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浸润:实施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方略选择
2016-09-10王梁
王梁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选择
一、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关乎人的自我实现,不仅仅是为了“七选三”。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试行,从2014级的高中学生开始,将面临着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高校等较原先更多样且复杂的选择。对于不少学生及相关的教师、家长来说,由于一直以来都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因而在众多选择面前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被赋予更多选择自由权后的如鱼得水,而是不知何处入手的迷茫与盲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改革唤醒了社会大众的生涯意识,倒逼家庭、学校重视生涯教育,倒逼学生学会“为自己做主”,这或许是其衍生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毕竟在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生涯教育在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已经被纳入教育计划。
所谓“生涯”,西方生涯大师舒伯将其定义为“综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看,生涯即生命的边界。在生死两端,存在无数将两点连接起来的线条,但每个人最终只能划出一条生命线,这条线可以描得精美,也可以涂得随意。有广告语云“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路线不同,不仅看到的风景各异,而且旅人的收获与体验也完全不同。生活中的各次旅行,做过精心攻略的总归比那些漫无目的者更能畅享其间的乐趣。人生这场漫长的旅行亦是如此。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段子,说是单位的门卫才是十足的“哲学家”,因为对每一个想进单位办事的陌生人,他一般都会提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要往哪儿去?”,这恰恰也是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三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个人必须经常自省的人生哲学问题。我们做生涯规划,就是要一手拿着放大镜甚至X镜,去透视、发掘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在内的最深层、最本质的自我,去梳理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一手拿着广角镜和望远镜,去眺望、想象、构筑自己的未来愿景。就是要在深入了解自我内外的基础上,明确自己这辈子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该成为怎么样的人,进而选择一条与自己的外在资源、内在特质最为匹配的发展道路,然后通过有聚焦的行动执行将现在的我与未来的我对接起来。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架构,我们在面临各种机会、挑战、选择时就能较为迅速而明智地作出决断,整个生涯进程也将更富效率和张力,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
二、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定位
高中生生涯教育不仅是开设几次通识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使得生涯教育迅速成为不少高中学校首先关注的切入点之一,他们纷纷邀请专家为学生、教师、家长举行主题报告会,指定专人开发开设诸如“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志愿填报”之类的职业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程,校园内外掀起了一阵热火朝天的“生涯教育”的热潮,大有不同学校的领导、教师碰面时都会脱口而出“你(校)生涯了吗?”的架势。这对于缺失已久的学生生涯教育而言无疑是件好事,但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依然看到了部分高中在开展生涯教育时表现出来的幼稚与急切:就是把高中生生涯教育窄化为开设几次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定位、有效实施高中生生涯教育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起步早、覆盖面广、分层分类、阶梯式教育主题、全社会参与、学科渗透、有较为完善的计划和配套措施等是其主要特征。如美国的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组织制定并发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该指导方针提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6岁开始,他们把所有的人群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第二类是初中,第三类是高中,第四类是18岁以后,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加拿大则把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中学阶段,所有中学均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进行自主选课,而且一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有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参加网上测试和学习,了解自己和相关职业。同时,所有中学都设有专职的学习顾问,一般按年级配备,负责为学生在读期间的各种困惑提供咨询帮助。可见,建立完整的计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营造浓厚的重视职业规划的文化氛围是取得生涯教育实效的关键,这也意味着生涯教育不是某一点、某一线、某一面,而是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全方位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处处可见生涯而又处处不仅仅是生涯,它表现为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融合与浸润的过程。 这一点,省内外不少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先行学校和教育界有识之士都达成共识并且在实践层面作了不逊于发达国家做法的探索。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全面开设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学生生涯社团、个人生涯咨询“四合一”教育教学模式;开设了100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成长导师,通过完善制度和加强导师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成长导师的引领、强化作用;跳出学科,走出课堂,开展生涯实践活动;家校合作,提高家长职业认识力和支持的有效性。该校的做法实质上是在着力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和立体网络的生涯教育体系,培育学校、家庭、社区共建的生涯教育文化,并且将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际论坛上明确指出 “职业生涯教育是教育,不是开设一门课程,是要融入高中三年,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教育。”他同时还强调:“选择性教育是当前国内和国际教育的主要趋势,选择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成长成才、终身幸福。学校应当全过程参与、全员参与,重视学生生涯发展;家长要在引导的基础上,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与学校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当我们认真学习领会韩厅长的讲话,我们对于近10年来浙江省不断深化高中新课程、率先施行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良苦用心会有更深切的体悟,这一场高中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广大高中生能够浸润、融合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生涯教育海洋中去。
三、如何实现浸润和融合
镇海中学在三个环节上精准发力。作为一所始终勇立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潮头的高中名校,笔者所在的宁波市镇海中学一直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视其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早在2007年就开设了高中生职业规划选修课,2013年开始又施行德育导师制。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使生涯教育和指导工作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为此,从2014年9月开始,我们将生涯教育全面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德育导师制全面升级为成长导师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发开设了多门相关的选修课程,邀请高校专家和本校教师对2014级、2015级学生以及全体教师开展了专题辅导报告,举办了第十三届“生涯规划”主题心理健康教育周,购置了由北森公司开发的生涯测评系统,组织全体2014级、2015级高一学生进行测评,等等。
在这两年里,我们还成立了学生生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在生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之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目标是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将生涯教育打造为一门融合性、浸润式的学校基础特色课程。 纵观国际通行的生涯规划设计模型和生涯教育的一般策略,生涯唤醒、自我探索与职业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行动是其中主要的环节。我们在设计、开发,开展生涯教育活动时,主要也是围绕这几个环节,并且尽量做到精准发力。
(一)生涯唤醒环节
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生涯唤醒”旨在激发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这部分工作主要放在高一适应性学习阶段,邀请专家或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开设通识讲座,此外还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校长寄语、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部分学生还可以选择专门的校本选修课程。 对于生涯唤醒,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让同学们相较以往提前去思考专业、大学、工作等具体问题,而且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希望他们对生涯的思考、定位能有大视野、大境界,超越小我而臻至大我。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海防遗址和爱教基地资源、著名校友资源、优秀学子资源等,大力弘扬学校文化,让学生感知、认同、践行学校“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培养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的育人目标、“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中精神,并且在文化熏陶、榜样示范、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所有这些“无用之功”看似与生涯教育并无直接相关,但却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开拓了学生的人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生格局。这对他们的自我探索、职业定位等环节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自我探索环节
所谓自我探索就是通过自我觉察、他人反馈、实践体验、心理测验等方式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明了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最想做什么,这在整个生涯建构中也属于基础性环节。对于学生的自我认知部分,我们学校和教师可以做、正在做的工作如下。
1.尽力帮助学生去缩小“未知我”的部分,修正他们的“开放我”与“隐藏我”部分。
2.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正式评估,学校引进专业公司的测评软件,提供专业的测评服务,提供个案咨询。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完成,由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非正式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各种课内外活动、各种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等途径形成一个定性的评判,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
4.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发掘、培养、塑造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在这方面教师绝对不是无能为力,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5.学校、职能部门、班主任、课任教师一定要合力创设更加丰富、优质的校园活动、社团、课程,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和实践中逐渐认清自己,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三)职业探索与定位、专业志愿和大学选择环节
大多数高考生和家长认为应该在进入大学后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先挑大学,后选专业,再选职业,即学生先选定大学和专业,然后进入大学读书,直到毕业时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 这种选择路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招考制度下也许勉强够用,但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比较合乎逻辑的认识和路径或许应该是:要读大学哪个专业取决于以后想从事的职业。因此,先要去思考你大学毕业以后要做什么,你才可能知道到底要学什么专业及到哪所大学去学。知道自己学的专业,你才可能知道“七选三” 到底选考哪些课程。由此看来,职业探索与定位对生涯规划有先导意义。 对于职业、大学、专业的认知首先是一个信息接收的静态教育问题,学校应该提供相对正确、全面和及时的资讯。然而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志愿选择更需要深入地观察、体验、整合信息进而作出取舍,这就更需要学校创设更多的平台、现场和活动机会,我们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施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导师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校友,提供关于职业、专业、大学方面的咨询。
2.通过相关社团、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进入真实的职场)、职场报告会(校友或家长)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体验。
3.通过情系母校、高校行、大学教授(主任)进镇中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大学、专业等的了解和体验。
4.开设专门的“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职业规划”等校本选修课程,开展较为详尽、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
5.挖掘各自学科中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培养职业意识,储备职业常识,训练职业技能。整理各自学科相关的专业概况、大学推荐。
6.系统梳理各自学科相关的学业、专业、大学、就业等信息,使之成为学生的一个有价值的重要参考,也促进自己成为职业指导中某一切面的行家里手。
7.指导学生完成一份生涯规划书。
总体而言,镇海中学在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时着力建设的点可以概括如下。
1.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奠定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抓手。帮助学生在“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氛围里,努力成长为“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
2.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建立一个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一支有一定指导能力的学生生涯发展导师队伍。
3.引进一套测评系统。
4.开发一门贯串高中三年、各年级有所侧重的校本课程,编写一本通识型的校本教材。
5.实施学生生涯发展讲坛制度。
6.各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充分利用镇中校友会的力量,为学生打开高校、专业、职场等的广阔世界。
7.整合学校现有的社团、活动、课程、社会实践等资源,体现出更有针对性的生涯教育取向。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宁波,315200)
编辑/张帆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