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校本课程的本土文化滋养

2016-09-10樊国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2期
关键词:校本鲁迅资源

樊国华

一所学校要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文化,校本课程因其独特性和课程化,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提高自身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能更好地提高各种能力。师生的共同作用,也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又新书香》是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编写的一本校本教材,分为“又新校名”“百年校史”“四字校训”“历代校友”“树人校荣”五个章节,以学校的百年校史和乡土文化为依托,用故事的形式展现了孙中山、鲁迅等伟人在孙端镇的足迹,记述了以孙德卿为代表的一位位乡贤为家乡发展所做的贡献,使“人文性”与“书香味”贯穿始终。用历史感染人,用文化熏陶人,追求学校教育与地域文化的和谐。基于这本教材所实施的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本土化资源对校本课程的影响更让人印象深刻。

一、校本课程的本土性

地方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是在一定范围内,经过长年积累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的。通俗地说,是一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地方思维习惯及生活方式。本土性是地方文化最主要的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个体在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在享用先辈们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的同时,也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个体的独特的精神面貌与内在气质。

校本课程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导下,根据学校、地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开发设计的新课程。因此,地方文化是校本课程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本土性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特征。本土的文化资源对于学生来讲,亲切、真实,甚至有许多是可以触摸到的,这就使校本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根植于他们内心甚至血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本土化的校本课程更有生命力。

《又新书香》第五单元“树人校荣”中,通过介绍鲁迅外婆家——安桥头、皇甫庄,以及小鲁迅在此留下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鲁迅的少年时代,了解外婆家对他成长的影响。“少年鲁迅在安桥头的生活”通过鲁迅在《社戏》中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小鲁迅与我们相似的生活经历。看社戏、吃罗汉豆,这一切是那么熟悉,读着故事,仿佛那情节历历在目,这也激发起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农家乐”记叙了小鲁迅在外婆家钓虾与放牛的故事。钓虾与放牛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已很少见,特别是放牛,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因为文化的传承,学生小时候也会从父母及长辈们口中听到过这类故事,因此并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有了这些故事,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也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

这些能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唤醒他们的生活记忆,让他们会心一笑的教材内容,使校本课程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也能使校本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起到校本课程的教育意义。

二、校本课程的综合性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基础与根本。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却不仅仅局限于校本教材本身,需要综合运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要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渗透校本课程的最佳途径,特别是一些德育活动,更是把本土化的资源作为极其重要的德育资源。

如学校开展的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结合学校校训,进一步诠释孙中山先生题写的“诚、敬、勤、朴”四字校训。“诚”就是诚信处世,“敬”就是敬长爱友,“勤”就是勤奋好学,“朴”就是朴实做人。通过一个个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四字校训有了具体的认识,并知道了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

学校举行的一些大队活动,也是以校本教材中的内容为题材,通过对校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诠释,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自己所处的地域文化,对学校、家乡产生更深的感情。于是一则则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个个校友的形象在学生口中流传,在学生心中树立。特别是“寻访鲁迅公公的足迹”这一经典的活动,让许多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了少年鲁迅的足迹,这些活动是对校本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也体现了它的综合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还应渗透到各学科,在各科教学中,我们总能看到教师把与学校或本土有关的资源融入课堂,如在品德教学中,我们把鲁迅的故事作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中演绎,让学生感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把“像鲁迅公公那样作文”作为指导思想,中高年级通过学习鲁迅的著作,如《社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让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魅力,感受鲁迅内心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从而更好地写出属于自己生活的习作;又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更是走进鲁迅外婆家、包殿、前小库抗日纪念室、亚墓等德育教育基地,通过寻访活动,进一步挖掘资源,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于是一张张小报、一幅幅图画、一个个调查报告,都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展示着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成果。

三、校本课程的发展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教材资源进行利用和拓展,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及时对课程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因为大闸的修建,流经孙端镇的一段曹娥江成为了内河,原来的观潮胜地——镇塘殿已看不到潮水了。原来校本教材中“鲁迅看潮”的内容,在现实中已经看不到了。于是我们在保留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海塘与楝树下闸”的内容。绍兴海塘,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于春秋,为我国最早的海塘之一。镇内镇塘殿至三条娄海塘就是其中的一段。三条娄村的楝树下闸始建于清同治七年,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中,曾是萧绍平原抗洪排涝唯一的关键设施。这些内容虽然与看潮的趣味性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两个颇具历史分量的水利设施值得学生关注。

再如,由于前小库抗日英雄纪念碑和革命先辈马青同志事迹陈列室的建立,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乡土文化资源。前小库关帝庙曾是浙东抗日游击大队的旧址,在这里留下了“抗日十兄弟”的英雄事迹。这些抗日英雄的事迹无疑应该成为校本课程中宝贵的资源,让后人永远铭记。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教师的提升服务。本土化的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能促进学校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更能让学生浸润其中,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在本土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中,学校教师增强了课程意识,学会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无形中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校本课程的本土文化滋养,能让师生找到文化的认同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发展。因此,校本课程要有生命力,要有发展力,必须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在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走得更远。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心小学 312000)

猜你喜欢

校本鲁迅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资源回收
孔乙己
阿迅一族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