师也在为学生做人格熏陶与塑造。但是,随着时代演进,种种因素使然,“人师”越来越难得、难做,教师越来越标准化为一种岗位。这就使得,学生“发展”的职责在慢慢离开教育体系,标准的教育体系里只剩下“教书”使命。这个具体的表现是:

(1)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分科之学),使老师越来越被工具经为“××老师”,比如,“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我是一名化学老师”。这样,老师的焦点更多关注的是分科之“学”,以及学生在这个“学”上的成长与成绩。笔者回忆自己的受教育过程,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在自己学科取得好成绩的“由衷喜爱”。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为一个被各种学科价值组合起来的价值联合体,而不再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而且也没有人特别关心这个个体。

(2)社会上升路径的单一化。时代发展,必然是越来越专业化、标准化,进入精英阶层的要素越来越明确。 现实里,“985”“211”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精神阶层的后备队。有一个对当前当红的一线CEO的小样本调研(这个名单里有马云、姚劲波、马化腾、丁磊、周鸿祎、雷军、李彦宏、张朝阳、刘强东、王兴、王小川、古永锵等),结果是:25%是不入流大学,20%是一般重点大学,55%是名校。诸如此类的现实,都在强化一个唯成绩的一元化学校教育激励体系。似乎,一个人的价值就在其成绩。

(3)教育的产业化、投资化使教师角色空间越来越窄,这些使得教育越来越失去“育”的功能。家庭、学生、学校、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育人”的关系,而更倾向成为一种交易关系。在《易经》蒙卦里特别讲教育要“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即教育者与受教育是有位差的。但现在,这个位差似乎因为交易关系反过来了。成绩好的学生,似乎成了学校里的“甲方”。

这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体系里的相关者(老师、学生、家长等)都不再关心学习的育人目标,而只关注成绩提升的绩效目标。基于这种一元化的标准,学生之间往往以分数分等级,形成相互敌视的亚群体,这进一步加深了价值观的扭曲。等到进入大学,当“自由”的空间到来的时候,学生面对多元的选择空间,突然茫然无措。

《纲要》恰在其时,如果不回归“育人”的教育本质,那么正规的学校教育将与市场化的教育不再有区别,而且效率会更低。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在基础教育阶段广泛开展生涯意识启蒙教育,这样可以激发教育相关者,重新审视、思考教育的关注“人”的本质。当然,这样的良好初衷要有作用,还需要激励体系配套。这个配套体系就是新高考改革,即高一时的“6/7选3”“取消文理分科”“取消一二三本批次划分”“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等。也就是说,让基础教育的最终出口多元化,以此来强化基础教育实施过程里,关注人的多元化发展与成长。

通过系统的生涯教育启蒙,如果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生出一种“生涯观”——时间观、空间观、状态观——那么就会适当减少对分数的关注权重,而分一些能量关注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再配合新高考改革,生涯教育就更可以有效地促进基础教育体系里的学生多元成长。

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里进行?

2007年12月出台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推进,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该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3 ~ 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了一定的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拿到人社部职业指导师认证的人员也有几十万了。但是,真正一线从事高校生涯教育实际工作的辅导员们(高校一般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专职教师设置),普遍没有从这项工作里找到成就感。一则缺乏必要的激励体系,二则这件事很难看到成效。从生涯发展的规律来看,这个阶段生涯发展的许多关键期已经过去,这时进行的生涯教育更多是“补课”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如同,要对一个已经长得有些歪的粗树进行塑形,难度之大而使相关参与者越来越失去效能感。

人的生涯发展,就是一个逐渐失去想象空间的过程: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性。随着时光推移,人越来越被定型。所以生涯教育实施得越早,越能够在个体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注入关键成长要素。比如,现在你就可以反思一下,作为一个工作者创造价值的根本技能、品质都是什么时候修炼得来的?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小时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事,更是家庭教育的事,即,生涯教育不仅仅要“基教始”,更应该“零岁始”。

如何做:ANSEE

基础教育里加入“发展”职能,加强“生涯教育”,无疑是好的,但要避免把一件“育人”的事转化成了另外一个学科的课,成为学生新的负担。美国的做法可资借鉴:组织专家团队,做广泛调研,制定不同阶段学生的生涯发展目标体系,从自我认知、关系互动、世界认知等方面定立了比较多元的、丰富的结果指导体系。而对于具体的生涯教育实施方法,不给明确的规定。这样,反而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经验与智慧。笔者的一位好友,时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研究院秘书长的张振笋老师,曾经一手建立起职业院校生涯教育的示范,他说:“我现在都不愿意提‘生涯教育’这几个字,因为教育本身就包括有生涯教育。过分提生涯教育,试图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生涯教育’,一定不会有好结果”。我非常认同张老师的观点,生涯教育要有价值与作用,需要融入教育里面去。

当前理想的做法就是借鉴美国经验,从目标入手,构建出一个“生涯教育”乃至“教育”的育人目标体系。然后给学校自由度,让学校创意发挥,只要达成目标就可以。这个过程的具体实施模型ANSEE:Aim-Need-Structure-Executive-Evaluate,即设定目标、研究学生阶段特征与需求、设计方案体系、具体执行、评估反馈。

A的部分最为关键,可以邀请高校生涯教育专家、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专家团,对优秀毕业生、职业人做“素质访谈”“生涯发展访谈”,从而提炼总结出阶段目标模板。然后把这个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N)进行目标的阶段分解。基于此,制订具体的方案框架,然后进行实施。这里的实施就不仅仅是一节生涯课那么简单了,而是要让生涯教育遍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里。可以基于阶段的“素质”标准进行结果衡量,从而为之前的生涯教育实践提供有方向的完善与修正。

最后,想再次强调的是:基础教育里加入生涯教育,并非学校教育的进步,只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一步努力。

责任编辑:吕丹

猜你喜欢

生涯维度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我的教书生涯
16 Years in the Mines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奥巴马:总统生涯使我成为更好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