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2016-09-10姚玉琴李应刚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品德哲学道德

姚玉琴 李应刚

儿童哲学,最初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和他的同事设计制定,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富于哲理的故事,运用对话的形式引起儿童的思考,诱发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在集体探究、讨论中找到答案。广义上的儿童哲学就是尊崇儿童的天性、天赋和自然智慧,倾听儿童的声音,呵护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保护儿童对世界探究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和想象力,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发展儿童的推理和批判思考的能力,传递给儿童真、善、美、自由、民主、友谊等,引领儿童过健康快乐与幸福的童年生活,成为比较成熟的社会小公民。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就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渗透儿童哲学的理念与思想,研究儿童的本质、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活动,发现儿童的世界,回到儿童的天性上去和生活方式上去,把每个孩子都真正当成儿童,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用儿童的视角去关切,鼓励儿童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引发儿童的探究冲动和思考热情,并为之提供根据和力量,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历程,从内心深处体验到愉快、幸福与满足,让每个儿童都成为课堂的主人。用教育的力量引导儿童柔顺、成长、热诚,成为“具有思想性的儿童”和“有道德的儿童”。

一、 儿童哲学的核心是归还儿童应然自由和探究欲望,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就是要回到儿童最原初的天性上去

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更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探究的前提是自由。儿童哲学的核心就是要归还儿童应然自由和探究欲望,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就是要带领儿童回到教育最原初的地方。

1.组建“探究团体”,最大限度让儿童自由探究

儿童哲学认定儿童,不管其依赖的程度如何,都有为自己思考的能力,都能够建构他们自身的意义,然后自治的发展,需要团体探究的出场。

(1)团体成员自由组配,并制定团体活动规则

儿童哲学认为,成人要相信儿童能冷静地考虑问题,理解和塑造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团体成员组配是建立在小伙伴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主动选择,自由组合,自主搭配,四至六个小伙伴为宜。选举并产生自己团体的负责人,成员一起讨论制定团体学习的系列规则,如先举手后发言,按照一定的顺序回答问题,养成倾听的习惯,不能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对事物持有不同的观点时,要低声,不能出现不文明的语言等等。讨论中要不断地强调这些规则,使每个成员铭记在心,更好地推动探究的过程,并将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逐步还给儿童,让儿童的声音表情都处于开放自信的状态,敢于彻底地自由地释放自己的声音,放心大胆地探索追问、质疑与评论,最大限度地给儿童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

(2)交互对话民主自由,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交互自由对话是团体成员必须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探索思想道德概念,每个成员都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发展出相对一致的理解与认知,并创造出新的意义与价值。探究其实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课堂上,团体成员形成一个圆形,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小组内的其他人。每个儿童的思想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教师鼓励学生多多提问题,并不断地更换自己的位置,不让任何一个儿童体验到被忽略的感觉。每个儿童都会注意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对别人讲话的内容都能做出积极的反应,相信自己能够对正在讨论的问题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从不给儿童提供现成的答案,儿童探究不会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并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感觉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最终对周围的人和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带给个体更多的收获与快乐,使儿童思维自由激荡与碰撞,迸发自己对生活意义的觉察,习得智慧与技能。

儿童哲学呵护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就是要借助探究团体造就一种民主的氛围,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使儿童逐步养成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习惯,获得对他人同情、理解和宽容的品格,促进儿童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发展,养成互相关怀的心态,回到儿童最原初的地方。

2.创造“发现的环境”,最大可能让儿童自由质疑解惑

儿童是天生的研究者,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就是一种不断发现和不断探索的过程。儿童哲学认为,一个儿童如果有“生活之内的独裁,那就要帮助他,应用“自由意志的工作”,使带来创造的环境与满足需要的环境,即“发现的环境”。

儿童对各种事物感到惊奇,当他发现了令他感到新奇的事物,内心就会感到高兴并产生探究的欲望。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地球在“发低烧”》为例,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简笔勾画出一位“地球妈妈”红着眼睛,流着鼻涕,愁眉苦脸的样子,接着一言不发地播放了“北极熊的忧愁”。“老师画的是什么?地球妈妈为什么会生病?会游泳的北极熊怎么会被淹死?我们怎样救救北极熊?怎样做地球妈妈才能好起来?”教室一下热闹起来,红着眼睛的“地球妈妈”成了新奇的事物,触动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儿童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开始热烈讨论,用搜集的数据和事例进行辩论探究,想象与推理,尝试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甚至对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批判,认为全球变暖,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应该政府机制来保障,甚至运用“法”的手段。

儿童哲学认为,在儿童的心灵中隐藏着无限的宝藏,这些宝藏等待人们去发现,也等待儿童本人去发现。小学品德课堂就是要保护儿童对世界的探究欲望,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和并解决问题,帮助儿童学会思考与探究、想象与推理,质疑与批判,兴趣盎然地展开儿童学习活动,习得智慧与技能。

二、 儿童哲学的学习方式是让儿童在游戏与故事中顺性生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就是要回到儿童最原初的生活方式上

儿童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是游戏与故事,是伴着游戏与故事长大的。儿童哲学最根本的学习方式是让儿童在游戏与故事中顺性生长,小学品德课堂就是要按照儿童喜欢的方式,在游戏与故事中找寻到欢愉的元素,在无拘无束、平等自由中涵养道德和智慧,回到儿童最原初的生活方式上。

1.无拘无束的游戏,聆听儿童生长拔节的声音

游戏是儿童的活动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哲学认为,游戏就是要引导儿童有兴趣地去学习一种经验。儿童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成为他自己,我们也才能看到真正的儿童和儿童生活。

(1)课前游戏铺陈,让儿童在玩耍中体验领悟

游戏,可应用于儿童一切活动,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自主自发的,活动就是目的。儿童哲学认为,儿童的游戏活动通过成人的分析与指导对儿童才更有益。

儿童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着父母的疼爱,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疼爱,认为父母辛劳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父母的疼爱》前,在班级安排了体验“大腹便便”准妈妈的活动,要求模仿、感受妈妈怀胎十月,(在肚子上背了重重的书包),时间半天,不管是上课、课间、做操都不能取下,直到放学为止。刚开始孩子觉得很好玩,很有趣,但是过了不久,孩子就觉得是件苦差事。孩子从“玩”的意境中能够体验感受妈妈的辛苦与不容易,深刻体认到母爱的伟大与圣洁。

(2)游戏贯穿课堂,激发儿童的主体张扬

儿童哲学认为童年生活的最大特征是游戏。每个儿童都热爱游戏,游戏是儿童学习和生活形式。小学品德课堂生活就是要让儿童选择有兴趣的活动参与,激发儿童的主体的张扬。

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我与小动物》时,设计了猜谜游戏,介绍了连云港最著名的特色动物:猴子、海鸥、对虾,并将这三种可爱的小动物作为组名展开下面课堂活动。通过漫游动物王国、现场模仿动物表演、制作动物明星卡、动物知识擂台赛等,寓整个教学活动于儿童游戏中,与儿童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将枯燥的知识化为自觉的学习行为,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等情感油然而生,品德得到了促进与发展。

儿童游戏过程就是儿童的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充溢着、奔涌着、释放着一种自由自在、无比轻松与愉悦的精神状态,儿童也在游戏中体验着自由、享受着自由、追求着自由。唯有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禀赋才能充分地张扬与发展。

(3)课中游戏精神释放,促发儿童逐渐向社会人过渡

儿童哲学认为,儿童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自由与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儿童乐此不疲地进行游戏的原动力。

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游戏快乐多》时,设计了根据几种物品创编游戏的环节,其中有一组没有任何器材……没有器材怎么玩?可是不一会儿,这个小组便创造出“编花篮”“冰棍化了”等游戏。儿童是自愿、主动、开放、轻松、愉快地进入和创造游戏的,他们共同协商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并在游戏中倾注了全部的力量与智慧,彼此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分享、相互适应,努力克服着自我中心,学会理解他人,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也得到最初的启蒙,逐渐向社会人过渡,甚至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小学品德课堂就是实现游戏活动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贯穿与张扬,在儿童课堂生活所有环节中的融汇中发挥着儿童精神。

2.生动美好的故事,唤醒儿童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

阿伦特认为,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做故事来讲的事件。故事关乎着人类生命,人类特定生命就是精彩的故事。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

(1)将教学内容编成完整故事,儿童争相参与课程教学生活

儿童的道德生活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将教学内容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成一个具有完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有趣故事,并贯穿了不同的角色,让每个儿童都成为故事的主角,并赋予不同的理性思考的特质与意义。

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走进聪明屋》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座神奇的聪明屋,那里住着许多名人,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变得非常聪明。但是去聪明屋的人一定是爱动脑筋的人。设置了猜谜游戏、考考大家等环节,然后教师很认真地请儿童闭上眼睛,系好安全带,大家乘坐飞机去聪明屋,并在聪屋里设置了“名人屋、想象厅、创造室”等活动场,激发儿童争相参与课堂生活的愿望与激情,将自己融入在故事之中,和故事中的人感同身受,逐渐打开儿童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强儿童创造的意识,体验动手动脑、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儿童故事植根于儿童生活,故事中的人物就是他们自己和他们所熟悉的小伙伴,故事中的事就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让他们自己亲身去经历、体验和感悟,真切地理解和领会。

(2)将身边故事引入课堂,儿童道德生命生长无形的力量

儿童哲学认为,故事对儿童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对儿童道德成长有着积极的暗示作用。故事之所以发生暗示,是故事中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道德追问与儿童的道德生成的巨大可能性相契合,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道德成长的愿望。

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尝尝苦滋味》时,设计了从个人—家庭—祖国三个层面的苦难故事,从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的故事,到儿童身边真实的盲人按摩穆师傅一家的故事,到祖国妈妈从1840年至今的苦难而光辉历程,让儿童的情感与故事人物进行一次次的对话,一次次的比照,逐步认识到苦难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掌握一些逆境中自我调控的方法如自强不息、乐观向上、持之以恒、团结一心等,无形中形成儿童道德生命生长的力量。正是这样的力量,往往使儿童的心灵在刹那间震撼,在刹那间醒悟,在这种激情或是冲动的推动下,开始道德想象和道德实践,逐步形成对道德追求的责任感以及光荣感。

儿童总是从故事中汲取道德的滋养,故事中的美德常常影响着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常常成为一种唤醒力量,解开儿童道德的困惑,进而转化为道德情境中的选择,对美德的追求往往自然达成。

儿童哲学的核心是自由与探究,小学品德课堂应归还儿童应然自由与探究欲望,守候儿童顺性生长。儿童哲学生活方式是游戏与故事,小学品德课堂就是要创造儿童喜欢的故事与游戏,陪伴儿童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詹栋梁.儿童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4] 玛丽·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梁海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 杜文艳.深度探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成尚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教育的大智慧[J].生活教育,2009(6).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品德哲学道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跟踪导练(五)(2)
好学者贤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品德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