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整合的学科归属
2016-09-10林长山
林长山
主题教学一以贯之的是“立人思想”“儿童立场”“整合思维”,立足新课堂实践样态的探索又有怎样的坚守和发展呢?特级教师王玲湘老师执教的《关注,就是改变》一课对主题教学的多学科融合做了很好的示范。笔者试图通过这一节课,管窥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发展。
这一节课给我们带来三点对于主题教学新发展的认识。
(1)主题教学提出了一个教育哲学主张,找到了成志教育思想照耀课堂教学的实践。
(2)主题整合思维,迁移到课程整合背景下的课堂实践的映照。
(3)主题统整,整体促进语言、思维、精神协同发展。
追问:一个新的课堂形态的尝试,需要围绕三个命题展开。一是课程类型的定位。新的课堂形态属于课程哪一板块?内容如何安排?教学如何开展?二是主题确定。多学科的主题怎样确定?原则是怎样的呢?三是课堂教学的样态。多学科的课堂与单学科的课堂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又有什么特点呢?三个主要问题,恰恰是主题教学新发展中探索新的课堂样态需要厘清和论证的基本命题。清华附小的语文团队立足课堂实践与反思,进一步聚焦与澄清这三个问题。
一、课程定位:立足支撑性学科,融合式整合
清华附小的课堂教学,不再简单地将课堂教学局限在课堂的教学视角,而是在学校课程框架下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一节一节的课构成一个完整、持续的课程形态,直接指向课程目标。《关注,就是改变》等一系列多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形态。这一课程形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基于支撑性学科的多学科融合,即以某一学科作为支撑性学科,这一学科是整堂课一以贯之的基本学科“经脉”,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科与支撑性学科交织融合,共同指向主题而构成了课堂的“纬脉”。二是多学科并行的融合。围绕同一个主题,学生基于多学科的能力和方法,进行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尝试。各学科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随即介入,随即运用。
当然,跨学科的融合式整合尝试,首先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如果盲目地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很可能造成知识的碎片与混淆,概念的模糊与不清。因此,学科的融合,旨在为儿童提供相对完整的教育情境。而这样的教育效应,需要教师对学科的独特属性有很好的把握和运用。《关注,就是改变》一课,王老师自始至终将语文学科作为多学科整合的支撑性学科。一是对学生的问题反馈、学生的表达等都注重运用语文教学的评价语言;二是对非连续文本的策略与方法的学习,注重文本信息的提取、联系以及推论;三是对学生朗读的引导以及辩论语言的规范和指导等。一句话,语文学科是贯穿这一整合课堂的“气脉”。而这一气脉,是构建完整情境的主线或重要的线路。同时,这节整合课中的各类图形,以及基本的学科概念(极值、统计等)对数学学科也有基本的遵循。因此,这一节非连续文本的教学,可以说是跨学科融合式课堂的一种有益尝试,值得借鉴。
二、主题引领:整体立人,滋养天下情怀
主题教学的课堂教学价值聚焦于人的精神价值的塑造。在对主题多层次理解过程中,使儿童实现自我的认同、民族文化的感悟、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等,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同时,主题教学更是基于完整人的核心素养发展而进一步提出的语文素养目标和终极指向。正是有了这样的高位的精神价值追求,主题教学的课堂才不会只限于课堂一隅,而失去对于完整人终身发展的观照。
《关注,就是改变》通过学生关心的生活话题引发他们对雾霾的关注。在教师、文本、学生、生活、社会等互动交流过程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一些现象的关注,甚至是一种责任担当。那么,这节课,给学生滋养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节课,我们终将给儿童埋下一颗“天下情怀”的种子。他们不仅仅要关注自己每天的社会生活,更要打开视野,关注与自己密切关联的世界的周遭。主题教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一定是一个儿童未来生活的精神诉求与价值引导。怎样引导儿童从价值澄清到价值引领,是语文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当然,这样的天下情怀,自然无法仅仅通过这一节课就能实现。我们也不急于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我们用六年的时间不断浸润,需要符合儿童成长的节奏和接纳的方式,需要我们六年的整体课程设计,于是这样的连续性的、完整性的教与学的浸染,培养的是一个“立”起来的儿童。
三、立体情境:语言形式是基底,意义建构是塔尖
主题教学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的、完整的教育情境。如前所说,主题教学的课堂,始终有一个远处的灯塔,一盏一直在教师与学生的头上照耀的明灯,它为儿童提供的是一个温暖、安全的完整情境。在这样完整的情境中,怎样引导儿童发展,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高位的精神价值指引,更应该有能够构筑这样的一种精神价值的有血有肉的“肉体”,那就是在走向高位精神价值主题的过程中,打好语言的听、说、读、写基底。这一基底既包括语言本身的表达与运用,还包括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语文综合策略的运用等。《关注,就是改变》所呈现的立体主题情境,既有形式上的语言意义建构,又有内涵上的价值诉求。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能够领会文本的意思。阅读目标主要集中在信息的提取、处理、整合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多种文本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雾霾,不是单一的数据能够一下子解释清楚的。于是,不能孤立、片面地提取文本信息,而要在关联的信息中,展开对比、联系,全面、多角度地思考。
与此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在辩论时,应该学会倾听、尊重的基本辩论礼仪,也应该学会辩论的方法和技巧。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关注在深入,他们从静态的数据分析,到运用事例深入思辨,展开推论;从关注冰冷的数据,走向对雾霾防治的探究,这是一种难得的敏锐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主题教学恰恰着眼于学生未来世界的生活诉求。《关注,就是改变》这一节课,可以有这样三种味道。
关注,是一种科学态度。关注并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凑热闹。我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存在观望,凑热闹,甚至造假的现象。我们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发展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坐而论道”而是应该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系,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关系。因此,从小培养学生不盲目关注,不盲从关注,就是要培养学生一种科学的意识。那么,这一科学意识最基本素养是对于海量信息的提取、处理和整合。关注,从提取开始,相关联系,在此基础上整合信息,进而推论。这一思维逻辑符合学生对于一个事物或者信息的认识的过程的基本规律。
关注,是一种责任担当。带着一种科学态度去关注社会生活,其实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勇于担当,是百年清华历史传承的文化精神,也是每一个清华少年需要从小培养的一种责任和品格。“少年强则国强”,从小培养学生一种关注社会所发生的事件的意识。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其实都与自己有关,食品安全问题,可能会被一个未来的卫生部门人员的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会被一个未来的环境部门人员的学生关注。谁又能知道,从小埋下的责任担当的种子,学生作为一个未来公民,会有怎样的社会担当呢?这一切都是未可知,这一切都是未然,可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有这样的教育愿景,为每一个儿童未来发展准备的一个愿景。
关注,是一种天下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对自己本民族的母语文化、优秀传统都有着虔诚的守正与传承。当然,中华文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那就是包容性。这样的包容性使得中国人会以一种从容的、开放的心态放眼这个世界,各个国家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格和格调,不同的文化,应该有不同的尊重。尤其是当全世界共同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同呼吸,同命运”。比如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的和平稳定、世界经济一体、自然灾难等。雾霾,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气候灾难,更不意味着中国雾霾问题的治理仅仅要靠中国自己解决?同理,日本的核泄漏、非洲的干旱、我国汶川的地震等,作为生存在世界上的一个人,都不能熟视无睹,都不能袖手旁观。中国的少年,需要从小培养这样的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儿童。这样的儿童,是属于世界的,是属于未来世界的。
主题教学,一直坚守儿童立场,寻找儿童终身发展的教育路径。她的语文课,不再是一节简单课,似乎有一种哲学的味道,她在回归儿童,回归儿童的生活本身。这里面还有一种思想的味道,她在为儿童种下一种“关注,就是改变”的思想的种子,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改变。这样的改变,来自于这一节课与儿童生命节点所生发的创生意义的学习。
3(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