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事变之冤情初探

2016-09-10胡水华李燕飞

党史文苑 2016年10期
关键词:皖南事变共产党新四军

胡水华 李燕飞

[摘 要]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担当起民族自卫战争的中流砥柱;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不顾抗日大局,背信弃义,在1941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此为国家之殇、民族之痛,于国家和民族、于共产党、于军队、于个人可谓“千古奇冤”。它留给后人深刻启示:内和、外刚是一个国家,民族走向强大的深层支撑。

[关键词]皖南事变 冤情 共产党 国民党 新四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因国共两党纷争而起,是一幕“兄弟阋于墙”的悲剧。事变后,周恩来愤然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其冤留给后人是无尽的思索和惨痛的教训。拂去历史的尘封,笔者试图钩沉索隐,对皖南事变的冤情作一些初探。

一、国家、民族之冤:国运多舛,自相残杀,自损形象和国际话语权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国家多灾多难,一盘散沙,徘徊在国际舞台的边缘地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西方列强对我投入鄙视的目光。“朋友,这是我永不能忘记的一幕悲剧!那肥人(指日本船主)指挥着鞭打,不仅是鞭打那三个同胞,而是鞭打我中国民族,痛在他们身上,耻在我们脸上!啊!啊!朋友,中国人难道真比一个畜牲都不如了吗?”[1]p131这是民族英雄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对他具有无比痛楚的一次经历的描述,也是近代中国在当时国际地位的写照。究其原因,不仅有外国人打中国人,更有中国人自己也打中国人。1900年,慈禧太后背后一刀和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中国最终被定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上,从此在自己的国土上,人民的家园里,上演了一幕幕“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民族悲剧。不少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抵御外侮,探寻民族振兴之路,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或改良都因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而归于失败,中华民族在洒满血泪的道路上蒙羞前行。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国家恢复了一些元气,可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又踏上了这片美丽的国土。1931年,日本关东军以1.8万人的兵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整个东北三省相继被占领,尸横遍野,山河破碎。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此危难之际,有当汉奸走狗的,有消极抵抗的,有保持中立的。唯独中国共产党振臂疾呼,唤醒民众,摒弃纷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皖南事变前,大半个中国已被日寇占领,然而蒋介石国民党为了一党之私,始终没有放弃对共产党及进步力量的绞杀,于抗日大局不顾,甚至密谋借日军之手消灭共产党的武装力量。皖南事变的发生是又一场民族之痛、国家之殇,重演了历史的悲剧,是千古又一大奇冤。皖南事变作为标志性事件,使中华民族的一些负面品行又一次直接地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国家、民族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害。“这是我们最悲痛最气愤的,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损失。”[2]p26

皖南事变震惊中外,当时美国一些主要报章发表了斯诺等人对事变真相的报道,对国民党政府大敌当前制造内讧的做法进行抨击,在美国各界引起极大反响,许多有识之士对蒋介石的行为表示鄙视和不解。英国政府表示,希望中国的“统一战线能够继续保持”。苏联政府斥责蒋介石此行为是反共反人民的行为,告诫蒋介石不停止反共将中止一切援助。海外华人华侨指责蒋介石国民党是“自毁长城,自促亡国”。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召开美、英、中、苏四国首脑会议,协调对日作战。出于某种原因,罗斯福决定四巨头会议分两次召开,即先在埃及开罗召开中、美、英首脑会议,然后在伊朗德黑兰召开美、英、苏首脑会议。会议期间,罗斯福设想战后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蒋介石因惧怕日本,担心以后会因此同日本再结怨,竞答复“琉球问题比较复杂……中美共同管理为好”。1944年,抗战胜利前夜,由美、苏主导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居然不经同为盟国的中国同意,将中国的外蒙古、东北等地区作为筹码,以换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联手压迫中国在战后接受部分领土和主权被剥夺的现实。战后,美、苏等战胜国都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全面分享胜利的果实和喜悦,同样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迎来了胜利的喜悦,却不能全部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土,还要吞下外蒙独立的苦果。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可说侮辱已极……彼诚视中国为附庸矣”。此段记述足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仍然很低,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可悲的是,蒋介石不可能从自身反省,此结局与其长期奉行的内政外交政策是有很大关系的,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后来国际格局的演变,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完全主权。使中国东部海防被撕开一道大裂口。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军事态势,都在这安排的大框架下留下了后遗症,可谓后患无穷。时至今日,香港、澳门均顺利回归,而大陆、台湾仍处于分治状态,台湾当局成为美、日等国迟缓中华民族复兴的一枚重要棋子,这让中国人民总感到如鲠在喉。一个国家内部缺乏团结,民族缺乏凝聚力,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可言的。

二、共产党之冤:担当天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却屡遭劫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刚成立时,全国只有区区50多名党员,它是那样的弱小和不起眼,而先进性决定了它具有不朽的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苦苦求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24年,在苏联和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试图找到强有力的同盟者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理想,采取了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与实力强、影响力大,但政治上迷茫的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且两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即凡是有国民党的地方,共产党员都可以充分利用国民党的影响力与公开的身份宣传本党的政治主张,获取政治资源、扩大政治影响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北伐战争轰轰烈烈,不到半年席卷了长江以南地区,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要力量。但事隔三年,蒋介石国民党毫不念及其获取执政权时,中国共产党在广东革命根据地、在北伐中所作的贡献,以怨报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向共产党举起血腥的屠刀,“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无数的共产党员人头落地,倒在血泊中。中国共产党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各级组织和党员被迫转入地下,中共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退却到落后的农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踏着无数先烈的鲜血砥砺奋进,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正当农村革命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时,蒋介石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一再妥协退让,却整合所有的力量对红色根据地进行多次小范围的“会剿”和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同时,由于共产党内一系列“左”的错误决策,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付出损失三分之二力量之代价,才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蒋介石再次动用几十万大军进攻陕甘宁边区,未能成功。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冤冤相报,而是捐弃十年内战的前嫌,委曲求全,以民族大义来告慰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国民党杀害的几十万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的怨魂,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次同国民党携手合作,共赴国难。蒋介石国民党迫于压力表面上合作,暗中却对共产党处处设伏,灭共之心不死。特别是抗日相持阶段到来后,当日军把军事进攻重心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和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时,蒋介石国民党获得了相对的稳定,但其恩怨不分,调转枪口,将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1939年1月后,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从决策到组织军事行动上,加紧了溶共、限共进而反共、灭共的步骤。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国民党反共、灭共的一大铁证。

中国共产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所有壮大的节点上,蒋介石国民党总会对其痛下杀手,欲除之而后快,而且手段卑劣、残忍,给中国共产党以重大创伤,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其冤屈可谓罄竹难书。

然而任何事情都循有辩证的法则。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确削弱了共产党原本不强的武装力量,但事变成为国共两党关系逆转的一道分水岭,事变充分暴露了蒋介石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狰狞面目。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国内各派势力及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和声望,力量反而得以倍增。正如毛泽东当时在延安对中外记者谈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非1927年那样容易受人欺骗、受人摧毁,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屹立的独立大党了。对蒋介石国民党而言,可谓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成为徒劳而为的“冤大头”。皖南事变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战略格局,为蒋介石国民党最终在大陆失去执政权、败走台湾埋下了伏笔。

三、新四军之冤:处境维艰,逆势发展,初露锋芒,却遭扼杀

新四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经国、共两党商定建立的,属于国民政府战斗系列,但冤的是新四军不仅不能享受国军待遇,还被国民党限制和剥夺了抗日自主权利,甚至遭到了国民党的进攻、削弱,甚至险被消灭。1937年10月,叶挺、项英就新四军的建制、编制、干部、装备、经费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协商。国民党当局不同意新四军隶属于八路军,不给正规军编制,属于游击兵团,必须接受国民党第三战区指挥,长江以北的新四军第四支部队则接受国民党第五战区指挥;要求新四军支队至团营的首长由国民党派人担任,这理所当然被共产党拒绝;装备、经费要新四军自行解决,后经多次交涉,才口头承诺按低于国民党军队的标准由第三战区拨给。但国民党始终视新四军为异己部队。“该军在鄂中李先念支队,被程汝怀等攻击多次;在苏南之陈毅支队,迭受冷欣压迫;在苏北之管文蔚部,则受韩德勤压迫;在皖东之罗炳辉,淮北之彭雪枫部,则受李品仙压迫”[3]p3。

新四军领导人忍辱负重,从抗日大局出发,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毅然率领新四军开赴抗战前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突破国民党的种种限制,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抗日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新四军第二支队深入敌后战场,取得卫岗战役首战告捷的战绩。1940年10月1日,侵华日军1万余人兵分两路对皖南发起“扫荡”,其中一路5000余人直扑新四军军部云岭,驻扎在泾县的国民党主力部队第52师不战而退,日军疯狂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叶挺率部亲赴前线作战,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歼灭日军3000余人,大获全胜。蒋介石得知情况后,也曾发通电嘉奖新四军。

新四军已成为一支实力较强、不可忽视的抗日有生力量,由初期的1万余人经过三年发展已扩增至9万余人。正当新四军全力对抗日军,运筹给日军以更大打击之时,1940年10月19日、12月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连续发出“皓电”和“齐电”,12月9日蒋介石又发布手令,“着八路军、新四军放弃原有阵地,限令北移”。迫令长江以南新四军、黄河以南八路军于12月31日到达长江以北地区,1941年1月31日以前开至黄河以北地区。新四军抗日自主权利被剥夺。然而,“国民党并不真正要你们北上,而是为了消灭你们。叫你们北上是假的。它一面指定我们从铜陵、繁昌渡江北上,一面又打电报给李品仙,他在我们的北面,叫李品仙等我们半渡而击。恰巧这电报被我们截获了。我们知道他半渡而击,当然就不走了。不能从铜陵、繁昌渡江,当时只有想办法走另外路线”[4]p40。所以军队才会迟缓北移,才临时开辟新的线路。蒋介石密令顾祝同、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等部向新四军进攻。韩德勤部对长江以北新四军时常进行袭击,制造冲突和摩擦。1940年10月初,韩德勤指挥其26个团共3万余人兵力,分三路直指黄桥,决心歼来苏北新四军于泰州东南之黄桥地区。新四军被迫自卫,痛击韩德勒部,歼敌11000余人,后主动停止追击,控制了江苏部分地区。当时新四军“在皖南的只有军部,直属部队及后方人员万余人,但其中伤病人员即有二千余人,其余亦非战斗人员,既为避免与友军摩擦而假道苏南”[5]p11。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皖南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前进,6日行至泾县境内的丕岭一带时,突遭预谋已久的国民党7个师8万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抗击,奋战七昼夜,伤亡惨重。叶挺整合集结余下的5000余人实施突围,终因力量悬殊,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一部分失散。

1月17日,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取消番号。新四军广大指战员没有战死在抗击日军的沙场,却惨死在国民党军队的枪口下,中国军队相互残杀,让国人心如刀绞。这不仅削弱了对日军作战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迟缓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四、个人之冤:一代将星,艰苦卓绝,囹圄喋血,何慰冤魂

皖南事变中,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这些同志都是久经战火洗礼、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军政干部,是共产党武装力量中极其宝贵的财富。其中首推军长叶挺,其次是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主席(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因篇幅所限,下面仅对叶挺、项英之冤予以阐述。

叶挺,新四军军长。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4年在周恩来支持下,赴苏联留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学成后归国参加北伐,是“铁军”独立团团长,获“北伐名将”之美誉。“八一”南昌起义中任前敌总指挥,起义军南下广东失利后,与张太雷一同领导广州起义,任总司令。起义失败后遭受共产国际及当时共产党领导人李立三的错误批判。周恩来帮其赴苏联申诉都未如愿,导致叶挺流亡海外,失掉党的联系。流亡期间,叶挺隐姓埋名,靠“打工”维持生计,饱尝生活之艰辛,对革命的信念却更加坚定,并对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研究,思索国家、民族图强之策。“虽山野之夫,亦隐然以国土自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叶挺得知国内局势,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深担忧,觉得再也不能待在国外了。他离开德国,来到澳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国内参加抗战。国共合作后,两党在新四军的领导权上产生交锋,相互妥协后决定叶挺出任军长一职。1937年10月,叶挺为组建新四军之事宜赴延安,毛泽东在窑洞外迎接并热情称赞叶挺:“你是我们共产党第一位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叶挺深受鼓舞。但国民党对叶挺不放心,担心其完全倒向共产党,在新四军内也因为叶挺脱党十年的经历,许多人对他革命的坚定性质疑。一方面,新四军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共产党又想利用其在国民党的影响,争取新四军所需的经费和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在新四军主要领导的配备上,叶挺为军长,非中共党员身份,项英是军分会主席,是中共六大的政治局委员,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威望,叶挺在新四军中不能参加共产党内党的活动,正确的意见不被采纳,这必然导致他和项英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新四军在北撤过程中,两位主要领导的意见不一,客观上加剧了新四军在事变中的损失。直到皖南事变后期,中共中央才纠正这一错误,而此时叶挺和皖南新四军已经濒临绝境,为了保存一定的实力,叶挺违心地准备与顾祝同谈判,却被国民党上官云相部队扣押。事变后,叶挺先后被囚禁在江西上饶、湖北恩施、重庆等地,受尽威逼利诱和非人对待。叶挺本是国民党任命的新四军军长,事变后他却被国民党蒋介石非法扣押5年之久,失去自由,剥夺其抗日的权力,但始终动摇不了他对共产党的忠诚,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他在狱中写下《囚歌》,可称“千古绝唱”。1946年,经共产党多方努力,叶挺3月4日获释,7日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8日从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亡,同时遇难的还有其夫人李秀文、女儿叶杨眉、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叶挺时年50岁,一代将星就这样陨落了。国共相争导致叶挺一生坎坷,充满了悲情色彩。1988年10月,叶挺被中央军委确立为36名开国军事家之一,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项英,新四军副军长。小学毕业后在织布厂当工人,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在中共党内先后担任一系列重要职务。1927年党的“五大”为中央委员,1928年和1929年六届一中、二中全会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其后的三中、四中全会为政治局委员,五中全会为政治局常委,六中全会为政治局委员。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中央苏区,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领导三年游击斗争,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为组建新四军呕心沥血。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项英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其优秀品质可与日月同辉。为革命,他放弃了家庭生活,一生只与女儿项苏云共同生活12天,与儿子项学诚在一起只度过一个晚上。特别是在南方坚持领导游击斗争时,他作为最高领导人,在群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英勇机智,九死一生,生存条件十分艰难,以竹笋、野菜、杨梅等山果充饥。项英身无分文,而一本《共产党宣言》却始终怀揣在身,爱不释手。中共中央政治局曾作出《对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定》,充分肯定项英及游击区的同志“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美国记者斯诺曾称赞,“项英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铁人”。皖南事变前,项英在中共党内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威望,在刘少奇之前担任过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朱德之前担任过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之前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皖南事变中,由于新四军领导的特殊配备,客观上影响了他的决策和领导作用的发挥。当时中共中央对皖南战略支点及国民党的反共性的一些误判,使项英在北撤问题上举棋不定。新四军北撤时,国民党军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对皖南新四军之包围态势,同时将北撤情况通知了江北的日伪军,新四军所处环境极为艰难,又远离中共指挥中枢,江北新四军无法策应、支援皖南部队渡江。突围过程中项英与副参谋长周子昆一起不幸被叛徒杀害,年仅43岁。当时尸骨都无人收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将遗骸葬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项英所犯的错误,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1995年中共中央给予项英公正的评价,称项英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领袖,党和红军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抗日名将之一。

五、启示

历史是严酷的,也是温暖的。铭记事变之冤,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国共两党的创立有着共同的民族根基,创立之初两党有着同样的历史担当和政治抱负——改变中国贫弱之命运,实现民族振兴。但因为两党不同的阶级属性,必然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两党有过合作,但蜜月期总是短暂的,更多是相互争斗、较量。以皖南事变为界点,国共两党的政治地位、力量对比随之发生改变,其中缘由耐人寻味——“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6]。

正义的力量具有不可战胜性。正义的力量反映的是人民的呼声和愿望,引领着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开始它可能还很弱小,甚至被视为“另类”。在与非正义力量的较量中往往处于劣势,会经历许多挫折,甚至失败。然而正义力量的品行刚毅,生命顽强,精神不朽,最终必然战胜邪恶。

内和、外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强大的深层支撑。内和,即内部团结。各股政治力量如仅从自身利益出发,罔顾国家民族大义,外敌便有可乘之机,借力打力、分化瓦解,则“亡不待夕矣”。外刚,即对外有血性。只有内部拧成一股绳,抵御外寇时才能血气方刚。血性当然不是暴戾之气,更不是穷兵黩武,而是对自由、民主、和平、尊严的誓死捍卫,对领土、主权的誓死捍卫。有了这种支撑,任何苦难、艰难险阻都将荡然无存。

民族复兴不是某个集团的复兴,更不是少数人的复兴。一个政党及其领袖应“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皆从个人的苦乐出发,中华民族永远出不了孙中山、毛泽东”[7]p2。把自身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推动民族复兴相对接,代表所有民族成员的根本利益,这个政党必定被人民所拥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方志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刘少奇.关于新四军问题在全体干部会议上的报告.见:纪念皖南事变专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3]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谈话.见:纪念皖南事变专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4]贺秋石.项英秘书杨帆谈皖南事变[J].炎黄春秋,2013(2).

[5]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相.见:纪念皖南事变专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6]习近平.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15/09-03.

[7]金一南.苦难辉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皖南事变共产党新四军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重心析要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同室操戈,豆箕相煎——对皖南事变历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