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习作教育

2016-09-10康静涵

中国教师 2016年17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老师

康静涵,1949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在东北云山农场当过幼儿教师,在内蒙兵团化纤厂子弟学校当过教师,后在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教研室、北京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室任教研员,从教28年。任教研员以来,共发表文章(论文)40余篇,4篇论文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学会、北京小学语文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担任主编、副主编或参与编著的各类书有30多本。

一、我是如何走上教研道路的

我小学上的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五六年级时语文老师是霍懋征,有一节公开课我印象特别深刻。那一次霍老师上大型公开课,讲古文《矛盾》一课,许多人来听课。整节课进行得特别顺利,结尾的时候,霍老师要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把我叫起来了。那个时候我的声音比较有特点,朗读还算不错。没想到我读得磕磕巴巴,根本就念不下来。这时下课铃响了,可霍老师没有着急,一句批评的话也没有,仍然和颜悦色,耐心地等我把课文读完。课后,霍老师也没有批评我。我觉得特别难过,特别自责。晚上,我什么都不干,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背下来。第二天上语文课,霍老师又让我读课文,当我特别流利地读下来的时候,霍老师笑了。那个时候,我心里才踏实了。

那么多人听课,我耽误了时间,霍老师没有埋怨我,也没有批评我。这比一些道理更有教育性:自己反省,印象更深。更重要的是,霍老师爱学生,允许学生犯错。爱教育,爱学生,霍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不论做人、做学问她都给我树立了榜样。

高中没毕业,我就去了东北建设兵团。1977年,我从东北兵团调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化纤厂,成为子弟小学的一名老师。后来机缘巧合,我调到呼和浩特市教研室。在呼市教研室工作时,我经常参加全国性的小学语文会议,有机会调回北京。我喜欢搞教研,走自己熟悉的路,因此我选择到北京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室。

当时,我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我严厉有余,宽容不足。现在看来,当年的我真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现在我的想法改变了,学生犯错误太正常了,他们有想法,不管对和错,老师都要听一听。特别严厉不是一个好方法,这样会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要“严”而不是“厉”,这是我到北京以后,特别是退休之后认识上的一个转变。当教研员时,我对老师讲课的要求也很严。现在我觉得,严格可以,而严厉不可以。

二、对习作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习作教学是我退休之后潜心研究的内容,也在不少学校得到了实践。“习作教育”是北京市朝阳区楼梓庄小学校长李福平提出来的,他在他的学校努力实践着,并取得了显著的变化与成绩。

1.习作教育的关键是欣赏与真实

我在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的老师都想欣赏好的文章,但什么是“好”?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一次,我听三年级的习作课。老师选的欣赏文是这样的: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小草悄悄地从地里钻出来了,柳树也随着春天的到来长出了嫩绿色的小芽儿。小花被春风吹得绽开了笑脸,冬眠的小动物从甜甜的梦中醒了。土地爷爷笑着对春姑娘说:“春姑娘,谢谢你给我换上了新装。”

春天来了,大地变美了。

课后,我就把这个班所有学生的作文都浏览了一遍。评课时我说,如果是我的话,我要让学生欣赏这篇: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人们都不像冬天一样裹着厚厚的衣服,而是脱下了行动不便的棉衣。春天来了,很多地方长出了小草,可是北京呢?小草还没有发芽呢!因为今年的春天来得晚些。我想在春天来到之前说一声:“我喜欢春天!”

我跟老师说,你让学生欣赏第一篇文章,是因为它的语言很美。我让学生欣赏第二篇文章,原因是什么?是真实。因为2016年3月19日的北京还是光秃秃的。你们现在到外边去看看,有没有一棵小草、一朵花?柳树发芽了没有?

有的老师会说,通过这样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好词佳句呀。试想一下,学生每年都这么描写春天,他会写现实生活吗?他不会,他只会写背下来的那些词和句。所以,作文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我们老师心里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真实的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

作文不只是写什么的问题,而且是要打开心扉的问题。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就是教方法,让学生照着老师的想法去做。老师说,如果要写人,那一定要写语言、动作、行动、神态。好了,写吧。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心里的想法,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作文中出现了许多空话、套话,甚至假话。学生觉得。老师需要什么,我就写什么,为老师写,为考试写,唯独没有为自己写。

我经常跟老师们讲,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假的东西,我们一提起“假”就深恶痛绝,没有人不恨假的东西,假药、假化肥、假唱、假球。可是,我们的学生在考试写作文的时候,写出来的都是那些背下来的假话和空话,我们却不以为意。这样做属于“坑蒙拐骗”,即使我们尽心尽力地想教好学生,即使这和真正的骗人性质完全不同,但是它们毕竟都是假的,这个是一定要改变的。启蒙学生的一生,来不得半点虚伪、半点浮躁。

2.习作教育传递生命的气息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传递生命的气息”,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的,我特别喜欢。教育就是唤醒,是守望,是理解,是打开。“育”从尊重生命开始。

老师也爱学生,但老师的爱是恨铁不成钢的爱,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是个“人”。如果说学生是一个装了一半水的杯子,老师往往只看到了空的那一半,总想着“你这不行、那不行”,而忽视了杯子里有水的那一半。因此,现在要改变的是,老师要放下身段,要跟学生同等地位,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然后影响学生。所谓“我手写我心”,我们的老师也说要学生表达“我心”,但往往是“我要你表达”,“我给你方法”,反而把学生的这个“心”给压制住了。

写的过程、做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能力的过程。自信是一生有用的东西。这种自信是通过情感表达出来的,是可以从很小就建立的。比如,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写道:“今天天气很冷,妈妈让我穿了一件棉袄,中午太阳暖烘烘的,我都热得出汗了,我觉得妈妈的爱也像这太阳。”这就是孩子,这就是日记。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可是看的到情感却不简单。写作一定不能是任务,一定是情感的表达,是一种生命的气息。

3.习作教育是生命的对话

习作教育,除了理念的改变以外,还有一个特别大的突破,就是学生能站出来自信地跟大家对话交流。比如,楼梓庄小学韩树杰老师的班上,有个学生在作文里写他爸爸外出打工很少回来,他特别希望爸爸能回来,爸爸不在身边,他特别想得到爸爸的爱。韩树杰老师阅读预作之后,特意采访了这个学生的爸爸。习作课上,他先让这个学生大声朗读作文,与全班同学分享。然后,播放了他爸爸视频。看到爸爸的画面,听到爸爸的声音,那个学生感动得哭了,不少同学也掉下了眼泪。再如,有的学生会写“我希望爸爸妈妈别再吵架了”,读到这样的习作,我们的老师会跟爸爸妈妈沟通、交流。不只是这一个班,哪个班有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抓住。通过交流沟通,学生认识到,习作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习作就是生活。

许多时候,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审视问题,但在习作教学中,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不少问题就解决了。习作教学就是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老师和孩子一块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40分钟里,你生活中的什么事情我们可以交流,你有哪些情感大家也可以分享,老师对某件事情怎么看,也可以跟大家沟通。每一次习作都应该是这样的,都是在度过生命里的40

分钟。

这生命的对话,包括情感,包括认识,对社会、对事物、对所有东西的认识,包括对生活的体验,包括个人的喜怒哀乐,我觉得都可以在习作课上完成。这个“完成”实际上远远不止习作一个任务了,而是指老师与孩子一起体验人生,所以习作是生命的精彩体验。

4.习作教育的模块

经过了这些年的思考和探索,我们逐渐发展出了习作教育的模式,具体来说,习作教育分为预作、赏析、引领、创构四个模块。

预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作文,就是学生按照要求写出的习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进行任何提示与引领。赏析,就是通过学生自己推荐、学生之间互相推荐、教师推荐这三种方式选出“好”的文章,在课上进行赏评交流,其中被选出的文章,就叫作欣赏文。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并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引领,就是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或者问题进行引导,抓住闪光的部分,及时强化,也不回避问题,老师给出建议。最后一个环节,创构,就是学生在前面三个环节进行思考领会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并调整,这里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经过这四个步骤,习作才算真正完成。

为什么要预作?是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和真实水平,然后去引导。这个“引导”是发现学生好的方面、利用学生能做到的方面去引导,而不是老师另外给一套去引导。预作中,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没有拘束和限制,所以学生就越来越愿意写了。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许多学生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写不出来。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二年级的班里,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话,一个学生写:今天我无话可说。老师很生气,找我评理。我跟这位老师说,要是我的话,我就大声地把他写的这句话念出来,然后让学生评一评:这句话哪儿写得好?你得在孩子无话可说的情况下,发现他这句话的优点。这句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多真实啊,无话可说就无话可说,这四字词语用的多好啊,七个字就把自己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多简练啊。有句号,没有错字。一下找出了这么多优点,我们把这些优点都告诉他,那明天他还无话可说吗?他受到表扬,会有进一步写作的动力。很多时候,你得转化。我们老按着老师的标准去看他,可是孩子真的无话可说,为什么不能说呢?

预作之后就是赏析,有思想方面的,有情感方面的,也有写作方法方面的。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习作的优点,找出习作的不足,同时引导他们怎样写得更好。在整个过程中,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而是要“无痕”指导。

接下来就是修改。修改完了誊抄,誊抄的就比原来的预作好一些。然后老师浏览,找出主要问题,找出优点、长处。然后上赏评课,我们一定要欣赏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评价,大家互相评价,互相沟通。最后,由老师点出好的地方在哪里,比如《我希望》,写出了我的希望是什么,还写出了为什么有这个希望,那你们检查一下作文,看看为什么有这个希望,理由充足不充足,不充足的改一改。这样,学生就知道方向了。

一次习作课上,老师的欣赏文是这样的:

我的烦恼

我的烦恼就是每天放学回家写日记的时候,我总是想不出来写什么内容,我的(得)想很久才能想出来一篇日记,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大家能帮我解决一下我的烦恼吗?

老师跟同学们赏析:他把自己的烦恼写出来了,为什么烦恼呢?为自己不会写日记烦恼。好,我们大家来给他解决烦恼,大家怎么帮助他?同学们争着发言,有鼓励他的,也有介绍自己写日记经验的。

评课时,我跟老师说,你为学生解决烦恼没有错。但要是我,我也会欣赏这篇文章,不只是帮助他解决烦恼,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到底哪儿写得好。“我”的烦恼写出来了,通过“我”的烦恼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学生多想进步啊,他想改变自己,这个你们看到了没有?他真实,他说真的不会写日记,把烦恼说给大家听。真实、上进、语句通顺,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些,然后才是怎么写好日记。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就是我们对学生的欣赏还不够。

习作教育的关键是欣赏,欣赏什么,以前都由老师来定。这学期我们进步最大的,是把更多的选择权、话语权还给学生。小组讨论、自荐、老师推荐三结合,改变了“欣赏这个环节由老师说了算”的做法。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老师要退位,这对老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有人可能要质疑:完全是学生在做,老师的作用在哪儿?就语文而言,老师永远在后面,要让学生选择好的文章,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推荐。学生推荐的不一定是老师心目中的好文章,但老师可以提出共性的问题。老师不仅要从专业水平上欣赏学生习作,还要从教育角度进行欣赏,看到学生的变化。老师要从专业性上进行思考,怎样给以学生更深入的指导。这样的过程是无止境的,所以,老师不仅要“退位”,还有“有为”。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老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