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教育优先 突出均衡发展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2016-09-10张维丽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2期
关键词:广东省社区学校

张维丽

近年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人本兴县、生态立县、工业富县、旅游旺县、农业稳县”的发展战略,使全县经济实力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在经济全面提速的同时,该县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龙门县继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县、实现“镇镇皆强镇”之后,全县上下以实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为目标,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推动本县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县科技教育局局长余谭能。

记者:据了解,龙门县于2014年12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验收:2015年6月,又顺利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的督导验收,对于一个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山区县来说,实在不容易。那么,龙门县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中,有哪些主要做法和经验?

余谭能:我县高度重视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做到理念引领,规划先行,强化职能,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县域教育现代化水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实施六大工程,提速发展抓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实施师资学历提升工程,提高队伍素质。我县不断创新教育人事制度,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进修,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二是实施幼教提质扩容工程,满足学前教育需求。全面推进《龙门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每个乡镇都建设有优质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对县城部分幼儿园进行改造扩建,增加优质学位;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开办新的幼儿园。这些办法基本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学位的需求。

三是实施高中职校创优工程,增加优质学位。2013年,龙门中学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终期评估;同时,我们投入900多万元推进永汉中学创建省一级学校,投入1000多万元推进县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作,增加高中、中职优质学位,弥补制约龙门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四是实施电教设备优化工程,强化技术装备。以“班班通平台、校校通网络、师师有电脑”为目标,按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和要求充实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县级教育教研公共服务平台,全县中小学装配班级多媒体电教平台1001套,教学用电脑7074台,生机比6:1,满足了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学的需要,促进了管理、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是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工程,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表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我县以科学性与教育性、共性与个性、显性与隐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内容,优化育人环境与氛围,提升学校育人环境的文化品位。

六是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教育科研。我县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切实加强全县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抓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组织实施有效教学、教研促教、特色示范、资源扩充、校本培训、环境营造、名师培养和质量评价等措施,落实有效教学改革,开展课题研究。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中心环节,制订了《龙门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检查指引》《龙门县中小学“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和《龙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10项要求》,在县内全面推广实施“生本教育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模式,努力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015年,在考生人数减少,生源基础薄弱,优质生源流失较严重的前提下,我县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全县重点本科上线91人,比去年43人增加48人,增幅为111.6%,连续2年增幅均超过100%。

其二,实现教育均衡,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县以创建教育强县为抓手,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出发点,按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提升发展内涵”的工作思路,倾力创建教育强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五个“结合”。三个“有利于”就是有利于盘活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差距;有利于素质教育推进和教育质量提高。五个“结合”就是把布局调整与改善办学条件相结合,与规范化学校、农村幼儿园建设相结合,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结合,与促进各学段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我县通过多措并举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十个100%”,即100%的乡镇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100%的学校成为广东省标准化学校,100%的班级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100%的专任教师配有办公电脑,100%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城镇中小学带宽不低于500M,其他学校不低于100M,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100%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100%的家庭困难学生得到扶助,100%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读公办学校,100%的学校建有留守儿童之家,“三残少儿”入学率达100%。

其三,整合信息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我县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先后实施了教育新装备和信息化工程,完成了全县中小学实验室和功能室的建设,分类配齐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教育数码网和电子政务(校务)、“校讯通”信息发布、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学籍管理等多种平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化应用环境。

其四,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一是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创建广东省“文明县城”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氛围的教育功能,以“文明和谐”为主基调,以创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为契机,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建设学习型社区。我们通过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企业等系列活动,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使城乡文化生机勃勃。

二是学校资源社区共享。全县各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学习场所和文体设施。同时,我们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23所,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学习型社会逐步形成。我县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参与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全县80%以上的社区建有标准化文化教育、农家书屋和社区娱乐中心,初步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学习型社会。

其五,开拓国际视野,创设平台促交流。我县重视加强教育的国际与地区交流合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方式,开展国际交流。近年来,全县分别选送共17名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奔赴美国(2名)、英国(1名)、澳大利亚(1名)等国家,及香港(6名)、台湾(7名)等地区学习交流,先后邀请6名外籍教师到教师进修学校开展高中英语教师培训,邀请多名外籍教师到龙门中学等学校开展培训和交流。

其六,注重教育内涵,特色教育出亮点。近年来,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校园“软环境”的营造和提升,大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初步形成了学生素质培养、现代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研、心理健康、科技、地方特色等项目。龙江中心小学的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第四届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和“广东省书香校园”;龙城二小和油田小学的农民画特色兴趣班,也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如今,全县有10多所学校分别成为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

“足球进校园,足球进课堂”是我县近年来特色教育的新亮点。2014年,我县代表队参加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获惠州赛区第一名,代表惠州参加全省总决赛获得第四名;参加广东省中学生足球锦标赛(高中男子组)荣获第八名;参加“2015年达能少年世界杯足球赛”中国区总决赛获得第四名。龙门青少年足球备受国家、省、市各类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惠州电视台曾多次对我县校园足球进行报道。

记者:龙门县在财政极为困难,时间周期短的情况下,顺利步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的行列,的确可喜可贺,鼓舞人心。请问,当前龙门县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是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余谭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县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教育综合实力也得到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教育教学质量偏低,造成生源外流比较严重;二是师资队伍需加强建设,“民转公”教师所占比例近三分之一,且学科结构也不合理;三是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记者:质量和内涵是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标,龙门县下一步将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现代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余谭能:一是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山区教育综合实力。我县将继续把丰富教育发展内涵、提升教育综合实力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注重教育投入,优化办学条件;注重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注重文化建设,提高教育文化品位;注重加大名校长、名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注重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不断提高管理实效;注重建立健全教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注重推进教学改革,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注重加强和完善全民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是进一步培育特色,打造山区教育新优势。当前,我县县域教育特色并不十分突出,今后我们要继续丰富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打造山区教育的新优势。

三是进一步拓宽渠道,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我县社会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难度大、困难多。鉴于此,我们今后将进一步拓宽教育国际化工作视野,不断开发课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促进教育国际化,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加大交流力度,开展各种类型的中外互学、互动文化活动,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责任编辑 罗登廉)

猜你喜欢

广东省社区学校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2019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倡议建议名单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学校推介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