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运用策略

2016-09-10楼敏燕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报导学笔者

楼敏燕

近年来,“微课”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那么,什么是“微课”呢?目前,国内对“微课”的概念界定还未达成共识。国内首创“微课”概念的胡铁生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实施活动。”由此可见,“微课”应该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

“微课”的出现,在教育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一波波的“微课热潮”,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盲目追逐、不当使用的情况。那么究竟该如何使用“微课”,让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新课程服务呢?笔者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适时、适度地运用“微课”的手段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适时:用得其时,各具功效

所谓“适时”,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里做适当的事情。“微课”的运用在时间的把握上没有程式化的规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得其时的运用,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课前运用,提前导学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学生的差异程度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计算机,其操作能力非常强,可有的学生却是零基础,这就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课前运用“微课”进行导学,则能比较好地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顺利地解决这一矛盾。

1. 导学任务单开道

导学任务单是一种源于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单,一般情况下,只罗列需要学生先行学习的任务,具有简洁、清楚、易行的特点。

如浙摄版五年级上册第2 课《邮件传祝福》。在上课前,教师下发“导学任务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课前学习。

《邮件传祝福》导学任务单

导学任务单的制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要提前教学。导学不是将课堂上要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先学一遍,然后在课堂上再重复一遍;二是任务要简洁。一般以2~3个任务为宜,过多的导学任务反而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三是导学任务需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撑,不可只布置任务,不考虑具体的学习困难,之后录制的“微课”则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2. “微课”导学助力

导学任务单制作完成以后,教师需要制作相应的“微课”来支撑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微课”的制作需要考虑分层,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录制。

同样以《邮件传祝福》这节课为例,教师有针对性地完成2个“微课”的录制。微课1:针对任务1,教师较详细地讲解电子邮箱的申请步骤,基本属于电子说明书功能,目的是帮助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电子邮箱的学生顺利学会申请邮箱,体验初学的兴奋和成功的快乐。微课2:教师以循循善诱的口吻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经申请好的邮箱,给熟悉的朋友发一封邮件,在“微课”中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方面。

导学时使用的“微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考虑分层。因为面对同一内容有的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但有的学生还是零起点,所以,只有分层,才能兼顾学生的需求。二是充分考虑不同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起点,录制“微课”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既需要电子说明书式的“扶”,又需要心理引导员式的“放”,扶放结合,方才有效。

(二)课中运用,自主选择

信息技术课,目前采用的授课方式仍以大班授课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较多地考虑了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共性情况,设计上难免会有“统得多一点”“把得牢一点”的缺陷。但是,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过于统一的教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笔者通过“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来突破这一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个体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可以是留下一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学习。

如浙摄版四年级上册第5 课《汇编作文集》的教学中,有“美化作文集”环节,要求学生把作文和封面合并为一个文档后,为了便于阅读,还可以对它进行调整和适当的美化。笔者在教学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对美化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录制了三个相关的“微课”。微课1:边框的美化,讲清楚边框美化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微课2:底纹的美化,讲清楚底纹的类型,怎么进行底纹设置。微课3:文字的美化,讲清楚标题怎么美化,文字怎么处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的差异,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内容进行实践。

在录制课堂中供学生个体选择的“微课”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兴趣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学生的生活、身心特点要了如指掌,才能有效地进行预设;二是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录制,可以供录制的内容有很多,因此需要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三是要分别录制,明显标注,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若干内容进行分别录制,并清楚明了地标注相关信息,便于学生便捷地进行选择。

2. 分组学习,自主选择合作内容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经常性地会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内容相对开放,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另一方面,分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信息共享、技术共融的学习精神。

如以浙摄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制作原始数据分析表。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般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甚至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去讲解一些预设中的难点。而笔者则将这一内容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事先录制了“微课”:怎么进行数据的整理,面对大量的问卷需要注意什么;怎么进行数据的统计,需要注意点什么;怎么进行小组分工和合作。在“微课”中,既有具体方法的指导,又有相关问题的抛出,引发小组成员的思考。可以说,在“微课”的引导下,小组成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工合作,提高成效。

分组合作学习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切实解决“谁来干”的问题,小学生往往会面临选择的困难,有时为了分工会花上大量的时间,还不一定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微课”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快速有效地解决“谁干什么”的问题。二是切实解决“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分工是要求组员能动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工作,这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要求大家融会贯通,充分利用前期分头工作的成果,实现合作大于单干的目的。这些在微课中可以加以指导和引领。三是切实发挥组长的核心领导作用,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开展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长的核心领导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单独录制“组长秘笈”,指导组长有序地开展组内分工与合作,调动组员的积极性。

(三)课后运用,巩固拓展迁移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十分重视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实践学科,仅仅靠每周一节课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因此,重视课后的运用,特别是重视课堂所学内容在课后的拓展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温故巩固,夯实所学

通过课后的巩固练习,可以加速技能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浙摄版四年级上册《精益求精做小报》一课,在课后笔者录制了“微课”: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新的小报。针对“如何更好地完成小报”这一主题,通过“微课”视频讲解制作的步骤、要点,讲清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便学生需要时可以随时观看,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一张小报的基础上,能够更顺利地自主完成第二份、第三份。

课后的这种巩固实践练习,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局限,课堂上除去讲解、问答、尝试、体验等环节所需的时间,事实上可以用来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时间较少。尽管教师可以将较复杂的内容分成若干节课来教学,但中间间隔一周的时间,教学效果不好。“微课”的使用,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巩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动手欲望,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无数次地重复,可以不断地进行实践,从而更好地形成相对稳定的技能。

2. 学而知新,拓展迁移

学习的目的是在于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对于一项技能的习得而言,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操练,最终技能是形成了,但却缺少触类旁通的能力。反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引发新的思考,形成新的能力。

还以《精益求精做小报》一课为例,教师课后录制了“微课”:在“微课”中呈现优秀的学生作品,分析这些作品的优点,点评这些小报的独到之处,为学生打开一扇可以拓展思路、借鉴学习的窗户。同时进行技巧性的指导:怎么可以将小报处理得更漂亮,哪些技术可以运用在小报的制作中等,“微课”都需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启迪。

课后的这种拓展迁移练习,一方面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堂教学永远只是范例教学,它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课后的这种拓展其本身的意义并不亚于甚至超过先前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融会贯通的目的。教育中有个非常经典的说法:与其会算10道题的答案,不如了解一类题的解法。小报的编制,编得熟练只是一种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怎么去编才能更好,怎样的小报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小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适度:过犹不及,欲速不达

所谓适度,就是符合一定的遵行标准,这是万物生存的基本法则,“微课”的运用同样需要遵循适度原则,即形式要适度,数量要适度,方式要适度。

(一)形式适度,不宜花哨

短小精悍是“微课”最大的特点。

1. 时间简短,表达朴实

“微课”教学时间有限,一般应控制在3 分钟左右。一是由于课堂的时长决定的,二是由于小学生记忆时间短、记忆容量小决定的。因此,“微课”要干脆利落、紧扣主题、新颖独特、引人注目,语言力求精练、准确、明晰,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有教师在教学浙摄版五年级上册《聆听数字音乐》一课时,制作了一个时长10多分钟的“微课”,背景奢华、音乐震撼,按理应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课堂效果却恰恰相反。学生像看大片一样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作品,对于这个环节需要达成的目标,“微课”需要达到的效果却很少能够得到体现,真是“热热闹闹唱了一出不明不白的戏”。

“微课”的意义不是用来给教师秀技术的,其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微课”的深度也就体现在它能否引起学生对内容进行螺旋上升式的提问和思考,即一个问题或一种回答能否使学生延伸想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回答。因此,优秀的“微课”应是“智慧”“美貌”与“技术”的兼容体。

2. 内容精准,紧扣主题

所谓精准,体现在教师对目标的把握上,即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功底之中。虽然“微课”一般只需要讲清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个知识点的某一个方面,但其实真正要做到主题突出、简洁明了并不容易。

笔者在教学浙摄版六年级上册《学习好帮手》一课时,制作了一个“微课”向学生介绍怎么查找数学学习网站。“微课”以E百分数学学习网站的查找为范例,过程清晰、步骤明确、紧扣主题、突出目标,因而效果也很明显。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程度也非常高。

一个好的“微课”,首先要有好的内容,即可以很好地突出目标意识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有好的形式,即朴实、有效,追求简约风,实现高效率。只有当内容与形式都选对的时候,“微课”才会富有实效。

(二)数量适度,不宜过多

一堂课中,“微课”运用的数量过多、过频,有些时候效果适得其反。

曾经听一位教师上过一节课,在这节课中前后出现了四个“微课”,导入、结尾皆有“微课”,中间过程也用了两次“微课”。笔者注意到,光是播放这四个“微课”的时间就达到了19分钟,也就是说学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微课”中度过的,那么技能的提升、过程的体验势必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了。所以,千万不要让“微课”成了视频演示,更不应该让“微课”代替了教师必要的讲解。那么,为数不多、时间不长的“微课”该如何运用呢?

1. 突出重点,以一抵过十

课堂教学中,对于重点内容教师往往会花比较多的时间,采用比较多的方式去渲染和突出,目的无非是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在很多时候,利用教师录制的有针对性的“微课”,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浙摄版五年级上册《信息交流方式》一课时,需要进行发送和查收电子邮件的交互活动,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笔者录制了一段“微课”,以步骤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邮件的发送和查收。步骤清晰,只要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可以确保绝大多数人都能成功掌握这项基本技能。因为有了“微课”,所以当学生对这一学习重点不明白、不清楚、有困难的时候,就可以多次播放,从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帮助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

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教学重点突出。传统的课堂中,有很多的方法可以确保教学重点的有效落实。现在,借助“微课”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突出重点有了新的与时俱进的方法。

2. 突破难点,四两拨千斤

在教学中,难点的突破往往需要智慧和经验。很多时候问题是最好的课题,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发现问题,通过智慧地解决,才能获得难点突破的契机和良策。

教学浙摄版三年级上册《多变的形状》一课时,这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第一次使用“文件保存”这项技术。在不同的班级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不会保存,保存了不会提取。每次上课时,总会有无数的小手举得高高的,问的就是这两个问题。于是笔者录制了一段1分钟的“微课”,保存步骤,提取步骤,一目了然。有了这个“微课”,学生就可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这个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难题。

难点的突破,不在于所花时间的长短,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破解难题的绝招。利用“微课”不失为一种花时少、见效快的好方法。

(三)方式适度,不宜灌输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人机对话的时间较长,因而常常给人“重技能,轻体验”的感觉。其实,只要树立体验为重的意识,人机对话也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1. 巧妙设计,“微课”传情

在教学浙摄版五年级上册《信息交流方式》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进行发送和查收电子邮件”的交互活动。当时恰逢笔者的生日快要到了,于是笔者录制了一段特别的“微课”。在微课中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学生生日祝福的愿望,也诚挚地邀请学生能够给我发送邮件,同时神秘地告诉学生,只要发送成功,可以收到神秘邮件。很多学生看完这个“微课”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给笔者发送了邮件,而笔者则利用邮件的自动回复功能,给学生回了一封充满感谢的邮件。虽然师生之间没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但以“微课”为桥梁,师生的感情得到了一次真实的交流。

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基本上是教师在台上讲或者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被动地接受或者操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共鸣,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其实很多时候,一个巧妙的设计,可以实现心灵的交流,达到情感的激发与升华。

2. 专注体验,“微课”激情

情感的体验,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发生在教学中的。课前的导学,只要处理得好,同样可以起到有效体验、激发情感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浙摄版六年级上册《网上购物行》一课时,在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微课”:请你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一次双11网上购物的实践活动。笔者还特地在微课中提供了淘宝购物、支付宝使用等技巧分享。通过网上购物实践,学生充分体验到网络的神奇和便捷,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遍地网购的时代”,这种体验是十分必要的。

“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情绪的变化,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每一门学科的责任,信息技术学科同样担此重任。所以,重视情感的体验,以情才能育情,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有一个漫长的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微课”也是如此。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微课”将演变成为一种教学常态,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教育集团 310000)

猜你喜欢

小报导学笔者
老师,别走……
Should I Go on a Diet?
走进数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是小导游
脑筋急转弯
居高临下的祝福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