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世民的领导艺术

2016-09-10罗汉

决策探索 2016年18期
关键词:魏徵臣子贞观

罗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唐帝国的主要创立者和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不多见的英明君主,受到后世的景仰。李世民出身关陇地区的勋贵之家,自幼在家族中得到优于常人的教育,能文能武,视野广阔,礼贤下士,善于纳谏,称帝后政绩斐然。在礼教森严、帝制统治的封建社会,“家天下”的主人——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决定了整个国家的走向。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有其独到的领导艺术。

一、对家国天下的责任心以及高瞻远瞩的危机意识

作为任何团体和组织的领导者,责任心显得最为重要,没有担当,就不配谋其政,尸位素餐谓之庸君,不善纳谏谓之昏君,荒淫无道谓之暴君。历史上的很多帝王就是因为缺乏责任心,荒于政务,把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拖垮并最终毁于一旦的,由此造成的朝代更迭及与之相伴的战乱是对文明成果的极大破坏。而李世民的民族责任心之强则是古代帝王中不多见的。当了皇帝后,他并没有将登基视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坐享其成,而是越发勤勉地处理政事,不分昼夜地为国操劳。他曾对自己的亲近大臣说:“假如过度爱好美味佳肴,沉溺于歌舞美女,既有害于国家的治理,又侵害百姓,就会使民心离散,百姓心生怨恨就会叛逆。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自己去追求享受啊!”(译自《贞观政要》)

与大多数历史上的统治者大相径庭的是,李世民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显得很是珍贵。贞观时期的李唐帝国不仅幅员辽阔,而且兵强马壮,经济繁荣的程度虽比不上后来的开元盛世,却也在蒸蒸日上的迅猛发展之中。他很少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而是以史为鉴,吸取前朝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鞠躬尽瘁地带领自己的帝国披荆斩棘,铺垫了一个大唐盛世。贞观十年,在与房玄龄、魏徵探讨帝王之业究竟是草创难还是守成难之后,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对我们来说,草创的艰难已成往事,守成的艰难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啊。”在他执政晚期的贞观十九年,还曾以晋武帝灭吴和隋文帝平陈之后骄傲自满、耽于享乐而导致国家速败的教训,提醒臣子也提醒自己在王朝的版图及声威、教化不断扩大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胸怀天下、公正清明的执政风范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大多喜欢玩弄权术,并且自认为驭下有道,每每视为其个人能力与魅力,能够用心治国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治国用正不用奇,上级钻营权术,下属蒙混有道,往往表面繁荣。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对臣子诚实,不欺瞒、不哄骗,臣子同样坦诚相对,传出许多君臣佳话。贞观初年,有人上疏奏请清除他身边的奸佞之臣,并出主意让他假装发怒去试验群臣,如果不畏其盛怒,依然直言进谏的就是正直的贤臣,而顺从他的喜怒迎合心意的就是奸佞。他对宰相封德彝说:“水的清浊取决于水源如何,国君是政令的发出者,好比水源,百姓就像流水。国君自己搞欺诈,想要臣子办事正直,就像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是不可能的。”然后回答上疏的人说:“我想行信义于天下,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导社会风气。你说的办法或许管用,但我不能采纳。”

当然,权术对统治者来说毕竟是有诱惑力的,李世民也会经不起诱惑,但可贵的是,他总能及时纠正错误的做法。在刚刚即位的时候,他也曾踌躇满志,想要整顿官场,彻底铲除歪风邪气。为了获得证据,他采取了“钓鱼执法”,命令亲信向大臣们行贿,开始时真的抓到了一些贪官污吏。李世民自然对自己的计谋十分得意,向一位大臣炫耀。没想到这位臣子并未称赞其圣明,反而点出皇帝平时常说要求臣子百姓都要以诚待人,可是自己却先用欺诈之术来试验臣子,上行下效,臣民也会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皇帝。李世民并未恼羞成怒,而是接受了这位臣子的谏言。还有一次,李世民下令要求未成年男子,如果体格健硕,身材如成人般高大的也要入伍服兵役。魏徵坚决反对,并拒绝签署诏书。按照当时的制度,皇帝的命令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便不能生效。李世民向魏徵解释:“可能有刁民想要逃脱兵役而谎报年龄,这么做是为了预防。”魏徵则说:“陛下要求以诚待天下,却妄自揣度百姓的心思,自己先失去了诚信,如何要求百姓以诚相待?”接着,魏徵又指出李世民即位之后所做的三件违反诚信执政原则的事情。李世民立即收回成命,并重赏了魏徵。

三、胸怀宽阔、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

人才对于一个统治者是尤为重要的,甚至对一个王朝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真正才华横溢的人往往会比较有个性,也有缺点或弱点,因而不能为统治者所容。只有那些胸怀宽阔,能够用其所长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据史料记载,李世民惜才如命,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对大臣魏徵的信赖。魏徵曾是隐太子李建成的旧臣,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逼李渊退位,登基称帝。之前魏徵经常谏言李建成将李世民除掉以绝后患。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把魏徵召来责问:“你为何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就在各位大臣以为魏徵要跪地请罪、以求宽恕时,魏徵却镇定地回答说:“当时太子要是采纳我的建议,就不会有后来的杀身之祸。”李世民听后不仅没有恼羞成怒,反而为其风骨所动,擢升其为谏议大夫,后又提升他为侍中,位极人臣。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不亚于已追随自己多年的房玄龄、杜如晦,不时召入寝宫卧室,请教治国方略。贞观六年,李世民还对长孙无忌说道:“魏徵过去是我痛恨的人,但他尽心于自己侍奉的人是值得称道的。我重用了他,他敢于冒犯我而直率地进谏,常常不允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很器重他。”其实受到李世民重用的“仇人”不仅有魏徵,还有李建成手下的文臣王珪、韦挺,武将薛万彻、冯立;也有唐高祖李渊的大臣、当年倾向于李建成的萧瑀、封德彝等。这种胸怀在古代帝王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世民的广阔胸襟也表现在他开放的民族政策方面。他曾说过:“自古帝王都重汉轻夷,我却对他们视之如一。”一些少数民族将领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如铁勒族酋长契苾何力归附唐朝后,授官左领军将军。贞观九年,唐朝官军在平定土谷浑时被敌军围困,形势危急,契苾何力策马飞驰,率部属奋力冲杀,击溃敌军。突厥族将领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忠也都深受李世民器重,在贞观十四年出征高昌的战役中立下战功。

李世民的广阔胸襟还表现在他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上。古代帝王在登上皇位之后,为了消除隐患,往往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而唐朝的开国功臣则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如李靖在开国之后不仅依然兵权在握,而且担任尚书右仆射,李勣则镇守边关十几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后又调回京师任兵部尚书。居功自傲、不从节制是元勋身上常见的毛病,尉迟敬德不仅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而且是李世民玄武门兵变的得力干将,李世民登基之后给他以高官厚禄,可谓极尽荣宠。在巨大的荣誉面前,尉迟敬德不禁飘飘然起来,蛮横霸道、飞扬跋扈,在李世民招待群臣的一次宴会上,因为对座次安排不满,他不仅大吵大闹,甚至出手伤人,李世民气得避席而去。后来李世民严厉训斥了他,并警告说,过去曾不满汉高祖对待功臣的措施,现在才知道韩信、彭越等人是咎由自取。但李世民并未借此对这位宿将进行过分的处罚,尉迟敬德此后也变得守规矩了,而且对李世民更加感恩戴德。

李世民广阔的胸襟和视野不仅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一个盛世,也成就了一批名垂青史的股肱之臣。文有房玄龄、杜如晦,有长孙无忌,有魏徵;武有李靖、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这些英才济济一堂,围绕着李世民,如众星捧月,开创了一个盛世。

四、兼明善恶、舍短取长的人才观

李世民对人才的渴求是古代帝王中不多见的,尽管他身边人才济济,但还是求贤若渴。登基之初,李世民命右仆射封德彝求访人才,久久不见成效,便再次催促。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努力,实在是当世没有人才。”李世民当即批评他:“君子用人如用器,各取所长。古代那些善于治理的明君,难道能向其他朝代借才吗?问题出在自己不善访求,怎么能轻视当世呢?”听了这样的真知灼见,封德彝深感惭愧。

对人才的渴求是获得人才的前提,而人才能否得以施展才能,关键在于选用者是否知人善任,李世民的长处就在于明于知人和善于用人。识人难,难在不易尽知,李世民说过:“自己认定的贤人,不见得处处都好;众人纷纷指责的人,也不见得处处不好。”因此,他对自己身边大臣的才干和不足,总能全面衡量。如他谈到长孙无忌聪敏机智、善于独善其身,但兵法攻战则非其所长;高士廉学识渊博,节操坚贞,为官不趋炎附势、拉帮结派,但却不能直言进谏。这些评价都是恰当而中肯的。李世民还认为,了解一个人才是重用的前提,而人才可用与否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考察。人有才能,就要举用;在其任职期间也要进行考察,来弥补主观印象带来的不客观;而在任用之后发现了问题,就要立刻免职,不容宽恕。

知人难,用人则更难,难在人如何尽其才。李世民用人的原则如他自己所言,“各取所长”,他对房玄龄、杜如晦、戴胄等人的任用堪称舍短取长的成功范例。房玄龄、杜如晦的长处都在于多谋善断,作为尚书仆射,唐初中央机构的组织规模、法令制度、礼仪都是他们二人制定的,但他们都不善于公文处理、审理狱讼等杂务琐事。李世民吩咐他们抓大事要事,不要整天忙于接受诉讼,阅读公文,并向尚书省下达诏令,所有琐碎政务交由左右丞处理,只有重大案件才交付仆射。戴胄读书不多,学识不深,但为人忠诚梗直,能秉公办事,且处事干练,李世民任命他为大理少卿,他敢于犯颜执法,能纠正李世民量刑的过失。

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充分调动了大臣们的积极性,他们无不竭其智、尽其能、毕其力,由此造就了贞观盛世。魏徵为报效知己之主,直言进谏;房玄龄病危之际,还在卧榻上起草上疏谏止远征。贞观十一年,李世民面对政通人和的功业,缅怀过去,无限感慨地说:“十多年来,正是因为有各位大臣协力同心,我们才有今天啊!”

五、察纳雅言、不讳己罪的领袖风范

李世民的从谏如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甚至对于那些言辞激烈、言过其实的批评,他也能接受,其宽广的胸怀显示出杰出领袖的风范。

贞观初年,李世民宴请王珪时有个美女在他身边侍候,他对王珪说:“这就是庐江王李瑷的妃子,他因听闻有人说此妇貌美,便杀其夫夺其妻,如此荒淫狠毒之人,如何不亡?”(庐江王李瑗在李世民登基后因发动叛乱而被诛)王珪回答说:“可是现在陛下您又把她据为己有,您的做法和庐江王有区别吗,这不是要重蹈他的覆辙?”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并没有使李世民震怒,他称赞王珪的话很正确,随即下令把那个女子交还给她的亲族。贞观四年,太宗命令召集民夫在洛阳修建宫殿,给事中张玄素上疏反对,说这种不顾当时的国力和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劳民伤财的举动连以奢靡著称的隋炀帝也不会做出。李世民召来张玄素问道:“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我与夏桀、商纣比又如何呢?”张玄素回答说:“如果乾元殿开始营建,陛下就是与桀纣一样的昏君。”李世民听到这句同样大逆不道的话之后,叹息一声说:“是我考虑不周才有这种失误啊。”立即让房玄龄下令停止征调夫役。

然而,忠言毕竟逆耳,李世民也会一时难以接受,甚至变得大怒。可贵的是,他在冷静之后总能辨明是非,不让感情的好恶左右自己的理智。有一次,魏徵在大殿之上毫不留情地历数唐太宗的种种错误,太宗一怒之下离殿退朝。回到后宫之后,仍余怒未消地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要杀了那个不知深浅、总和自己过不去的魏徵。长孙皇后在了解了情况之后说:“听说只有明君才能出正直的贤臣,魏徵的直言不讳,是来自于陛下的英明,因此更要高兴才是。”李世民的怒气立刻烟消云散。贞观八年,陕县县丞皇甫德参上疏奏事,因言辞激烈而触怒了李世民,认为他是诽谤朝廷,要予以治罪。魏徵说:“官员上疏言辞激烈是想要打动陛下的心,不一定就是诽谤,陛下您还是仔细考察一下他的话说的对不对吧。”李世民深以为然,不仅没有责罚,反而赏赐了皇甫德参。

强烈的责任心和危机意识、诚信执政、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善如流,这些优秀品质不仅是领袖人物需要具备的,对于一般的领导干部来说,也是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魏徵臣子贞观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魏徵:千古“诤臣”第一人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臣子与飞蛾
臣子与飞蛾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