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中小学“特别活动”述评

2016-09-10秦东兴敬晶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中小学日本

秦东兴 敬晶

摘 要:“特别活动”是日本中小学开设的活动性、实践性课程,其课程类型包括年级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活动等。该课程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交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部分学生的特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特别活动

一、由来与发展

“特别活动”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自由研究”。1947年,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一般编(试案)》指出,为了使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实现个性发展,开设“自由研究”,“自由研究”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科目中难以实施的活动,具体包括俱乐部活动、班级活动等。依据1947年《学习指导要领一般编(试案)》的规定,“自由研究”的课时数为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每学年70~140课时;初中一年级至二年级每学年35~140课时。[1]

1949年,《关于〈新制中学的教科与课时数〉的修订》中提出,将“特殊教科活动”中的一部分内容设为“特别教育活动”,废除选修科目中的“自由研究”。“特别教育活动”的目标是通过自发的、自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态度和社会性;使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提高集体活动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个性发展、身心健康[2]。“特别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运动活动、兴趣活动、社会公民训练活动等。

1967年,教育课程审议会《关于小学教育课程的改善》的报告中提出精选“特别教育活动”以及学校例行活动的内容,综合人性形成方面重要的教育活动,新设“特别活动”[3]。依此,文部科学省修订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1968年和1969年相继公布的小学和初中《学习指导要领》都将“特别教育活动”改为“特别活动”。高中阶段的“特别活动”设置则始于1978年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1968年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特别活动”的目标是以师生和学生间的人际接触为基础,通过理想的集体活动,让学生经历丰富而充实的学校生活,促进其人格的协调发展,培养其在健全的社会生活的必要素质[4]。“特别活动”在培养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道德素养、身心协调等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中小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特别活动”进一步受到重视,其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目标也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方向。例如,现行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2008年修订)规定“特别活动”的目标为通过理想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发扬其个性,培养其作为集体一员更好地生活、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自主性和实践性态度,使其深入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培养自我发展能力。[5]

二、类型

依据现行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规定,中小学的“特别活动”按照组织单位划分为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活动、俱乐部活动4种类型。

(一)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不同年级的活动内容不同。小学一年级至二年级:友好互助的班级生活,开展有助于培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进取态度的活动。三年级至四年级:合作创造快乐的班级生活,开展有助于培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进取态度的活动。五年级至六年级:互相信任与支持,创造快乐而丰富的班级和学校生活,开展有助于培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进取态度的活动。初中:以班级为单位,充实和提高班级和学校生活,开展有助于学生应对各种问题的活动。

(二)学生会活动

学生会活动是学生会为充实和提高学生学校生活开展的活动,包括学生会的计划和运营、不同年龄群体的交流、协助学校开展的例行活动等。

(三)学校活动

学校活动以全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学校生活的体验性活动,包括仪式性活动、文化性活动、健康安全与体育活动、远足与集体露营活动、勤劳生产与奉献活动。

(四)俱乐部活动(仅限小学)

俱乐部活动是打破学年和班级界限,主要由四年级以上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织的活动。该活动能够加深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交流,使其追求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三、目标与功能

1998年,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修订之后,“生存能力”成为日本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学生以往的记忆性和知识性学习远远不足,学校需要开展综合性、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综合学习时间由此设立。日本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也更加注重“特别活动”的作用,相继在各类政策、法规和文件中强调“特别活动”,尤其是“特别活动”中的“体验活动”。2002年,文部科学省推出“丰富的体验活动推进事业”,对开展“体验活动”的中小学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并将其作为其他学校开展特别活动的模范。之后,“丰富的体验活动推进事业”的子项目不断丰富。最具特色的是2008年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总务省联合推动小学生农林渔村长期住宿体验活动——“学生农林渔村交流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21世纪,日本进入少子化和信息化社会。少子化社会使得青少年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信息化社会使得很多青少年陷入虚拟环境。日本学生在幼年、少年时期缺少与兄弟姐妹和同龄人的交往,这会影响其人格的形成、对他人的尊重等,不利于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21世纪初期,日本中小学特别强调“理想人际关系”的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特别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2001年,日本“特别活动学会”调查显示,“特别活动”主要帮助学生培养四方面的能力:一是构建理想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二是为良好的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懈努力的能力;三是在集体和社会中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作用和立场,承担自己责任的能力;四是开展尊重人格、认可和发扬个性的活动的能力[6]。2008年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强调通过“特别活动”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特别活动编》中规定:“通过校外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体验,充实学校学习活动;通过校外集体活动,加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其形成愉快的体验;通过集体生活积累与基本生活习惯和公共道德相关的体验,培养互相理解、共通协作等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态度”。[7]

(二)完善道德品质

“特别活动”还发挥着培养道德品质的功能。2008年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总则编》规定,道德教育以“道德时间”为主,通过学校的全体教育活动实施;在“道德时间”之外,根据各学科、外语活动、综合学习时间以及特别活动的特点,针对学生发展的阶段对其进行适当指导[8]。另外,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特别活动编》规定,特别活动旨在将道德课中培养的道德实践能力实际表现在构建良好的学校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作为集体一员选择更好的生存方式的场所和机会[9],即明确提出了“特别活动”在道德培养中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其中,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掌握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促进身心健康

2008年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总则编》规定,要根据体育科、家庭科和“特别活动”的特点制定饮食、体质、心理等方面的相关指导[10]。“特别活动”中也要注意体育及体力方面的指导、安全的指导以及保持身心健康的指导。家庭科、“特别活动”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展开适当指导。通过上述指导,实现学校与家庭和社会联合开展相关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与体育或健康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充满活力地生活的态度。

(四)培养亲近自然和社会的情感

2008年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特别活动编》规定,“特别活动”要重视与学生家长和当地居民合作,灵活运用社会教育设施等。为进一步加强与家庭和当地社会的联系,中小学“特别活动”开始开展亲近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同时,《学习指导要领》提出,“特别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增加与提升奉献精神和劳动精神相关的体验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计划地实施俱乐部活动,在活动中加强与当地的关联,以及与老年人的交流[11]。应根据青少年自然之家、公民馆、公立图书馆、资料馆等实际状况,合理使用社会教育设施。

四、效果及评价

日本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参加“特别活动”,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交能力、行为习惯等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2002年,日本政府推出了“丰富的体验活动推进事业”,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了中小学与社会、自然、其他人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各中小学也根据所在地区的社会和自然条件的特点,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组织各项活动。例如,志愿者活动、农林渔村体验活动、集体露营活动等。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学生的素质进一步提升。

(一)提升道德品质

很多中小学通过与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促进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2001-2002年,京都东宇治中学学生吸烟、旷课、暴力行为等问题多发,学校与家长教师联合会合作开展了各种相关活动,包括家长、教师和学生一起修建花坛、家长参与粉刷学校围墙、学生照看婴儿等。上述活动使得学生增加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实现了代际交流,不仅学习了成年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学到了与人交往、处理纠纷的方式等。学生认真参加活动,当地居民也转变了对学生的印象,相互之间的交流逐渐顺畅。

(二)增强社交能力

很多中小学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例如,一些学校通过在文化节中排练舞台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热爱文化之心。同时,对于学生处理交往矛盾、共商议题、集体决策等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班级活动也使得班级氛围得到了改善,活动后班级气氛更活跃、课堂秩序更好、行动效率更高、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积极变化,而且这种良好的关系在活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会有效维持下去。

(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学者对京都市参加长期集体住宿体验活动的21所小学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不仅学生的社会心理能力、道德素养、体能等方面的生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学生的集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生活习惯等方面也都显现了积极效果。例如,遵守时间、互相帮助、早睡早起等。据家长反馈,很多学生参加活动后,在家也能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四)提高部分学生的特定能力

调查显示,通过开展班级活动、俱乐部活动、学生会活动等,担任活动领导者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素质提高得更为明显,尤其体现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表现力和行动力方面。例如,学生会会长和副会长的经验值、领导能力比同年级学生更高。

参考文献:

[1][2][3][9][日]池田雅則;柏木敦. 08年改訂『学習指導要領』における特別活動の目標―「人間関係」についての検討―[J].人文論叢,2012,47(3):71-90.

[4][日]澤田敏志.学校教育における「特別活動」再考の視点[J].人文学研究所報,2012(8):25-34.

[5][7][8][10][11][日]文部科学省.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 -youryou/syo/index.htm,2016-05-22.

[6][日]織田成和.特別活動に関する現代的考察―改訂学習指導要領を根拠として―[J].近畿大学工学部紀要(人文·社会科学篇),2011(41):36-41.

编辑 朱婷婷

猜你喜欢

中小学日本
探寻日本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