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末清初金陵绘画再研究

2016-09-10吕晓

中国书画 2016年5期
关键词:龚贤周亮画坛

◇ 吕晓

明末清初金陵绘画再研究

◇ 吕晓

一、明清之际金陵画坛的特殊地位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曾在中国绘画史上书写过辉煌的篇章,三国时期的曹不兴,魏晋南北朝时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五代的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徐熙、董源、巨然。到了明代,南京成为朱元璋最初立国之地,曾在宫廷中聚集了一大批画家,“浙派”开派大师戴进曾在此活动过,金陵画坛大有一振之势,惜不久成祖朱棣将首都迁往北京。不过南京仍是明朝的留都,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官制,仍然是南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在这里举行,士子汇集,文风极盛,流风所被,遍及秦淮。一些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和开国功臣及其后代仍活跃于此,为文化艺术提供持续的赞助。因此,在迁都北京后,“北京虽为宫廷之所在,为职业画家梦想事业的理想终点,但金陵却是浙派画风及画家的真正中心”〔1〕。声振朝野的“浙派”名家之一吴伟便长期居留于南京,影响了一大批画家,出现了史忠、徐霖、李著、李葵、汪质等画家。嘉靖(1522—1566)中期后,来自吴门的文人士大夫跃升为金陵文化界的主流,他们将苏州的吴派文人画风引入金陵,并逐渐控制了金陵〔2〕。明代后期,尤其是进入17世纪后,南京作为东林党和复社的主要活动地,其作为全国文化重镇的地位显现出来。

除了金陵本地的画家外,从16世纪末开始,各地的画家为南京繁荣的商业和文化所吸引,陆续流寓南京。比如来自福建莆田的吴彬、曾鲸,来自浙江四明(今宁波)的画家高阳。

[清]胡山居图29.2cm×35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胡慥。钤印:石公(朱)

明末,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和关外清军不断的侵扰使明帝国陷入混乱之中。在农民起义的恐慌中,南京坚固的城池使其处于相对的安定之中,吸引大批的文人和画家移居于此,成为很多士家大族避难的首选地。如和州的戴本孝,其父戴重有先见之明,认为和州迟早会遭到流寇的骚扰,于是举家迁至南京〔3〕。崇祯七年(1634)秋八月,张献忠的起义军进逼江淮,桐城汪国华、黄文鼎、张儒等人因不堪官神欺压,率众揭竿响应,大姓纷纷流徙〔4〕。桐城方氏如方文、方以智、方亨咸等相继迁往南京。又如来自湖北孝感的程正揆在崇祯九、十年(1636、1637)间,把家属搬到南京居住,很可能也是为了躲避农民起义斗争的锋芒〔5〕。一些职业画家也纷纷寓居于此,如武林派之首蓝瑛,来自苏州的邹典、张修、谢道龄,来自松江的叶欣等。南京成为安徽、娄东、杭州、江西、福建等各地书画家的集散地。吴派、徽派、武林派的画风都因为人员的流动带到南京。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和面貌使金陵画坛呈现两种主流画风并行甚至混融的局面。

明清易代,将古都金陵推至时代的聚光灯下。作为明代留都,南京在大批遗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一些北方的官员在甲申之变后,纷纷南下,第一个南明政权也在此粉墨登场,虽不能阻挡清军的挥师南下,但也使南京成为遗民向往的中心。各地画家纷纷涌向金陵,后来在此活跃的画家几乎都是从外地流寓此地,如髡残、程正揆、龚贤、石涛、程邃、戴本孝等。再加上清初,在南京形成了以周亮工为中心的艺术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画家短期来此作画与交流,新安、扬州、浙江、福建甚至包括正统派活跃的太仓地区的画家都曾聚集于此,使南京成为清初画坛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可见,大量外地画家流寓金陵是金陵画坛兴盛的主要原因,龚贤便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题高岑的画时说:“画至今日,金陵可谓极盛矣。前此之文沈邹董,皆产于吴,比之三君八龙。一时星聚两王钟山之阳,淮水之涘,含毫吮墨者不啻百家,加以宦游寓公,指不胜屈。”〔6〕

[明]董其昌 山水图卷19.1cm×112.4cm 纸本墨笔 1599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己亥正月,在苑西墨禅室画。甲辰上元前二日,遇戴长明重展题。其昌。题跋:此与《江上愁心诗意图》真成双璧也。照。钤印:任坨(朱)

现据画史记载,将明末清初活动于南京的画家列表于下:

南京本地画家:1.魏氏一门:包括其父魏尧臣,其子魏之璜、魏之克、魏珠;2.朱之蕃及其徒陆寿柏;3.盛胤昌及其子盛丹、盛琳;4.朱翰之、朱知父子;5.胡氏一门:包括胡宗仁、胡宗义、胡宗礼、胡宗智、胡宗信、胡耀昆、胡起昆、胡玉昆、胡士昆,及其宗人胡慥及其子胡清、胡濂和其徒陆逵;6.樊氏一门:包括樊沂、焚圻兄弟,樊圻之子樊云,樊圻之徒郑濂、郑淮;7.高氏一门:包括高阜、高岑兄弟,高遇(阜子),高荫(岑子)、何亢宗(高岑弟子);8.青楼画家:包括卞赛、卞敏、范珏、马守真、寇湄、董白、薛素素、顾眉;9.其他:夏森、施霖、姚若翼、孙谋、陈丹衷、张遗、张风、杨亭、蔡泽、刘迈、顾惺、柳堉、周敏求、周亮工、周璕、武丹、武弁等。

外地流寓的画家:1.福建:吴彬、曾鲸、曾沂(鲸子)、曾镒(鲸孙)、翁陵;2.浙江:四明(今宁波)的高阳,山阴(今绍兴)的姚允在,秀水(今嘉兴)的王概、王蓍、王臬兄弟三人,嘉善的方维;3.贵州:马士英、杨文聪;4.江苏:吴县(今苏州)的葛一龙,张修,邹典(邹喆父)、邹喆、邹坤(邹喆子)、邹冰(邹坤子)祖孙四代;谢道龄、谢成、谢靖孙祖孙三代;昆山的龚贤、龚柱父子;扬州的宗灏;华亭(今上海)的陈舒、叶欣等;5.安徽:桐城的方以智、方亨咸,休宁的胡正言,歙县的凌畹(方维弟子)、程邃等;6.湖北:程正揆;7.湖南:髡残;8.江西:吴宏;9.北京:陈卓;10.其他。

这些画家按身份、画风、师承等可以分为两大类:职业画家群体和文人画家群体。职业画家群体按时间又可分为活跃于明代的先驱画家和以“金陵八家”为代表的第二代画家及“金陵八家”后代、弟子和其他第三代画家。其中先驱画家中包括魏之璜、魏之克、吴彬、曾鲸、邹典、谢道龄、夏森、葛一龙、姚允在等,明末从各地流寓金陵,画风来源不一,风格多样,尚未形成明显的地域特色。清初,以“金陵八家”为代表的第二代职业画家才开始建构起金陵画坛的主流画风。文人画家群体按画风也可分为几类:其一是崇尚简逸画风的朱翰之、杨文聪、方以智和方亨咸等;其二是“金陵二溪”程正揆和髡残;其三是个性派画家,以张风和胡玉昆为代表;其四是其他传承文人画风的画家。另外,在金陵真正可以称为一个派别的是师承龚贤或受其影响的“龚派”。

明末清初在金陵画坛活跃如此众多的画家,但人们在谈论这段画史时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金陵八家”,金陵八家到底是哪八家,为什么会成为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的代表呢?

二、再论“金陵八家”,兼与陈传席先生商榷

关于“金陵八家”的构成问题,笔者已发表多篇文章,认为周亮工是“金陵八家”的首评者,王弘撰《西归日札》中的“善画八大家”是关于“金陵八家”最早、最准确的记载,其组合是张修、谢成、樊圻、樊沂、高岑、吴宏、邹喆、胡慥。中国知网显示:笔者2004年发表于《美术研究》的《周亮工“金陵八家”说考辨》一文被下载315次,引用12次,2009年发表于《美苑》的《试论“金陵八家”说的形成与演变》一文,下载173次,被引用4次。2010年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研究》被下载1035次,被引用4次,而且该书2012年在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印刷的2000册已售罄。2010年,笔者参加由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秣陵烟月—明末清初金陵画派学术研讨会”,当时的展览说明中,也列举了王弘撰记载的“金陵八家”组合,说明笔者的观点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广泛传播。但近日偶然读到陈传席先生2015年发表于《美术大观》的《关于“金陵八家”诸问题》一文,陈先生在唯一的一条注释里说:

此文曾呈送美国龚贤研究专家吴定一博士,吴博士阅后很赞成我的看法,并且告诉我,他曾查到清人王弘著作《西归日札》(成书于 1662 年)其中明确地记有“金陵八家”,也是陈卓等八家,没有龚贤。吴博士研究龚贤几十年,没见过当时记载中说过龚贤是“金陵八家”之一,而都说陈卓等为“金陵八家”。龚贤为“金陵八家”之一是后来不了解情况的人说的。

首先,不知道陈先生是什么时候将论文呈给吴定一博士,如果是这篇论文发表前不久,那就奇怪了,吴先生已去世,我尚未能查到他具体辞世的时间,但2012年刘三勤在他的博客里便有《纪念吴定一博士冥诞七十三周年》的博文。说明至迟吴先生在2012年已经去世,2015年陈传席先生不可能得把论文呈送给吴先生。

其次,2002年,笔者曾与吴定一先生通过电话,正是他告诉笔者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王弘撰的《西归日札》,笔者查到了那条“善画八大家记”,确定了“金陵八家”的构成。但是陈先生却犯了两个重要错误,王弘撰的《西归日札》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刻本而非成书于1662年。王弘撰的书里虽然没有龚贤,但也没有陈卓,不知什么原因,陈先生并未将书中的名单全部列出。通读陈先生的论文,笔者发现他仍在努力维持他多年前的一个判断,即《上元县志》[清乾隆十六年(1751)记载的以陈卓领衔的“金陵八家”的组合,不仅忽视新的研究成果,而且以非常确切的口吻错误地叙述一条非常重要的文献,作为一名著名学者,这当不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会对读者产生严重的误导。因此,有必再重新系统介绍笔者关于“金陵八家”研究心得。

关于“金陵八家”说的提出及构成曾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虽然学术界比较公认是由周亮工首先对“金陵八家”进行品评,但是各类美术史书籍仍多遵循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记载的,将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叶欣、吴宏、胡慥、谢荪定为“金陵八家”〔7〕。近二十年来,不断有人对张庚的说法提出了置疑。首先,张庚生于1685年,卒年不详,应晚于1670年〔8〕,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不仅其生活的年代距“金陵八家”活动的时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不可能亲历清初金陵画坛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张庚所列的其他七家与龚贤相比,艺术风格相去甚远,艺术成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将他们并提既不合理,也不能令人信服。

关于“金陵八家”构成的几种说法

[清]七处 溪亭山色图页25.2cm×16.6cm 绢本设色 1640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庚辰秋日写,朱睿智。钤印:僧睿(朱)

于是,已有多位论者从各种史料,尤其是地方志中查找出多种关于“金陵八家”的不同构成。这些构成中除高岑、邹喆、吴宏、樊圻4人与张庚之论相同外,其他还涉及到13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标明是周亮工品题的不包括龚贤的“金陵八家”,他们是陈卓、樊圻、高岑、邹喆、吴宏、蔡霖沧、李又李、武丹。《上元县志》《新修江宁府志》《上江两县志》和《金陵通传》〔9〕这四部南京地方志采用该说。前三书完全相同,而《金陵通传》略有不同,将武丹换成了武弁(很可能的传抄的错误)。《眼福编》〔10〕的组合为樊圻、高岑、邹典、邹喆、吴宏、叶欣、胡慥和谢荪,虽与张庚之说相似,但将龚贤换成了邹喆的父亲邹典,故将之归到这一类。二为《昆山景物志》,此说也以龚贤为首,大概因为龚贤是昆山人。新入3人:施霖、盛丹、王概。形成龚贤、樊圻、邹喆、高岑、叶欣、施霖、盛丹、王概的“金陵八家”组合。从常理看,地方志的编修十分严肃,所引材料必有可靠的出处。因此已有多人著文赞同第一类地方志中周亮工品题之“金陵八家”。但是,我们注意到,提到周亮工品评“金陵八家”的地方志最早的编撰时间距周亮工生活的年代至少也有一百年。如果均有确切的出处,为什么地方志中记载并非完全相同,应该相信哪一种说法呢?况且,地方志中提到的李又李不仅在周亮工的《读画录》中不见记载,而且连其姓名也无法查考,其作品也不见传世。

周亮工既是清初金陵画坛的权威评论家和见证人,也是金陵画家交流与合作的一个中心。因此,他所品题的“金陵八家”无疑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那么,到底周亮工品题的“金陵八家”的真实构成如何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笔者曾多方查找各种史料,2002年,终于在吴定一先生的指点下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库找到清人王弘撰在《西归日札》,书中有一条关于周亮工“金陵八家”说的完整记载—《善画八大家记》,全文如下:

善画八大家记

金陵之以善画名者众矣,而周栎园司农独标举八人,曰八大家。则张损之(修)、谢仲美(成)、樊浴沂(沂)、吴远度(宏)、樊会公(圻)、高蔚生(岑)、胡石公(慥)、邹方鲁(喆)也。其时有叶荣木(欣)、盛白含(丹)、施雨咸(霖)、盛林玉(琳)辈,八人者不能过之,乃不与焉。癸卯予至金陵,八人者日相往来,皆为予作《独鹤亭图》,位置渲皴,极山云林泉之胜。八人者固未见亭,亦写其意而已。戊辰予再至,则六人已化为异物。损之老不复出门,独会公尚健,乃二三年间亦俱翛然谢世,今遂无一存者矣,可胜叹哉。仲美有子令靖(孙),会公有子青若(九云),蔚生有子树嘉(阴),方鲁有子子贞(寿坤),皆能继志不失家法。石公有门人陆仪吉(逵),以花鸟虫草特著名一时,尤善蝴蝶,能曲尽其态,工细而有逸致,则青出于蓝矣。

翁笃于友谊,即一艺之交,皆久而不忘,八人者可以不朽矣。(笔者按:此为李夔龙的评语)

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归日札》由清人王弘撰撰写,李夔龙评,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王弘撰(1622—1702),为周亮工同时代人,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太华山史,又署鹿马山人,室名砥斋,陕西华阴人。明亡后,弃绝科举功名,隐逸终生。“曾于顺治七年至八年(1650—1651)、康熙二年至三年(1663—1664)、康熙九年至十一年(1670—1672)、康熙十九年至三十五年(1680—1696),凡四游江浙,足迹遍及南京、扬州、苏州、上虞、嘉兴、海州等地,并曾游历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福建诸地……在二十余年的周游中, 他不仅结交了吴伟业、周亮工、汪琬、王士祯、孔尚任等大批贰臣文人与国朝文士,……山史一生嗜学,对金石书画,精于鉴赏,富于收藏……”〔11〕此处提到王弘撰的行迹正好与《善画八大家记》中吻合。而且,王弘撰到过南京,并结识了周亮工可知《西归日札》中所载,可靠性不可置疑。因此我们可以认定,王弘撰文中所言周亮工独标举的八人,正是周亮工首评之“金陵八家”,他们的真实构成应该是张修、谢成、樊圻、樊沂、高岑、吴宏、邹喆、胡慥。

[明]董其昌 仿赵孟溪山红树图扇16.2cm×51.3cm 纸本设色 1607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仿赵文敏溪山红于西林山下,丁未春三月,玄宰。钤印:董其昌(朱)鉴藏印:梅景书屋(朱) 吴湖帆珍藏印(朱)

[明]张风 桐荫把卷图扇16.5cm×49.5cm 纸本墨笔 1653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癸巳三月廿四日,佛空弟风偶为淡心道盟兄作。钤印: 大风(朱文椭圆印)鉴藏印: 白匋(朱)

[明]魏之克 江天楼阁图扇16.9cm×54.5cm 纸本设色 1624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甲子七月写,似衡阳词丈。魏之克题。钤印:之克(朱)

王弘撰的《西归日札》中对周亮工“金陵八家”的记载正好解除前述的那些疑惑:《西归日札》出自与周亮工和“金陵八家”有交往的王弘撰之手,误记的可能性极小。最为关键是,周亮工《读画录》对这八人全都有记载,而且他们均有作品传世,可供研究。

其次,通过《西归日札》,我们还了解到“金陵八家”生平和交往的蛛丝马迹。王弘撰曾于癸卯(1663)“至金陵”,“八人者日相往来,皆为予作《独鹤亭图》位置渲皴,极山云林泉之胜。八人者固未见亭,亦写其意而已”一段说明王氏本人与八家有交往,而且八家之间也有交往。以前对八家的卒年均根据存世作品进行推测,但是某些作品真伪难以判定时便会使人误入歧途,《善画八大家记》中云:“戊辰予再至,则六人已化为异物。损之老不复出门,独会公尚健,乃二三年间亦俱攸然谢世。今遂无一存者矣。”戊辰为1688年,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除张修、樊圻外,其他六人均在1688年前去世,樊圻则逝于1690年或1691年。张修至迟应在王弘撰逝世的1698年前去世。王氏在文中还介绍了谢成、樊圻、高岑、邹喆、胡慥的子孙及弟子的简要情况。

再就是,王氏在文中云:“其时有叶荣木(欣)、盛白含(丹)、施雨咸(霖)、盛林玉(琳)辈,八人者不能过之,乃不与焉。”这就说明,虽然周亮工“独标举”八家,但是叶欣、盛丹、施霖、盛琳四人的艺术成就不见得比“八家”为差。惜“与”在古代汉语中意义众多,与此有关的便有“结交、交好”、“赞成”等意。不知王弘撰在此取何意,如理解为“结交”,那么因为“八家”成就不如叶欣等四人,相互不相交往似乎不太合情理;如为“赞成”,是否表明当时人因为“八家”成就非最高而不赞同周氏之品评呢?依周亮工在当时画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有点说不通。以笔者之浅陋,暂时无法回答,这个疑问只能留待新材料的发现和方家的赐教〔12〕。

[清]陈卓 听松听水图轴178.6cm×48.2cm 绢本设色 1703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癸未秋八月,陈卓。钤印:陈卓(白) 中立(朱)

清初的金陵画坛名家辈出,周亮工《读画录》提及者已有四十余位,其中更是名家辈出,论声望,王弘撰文中已言明叶欣、盛丹、盛琳、施霖四人已在八家之上;论成就,二溪(“青溪”程正揆、“石溪”髡残)、龚贤、张风等均更是高出八人,且与周亮工均有交往,张风和龚贤还与之交往密切,为什么周亮工没有将他们列入“金陵八家”之内呢?笔者认为,除高岑、樊圻、吴宏等八人的绘画风格较为接近外,立说时间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王弘撰在文中虽未言及周亮工何时“独标八家”,但方文(1612—1669)有诗云:“绘事江东有八家,君工人物更修姱。奈何不把青铜镜,自写真形对雨花。”〔13〕“江东”即“金陵”,从诗中所述可知,金陵八家之说已成定论,此诗作于康熙二年(1663),为公认的“金陵八家”的最早记录。1662年,方文作有《七月初三过周元亮先生小饮有赠》〔14〕一诗,说明他与栎园有交往,他所提到的八家之说很可能来自栎园。可见,金陵有八家之说至迟于1663年已存在。“金陵八家”说出现的时间一旦确定,便很容易理解周氏的“金陵八家”中为什么没有龚贤了。1644年,龚半千厌于“白门(南京)杂沓”,避走广陵(扬州),1648年秋,又应朋友徐逸的邀请到海安,做了6年徐家塾师。然后,再次客居扬州10年,直到1664年方回到南京。其间只在1653年冬至次年春天在南京作短暂停留。尤其重要的是,当时龚贤的身份主要还是诗人,而不是画家,其艺术风格成熟亦在1664年之后。由此可见,周亮工品定“金陵八家”时,龚贤根本就不在南京,亦未以画名,当然不会被列入其中。而此时在金陵画坛享有时誉的便是高岑、樊圻、吴宏等老画师了。

至于陈传席先生一再强调的被金陵地方志推为“金陵八家”之首的陈卓,我们也有必要作一补充介绍。陈卓 (1635—1711后)〔15〕,字中立,北京人,常住金陵。山水工细,千丘万壑,具有宋人风范,尤善人物、花卉。陈卓生于1635年,周亮工1663年品题“金陵八家”时不足30岁,与樊圻等人相比算是晚辈。1669年,陈卓参加周亮工组织的“已酉盛会”,周亮工和黄虞稷在长歌中言:“中立好手如谢迈 (谢仲美化去,近推陈中立)”,说明陈卓是在谢成辞世后开始享誉金陵画坛的。他主要师法唐宋传统,创作工笔人物和青绿山水,画风与高岑、谢荪等的青绿山水较近。其应物造景非常接近现实,树木山石的形态多含自然之色,没一丝一毫的笔墨修饰。在金陵画家中,陈卓擅长画山水楼阁,用笔精细繁密,与清前期扬州之李寅、王云等人的山水楼阁画有近似之处。如作于1695年的《仙山楼阁图》 (首都博物馆藏),山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也各藏有一幅《仙山楼阁图》,此类绘画反映出陈卓高超的界画功底。也许正因为此,安徽人叶蕡实请6位画家为其绘《金陵胜景图》卷时,请陈卓绘制了有较多建筑的《冶麓幽栖》和《天坛勒骑》,陈卓高超的界画功底将两处建筑描绘得丝丝入扣,给人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陈卓1704年所画《长江万里图卷》 (安徽省博物馆),采用了工笔小青绿设色法绘长江沿岸的种种胜景:无尽的波涛,起伏的群山,或烟云迷蒙,或晴峦暖岫。沿江林木村舍,阡陌纵横,有农夫在辛勤耕作,渔港渡口,千帆竞发,商旅行人,岸边呼渡。至于桥梁水车,楼台亭阁、城镇关隘,应有尽有。景物安排有序,近者突兀扑面,远者极目千里。建筑造型比例准确,人物动态逼真。不仅是一帧优秀的小青绿山水画卷,同时由于它的写深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考察古代长江沿岸的地理、地貌、建筑、风俗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陈卓画艺虽高,但以他来领衔周亮工品题的“金陵八家”仍存在时间差的问题。

遗憾的是,周亮工虽然首先品题了“金陵八家”,并因其在金陵画坛的特殊地位,使该说迅速传播,并通过舆论得以不断重复和强化。但是,金陵画坛享有盛名的并不止于此八家,王弘撰文中提到在当时,八家之名已不能超过叶欣、盛丹、施霖和盛琳。而且随着髡残、程正揆、龚贤、王概、陈卓等画家相继来到金陵或影响力的扩大,金陵画坛的面貌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正如龚贤虽对高岑有很高评价,但他内心推崇的仍是“二溪”。周亮工本人不可能意识不到这种变化。此外,周亮工晚年与太仓画家圈的联系,使他对王石谷的推崇无以复加,这促使他的品评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欣赏“金陵八家”等为代表的现在我们认为是个性派的画家转而欣赏“四王”为代表的现在我们称为正统派的画家。也许正因为此,他在《读画录》中虽分别为这八位画家立传,却对自己曾经品题的“金陵八家”之事不再作明确的记载。王弘撰的《西归日札》虽留下了关于周亮工品题的“金陵八家”最早也最确切的记载,但是国家图书馆珍藏的这份孤本却是手抄本,说明该书未能付梓,传播有限。王弘撰早年虽游历江南,但晚年主要偏于山西一隅,游离于江南文化中心之外,其书鲜为人知。因此,“金陵八家”之说很可能在江南口耳相传,难免发生误传。

不仅金陵地方志上关于“金陵八家”的组合存在误记,现在最为流行的以龚贤领衔的“金陵八家”更是活跃于雍正、乾隆年间的秀水人张庚的一种误读,但不幸的是,张庚的这种说法很快得到后代各种画史的认同,如秦祖永(1825—1884)的《桐阴论画》、李濬之(1846—1931)的《清画家诗史》,甚至赵尔巽(1844—1927)编纂《清史稿》时也采用了这种说法。进入20世纪,现代意义的美术史研究在我国起步,首先出现的是一系列通史类的美术史著作,由于缺乏详尽深入的个案研究,更没有人专门关注明末清初金陵画坛,加之很多材料未能被挖掘,因此,张庚的“金陵八家”说自然被学者未加甄别地采用。如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1925)、大村西崖的《中国美术史》(1928)、黄宾虹的《古画微》(1929)、傅抱石的《中国绘画史纲》(1931)等,这就使张庚的“金陵八家”说正式进入现代美术史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张庚的“金陵八家”说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将以龚贤为首的“八家”作为清初金陵画坛的代表,而金陵画坛的丰富与多彩则被画史忽略,或因篇幅所限而省略。

[清]蔡泽 放鹤图轴225.5cm×120.5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放鹤图。雪岩蔡泽。钤印:泽(朱) 苍霖(白)

虽然从客观上,由于张庚将龚贤加入“金陵八家”,使这个本来由“小名头”职业画家组成的概念获得价值提升,使他们为后世熟知,并使他们的作品得以较多地流传。不过,当我们澄清了“金陵八家”的真实构成,就为我们深入研究明末清初金陵画坛提供了条件,正因为如此,此次南京博物院的“秣陵烟月: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中,不仅只将“金陵八家”作为其中一个板块来呈现,而且在说明文字中对之这样描述:

以叶欣、樊圻、吴宏、高岑、胡慥、谢荪、邹喆、陈卓、武丹、蔡泽为代表的金陵八家取法两宋院体,绘大山大水,笔墨细腻精致,成为清初金陵地区的一种风尚。他们大多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于诗化处理,描绘清丽,将金陵地景与国变后“断草荒烟孤城古渡”之淡淡凄迷感叠合在一起。在技法上,他们往往延续明中期以来的文派特色,设色清淡却颇亮丽,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金陵设色风格,令人觉得颇有一种诗情的浪漫。有时,他们还善于表现某种细腻感,将怀旧书写转化成冷清的孤寂。

在金陵八家的组合中不再拘限于某种固有的“八家”组合,而是将当时活跃于金陵的一批职业画家都归入其中,并介绍他们的共性与特色,这恰恰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作者为北京画院院长助理、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清]樊圻 寒林图29.2cm×35cm 纸本设色 1660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庚子冬日写。钟阜樊圻。钤印:樊圻(朱) 樊氏(白)

注释:

〔1〕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史论集》第六篇《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203页。

〔2〕同上注。

〔3〕迁居南京的相关记载可分见《和州志·戴重传》,第110页。《和州志》〈戴本孝传〉:“ 甫十二从父亲避乱南京……”,第173页。戴重《河村集》中刘城所撰的《推官戴公传》,第2—3页。

〔4〕姚华甫《明季日记》:“甲戌年,……(桐城)世界清平,

人人乐业,城门不闭,昼夜笙歌不绝。但世叶繁华,人心枭薄,宦势太盛。八月十三日夜,忽有汪国华、黄尔成为首,结寨作反……但见火光烛天……近听得杀乡宦、杀恶仆,城内方、吴、叶大厘,尽烧一空。……只得商议往南京。”

〔5〕据重刊康熙《孝感县志》载:崇祯“八年正月贼(农民军)大至,多所焚杀,自是如过天星、扒山虎、老蛔蛔、一点油、托天王……诸贼(农民军)去来往复,不可胜纪,几于月无宁日。”崇祯十年(1637)正月,张献忠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一度攻陷了孝感县城。

〔6〕见龚贤在高岑的《山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上的题跋。《金陵八家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7〕(清)张庚《国朝画征录》创始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完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开雕于乾隆四年(1739)。

〔8〕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记张庚卒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十六,(见该书第509页)查张庚《国朝画征录续录》“华喦”条,言及其“客维扬最久,晚年归西湖卒于家,年望八矣。”考华喦生于1682年,卒于1771—1673年,张庚成书时华喦已去世,说明张庚应逝于1770年之后。

〔9〕《上元县志》卷二十四《方伎》陈卓条云:“陈卓字中立,……名与吴远度(吴宏)、樊会公(樊圻)、邹方鲁(邹喆)、蔡霖沧(蔡泽)、李又李、武忠伯(武丹)、高畏生(高岑)相埒,栎园(周亮工)品题为金陵八大家。”《上元县志》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嘉庆十六年(1811)的《新修江宁府志》和同治(1862—1874)年间所修《上江两县志》从之。《金陵通传》卷二十六,第一一七册,吴宏条云:“吴宏,字远度,容貌伟然,最善画,与陈卓、樊圻、邹喆、蔡泽、高岑、武弁、李又李齐名,周亮工谓之金陵八大家,尝以诗赠之。”该书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

〔10〕见清代杨恩寿 《眼福编》 初集卷十四 《樊会公八景图卷跋》云:“会公(樊圻),与高岑、邹典、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号金陵八家……”该书成书于光绪十一年(1885)。

〔11〕张兵《清初关中遗民诗群的构成与王弘撰、李柏的诗》,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2〕汪世清先生认为“与”在此读去声,意思为“参加,参与”,因为叶欣等四人成就高过八家,故周亮工不觉他们列入“金陵八家”之内。

〔13〕(清)方文《题樊会公小像》之二,《嵞山集》续集卷五。

〔14〕(清)方文《嵞山集》续集卷一。

〔15〕陈卓创作于1704年的《长江万里图卷》上自识“康熙癸未长夏七十老人陈卓画”,可推知他生于1635年。现存最晚的纪年作品是作于1711年的《岁朝图》(天津市文物公司藏),故推测其逝于此年之后。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宋建华

猜你喜欢

龚贤周亮画坛
龚贤山水摭议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汪观清:深耕画坛,“牛”劲十足
善良的印记
画坛“狂士”的传神写真
——评王晓丹的《雅线意彩》
浅析龚贤《溪山无尽图》中的光影表现及其艺术价值
独孤求知者周亮
“反比例函数”测试卷
龚贤的半千与半亩
寺凡几多僧/CG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