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烟月—南京博物院藏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综述
2016-09-10鲁珊珊
◇ 鲁珊珊
秣陵烟月—南京博物院藏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综述
◇ 鲁珊珊
编者按:唐宋以降,长江下游流域渐成文化中心,人文风俗,渊薮于此。金陵绘画亦成传统绘画的重镇,少长咸集,名家辈出。2015年岁末,“秣陵烟月: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正式展出,分“金陵前贤”“金陵八家”“金陵别样”“金陵余绪”等四个单元立体呈现明末清初丰富多样的绘画生态,是近三十年来南博首次大规模推出的专题特展,集聚着许多绘画佳作,其中有的是首次向公众展示。本期特报道此次展览,其中珍稀作品高清大图,既可取法鉴赏,又能做学术参考。研究文章《明末清初金陵绘画再研究》分析了明末清初金陵画坛兴盛的原因,对画家群体作了详细梳理,并对“金陵八家”之说作了学理辨析,希望对读者了解金陵绘画有所帮助。《气韵和墨法》深刻分析了龚贤山水由仿古到创新的方法和理念,尤其揭示其笔墨关系和丘壑法则,对当代画家如何在传统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不无裨益。
[清]樊圻 山麓春景图扇18.4cm×54.4cm 纸本设色 16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己未春日,画似以政道兄。樊圻。钤印:会公(朱)鉴藏印:梅景书屋(朱) 吴湖帆珍藏印(朱)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战国时,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始置金陵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废六国故邑,在东巡时改金陵为秣陵。 此后,建业、建邺、建康、应天、南京、天京,都曾是这个城市的名字。这里,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人文景致相得益彰,“人物俊彦,文学昌盛”。自古以来,名士文人多愿汇聚于此,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情怀。乌衣巷走出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寓居定林寺完成《文心雕龙》的刘勰,泼洒“水墨淡彩”的南唐画家徐熙……文人墨客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留下了绚丽炫目的文采风流。
自16世纪始,金陵文化界中文人士大夫升为主流,绘画审美趣味悄然发生改变。随着当地文人的兴起,至嘉靖中期,金陵的文化特性渐次凸显,失意官员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骚客纷纷到来,雅集唱和等习尚再起,金陵风流亦因之复苏,城市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晚明以来,富庶的商品经济、悠久的文化传统使这座城市滋生出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孕育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戏曲小说,绘画创作也不乏精品,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17世纪的中国历经着巨大的激变,曾为明代南都的金陵在复杂剧变的时代中,影响尤其深刻。处于如此巨变的文化环境之中,画家们的表现当然是复杂多变的。当时,金陵城云集了本地和来自各地的画家群体,董其昌、吴彬、魏之璜、魏之克、胡宗仁、胡宗信、邹典、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髡残、石涛……先后来宁,或造访,或游历,或定居,或客留,可谓盛况空前。正如龚贤所说:“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都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他们才华横溢,或流连于山川草木间,或沉醉在故国情思中,舞文弄墨,赋诗作画,或卖字鬻画,或课徒授业,艺术风格不尽一致,呈现出复杂的艺术文化追求。他们相互学习、切磋和激励,共同发展,也使当时的金陵绘画呈现出多元化的生动面目。
2015年12月5日,“秣陵烟月: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正式拉开帷幕,展期3个月。这次展览遴选南京博物院所藏绘画68件(套),分“金陵前贤”“金陵八家”“金陵别样”“金陵余绪”等四个单元以立体呈现明末清初丰富多样的绘画生态。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次展览是近三十年来南京博物院首次大规模地在本馆推出的专题特展,集聚着许多绘画佳作,其中有的还是第一次向公众露脸,十分难得。
[明]董其昌 松溪幽胜图轴134.6cm×46.6cm 纸本墨笔 162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 识: 天启五年,岁在乙丑暮春八日,舟行东光道中,写此。玄宰。山右潘侍御翔公好收古名画。余出关前一夕,视予《子晋吹笙图》乃郭恕先笔,设色布景实为奇绝。余作此图,亦有其意。四月三日,阻风崔镇重题。玄宰。钤 印:希曾(白) 孝基(朱) 二谢(朱) 安山道人(朱) 陈留仲子(白)鉴藏印:烟客真赏(白) 信公珍赏(朱) 公(朱) 珍玩(朱) 宜留子孙(朱) 男祖原珍藏(朱) 虚斋审定(朱) 阿曾秘玩(朱) 安山子(白) 陈留仲子(白) 吴郡谢希曾孝基氏审定(朱) 谷原鉴赏(白) 虚斋至精之品(朱)
一、金陵前贤
第一单元“金陵前贤”部分拣选画作22件,如董其昌《松溪幽胜图》轴和《仿古山水图》卷、朱之蕃《竹石图》轴、吴彬《岷江揽胜图》卷、郭存仁《金陵八景图》卷、胡宗仁《武夷山图》轴、胡宗信《秋林书屋图》轴、魏之璜《水阁图》扇页、魏之克的《江天楼阁图》扇页、邹典《松峰萧寺图》轴等,可见明末金陵画坛的基本状况。
明末,金陵文化界仍以文士为其主导,既有在朝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在野的隐士与苦读的青年才俊。这些文士们大多能坦然面对明末社会政治状态,常常倘徉于山水名胜之间,以写书作画为娱。董其昌的行为模式,可以说是17世纪初中国文士的典型,为许多人所奉行,其文人山水画风在金陵文人画家群体中影响颇大。在职业画家那里,伴随着个人主体意识的兴起,一种夸张变形的画风十分流行, 追求奇趣的美学品味,以吴彬为代表。金陵本地籍的半文人半职业画家在笔墨表现上基本上保存着吴派(?)细雅风格影响的痕迹。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江苏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擅山水,师法董巨、倪黄,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天启年间是董其昌个人画风的转折时期。《松溪幽胜图》得见他对绘画艺术已从思摹唐宋前贤开始,转而重新追索元代文人的逸气画格。画面融“深远”“平远”法等于构图布局之中,近景为曲溪坡石,纷杂林木,一径萦纡入山,峰回路转,山势突兀挺拔。远眺山峦耸秀,气势磅礴,云岚烟霭,缥缈虚无。崖下溪水汩汩,迂回流转,平添了不少的山野幽趣。整幅画面但见山明水净,而不闻人禽鸟兽,幽寂之中似乎带有某种神秘的禅意氛围。
董其昌作画强调写意,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他作画糅合了巨然、王蒙、倪瓒等前代名家的笔墨精髓,以书法入画,运笔刚柔相济,转折顿挫灵变,凸显笔法骨力,笔墨纵横交错,看似疏简,实则厚重。《仿古山水图》卷绘岗陵逶迤,江流映带,草木蒙茸,溪水缓缓,蹊径屈曲,村舍隐隐,可谓寓情于景,借画寄情。图中以渴笔勾勒峰峦山石,皴擦的运用极其准确、灵活,而线条流走轻快,疏密得宜。山冈陵石的凹凸明暗,则以横点巨苔,配上淡墨直皴的层层渲染来加以完成,技巧纯熟,无懈可击。全图用笔老辣生拙,骨力练达,墨气鲜润,绝去甜俗,以疏旷之笔,画出凝寒淡远的景致。
朱之蕃(1555?—1624)是金陵城的士绅名贤,着力于地方文化的建设。其字元升,一作元介,号兰隅、定觉主人。原籍山东茌平,后附籍南直锦衣卫(今江苏南京)。万历二十三年(159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谕德、庶子、少詹事,官终礼部右侍郎,卒赠礼部尚书。工绘画,竹石兼东坡神韵,山水酷似米芾等大家。所作往往信手拈来,随性所至,得其天真、自然之趣,则奇寓于其中。《竹石图》以秃笔直扫,画出了风竹的瞬间形象,线条苍润遒劲,挥洒自如;墨色浓淡枯湿,层次丰富;章法大小错落,变化多端,充满了书法的写意性趣味。
福建画家吴彬(生卒年不详),字文中,号枝隐生、枝隐头陀、枝庵发僧,流寓金陵。万历年间,他以能画荐授中书舍人,历工部主事。吴彬是莆田历代最具艺术气质的画家之一,吸收北宋山水形式作为创新的素材,山水取繁密一路,峰奇水怪,迥异于时人。《岷江揽胜图》卷山峦层叠,山体以繁密皴笔细分块面,讲究更多棱角曲折,紧实又有变化的岩块层叠推移:山峦之间再穿插细腻的屋舍村居,增添许多生动细节。此画卷已能显示出吴彬吸纳唐寅山水特色之后,又将原本描绘山体坚实效果的皴线转化为更加细分山体的轮廓线,遂能营造出山体峰头层层堆叠的奇特景致,传达出一种古朴奇趣的效果。
[明]董其昌 瑞芝图轴123.7cm×37.7cm 绢本墨笔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瑞芝图。为寿澹园老先生写,董其昌。钤印:董其昌(朱) 太史氏(白) 画禅(朱)
二、金陵八家
第二单元“金陵八家”亦展出画作22件,如叶欣《秋江萧寺图》页、高岑《秋山万木图》轴和《古松塔影图》扇页、吴宏《柘溪草堂图》轴、邹喆《山川小景图》册、胡慥《山居图》、谢荪《松荫驻马图》、樊圻《雪景山水图》轴、陈卓的《携琴访友图》《听松听水图》《桃源图》、武丹《秋山林屋图》、蔡泽的《放鹤图》等颇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
以叶欣、樊圻、吴宏、高岑、胡慥、谢荪、邹喆、陈卓、武丹、蔡泽为代表的“金陵八家”取法两宋院体,绘大山大水,笔墨细腻精致,成为清初金陵地区的一种风尚。他们大多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于诗化处理,描绘清丽,将金陵地景与国变后“断草荒烟孤城古渡”之淡淡凄迷感叠合在一起。在技法上,他们往往延续明中期以来的文派特色,设色清淡却颇亮丽,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金陵设色风格,令人觉得颇有一种诗情的浪漫。有时,他们还善于表现某种细腻感,将怀旧书写转化成冷清的孤寂。
叶欣(约1597—1671后),字荣木,华亭人,寓金陵。善山水,学赵令穰,复参以姚允在。画风细致淡远,幽深工细,气格明秀冷峻。尝为周栎园摘陶作小景百幅。《秋江萧寺图》页绘高山古寺,船帆来驶之景。临江山峰极为峻拔险要,孤劲峭直,尽力突出其高迈浑阔之势,山寺高出林杪,临江而立,再远处青山隐隐,江面浩淼,船帆点点,描绘细致。江水则以细笔画出,水势平缓,舒缓宁静的江面呈现出江水涌动的特有的情态。山峰皴擦简洁,仅仅对于画面中心所在的峰峦进行处理,然后于山峰结构处再稍作渲染,以分出向背、明暗,再以湿笔淡墨点苔,小混点、横点陆续排开,节奏分明。笔墨细致淡雅、清润幽深。
“金陵八家”中另一位画家高岑,字蔚生,幼年学朱翰之山水,晚年自成一家,颇臻神妙。其山水及水墨花卉,写意入神。山水用笔雄劲秀拔,墨气浑厚,同时有董、巨笔意和南宋风神。《古松塔影图》扇页作三古松高高挺立,一塔露出松顶之上,左半部峰峦一角挺出画面,远处青峰隐现,或为南京近郊报恩寺附近小景。古松枝桠全以工细笔法完成,线条劲整;松针亦用工整、劲畅的笔法为之,聚团成簇,远近分明,不仅绘制出了南京山松特有的形状,而且将金陵多雾的特色也非常自然地表现出来。山峰施以披麻皴,略以小浑点点苔,远山仅以花青笼染,亦给人明净洗炼之感。笔墨清润挺拔,意境疏朗幽远。
金陵八家中的几位交往密切,时常聚会雅集,他们大多是从自身经历和大自然环境汲取灵感,以金陵一带自然风光为主要创作内容,在写生的基础上各自探索创造,他们在绘画风格上相互影响然而又各显不同。吴宏是画风较为粗放的一位,取法蓝瑛最多,他的传世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其中以大幅最为精彩。《柘溪草堂图》是吴宏应江苏宝应乔莱之请,为其父乔可聘画的居所柘溪草堂秋景,上有“壬子秋九月拟李咸熙笔意呈石翁先生教之,吴宏”的款字,裱边有査士标、梁清标、朱彝尊、程邃等人的字。作品采用平远构图,近景有桥有水,一人立于岸边,和站在船上的渔人似乎正讨论着什么,树木环绕在周围,水气迷离,中景是回廊、土坡、围墙,远处主宾二人相对而坐,侃侃而谈。画中景物以直笔硬线勾写,笔法方硬、锐利而有棱角,气势雄阔利落,渲染的部分工细清透,高山远景以云水虚化处理,营造出世外桃源超凡脱俗的意境,更留有“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
邹喆,字方鲁,其父亲和兄长都是画家,邹喆年少即有画名,复社名士邢昉《满字次子方鲁十三岁绘事绝工,赠以短什》说:“君已有骊珠,于今见凤雏。一毛真自异,凡鸟敢相乎。才写方壶景,仍挥赤县图。山僧与童子,貌雏在斯须。”他的精彩册页《山川小景图》册画十二桢,作秋林策杖、松林晓月、亭榭春堤、雪景寒树等景致,金陵地区常见的山岚飘没、烟雾迷茫、山川晴明、暮日夕曛、江岸远阔、秋日寥落、云水苍茫、山间寒意、夜月微照等各种山川小景都被邹喆一一再现,造景幽邃精妙。此册用笔淡逸清远,朴茂劲密。画史记载邹喆画松奇秀,从本册邹喆所画松树,也足见他对金陵地区生长的松树习性的了解、领会之深。
另外,还有胡慥、樊圻、叶欣、谢荪等几位,虽然各有师承,但山水画面貌和特色仍然是以师法五代北方画风和北宋乃至南宋院体的画风为主。
[明]胡宗信 秋林书屋图轴55cm×36.5cm 纸本设色 1604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 识:甲辰春二月廿又四日,为长倩先生写秋林书屋图,胡宗信。钤 印:宗信(白) 可复氏(白)鉴藏印:风雨楼(朱) 非昔珍秘(朱)
三、金陵别样
第三单元“金陵别样”遴选画作20件,如杨文骢《枯木竹石图》轴、程正揆《山居图》轴、髡残《苍翠凌天图》轴、龚贤《溪山烟树图》轴和《千岩万壑图》卷以及张风《懒云像图》页、吕潜《松林石坡图》轴、胡玉昆《山水花果图册》、胡士昆《兰石图》卷等一些难得一见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一部分极富有艺术特色,亦从一个方面体现出金陵画坛的绘画创作的艺术水准和高度。
17世纪的中国历经着有史以来罕见的巨变,曾为明代南都的金陵在复杂剧变的时代中,影响尤其深刻。与职业画家不同,文人画家们在明清朝代更替的背景下则以水墨的方式抒发遗民情怀,表达个人对金陵过往文化的缅怀。程正揆、张风、吕潜、龚贤、髡残、七处、石涛等人构成了一连串的遗民文人画家序列。他们大多追求一种特殊的复古倾向,显示出一种沉痛的文化失落感。同时,他们强调自抒胸臆,自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一度盛行于清初金陵的上层社会之中。当然,此时金陵的山水画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一种纯粹形式上的复古最值得称道,譬如龚贤、髡残等人就有一种风格学的历史意义。
杨文骢(1597—1646),字龙友,号山子,贵州贵阳人,流寓金陵。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人,官至兵部郎中。博学好古,善画山水、兰石。画风受巨然、惠崇、董其昌影响。出入巨然、惠崇之间,有宋元人风雅骨力而不轻佻刻板,笔墨幽淡清冷。《枯木竹石图》注重水法和墨法的运用,通过高度概括的笔墨,创造出疏阔清润、灵动洒脱的绘画意境,是一件极富创意性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笔墨酣畅淋漓,劲秀清整。
明末清初的江淮一带,是书画名家风云际会的洞天福地,他们大多远庙堂而近江湖,有的终身不仕,有的初入宦海,后弃官为民。程正揆正是属于后者,而这批以诗文会友,以翰墨结缘的文人才子圈里,最活跃的还包括弘仁、石涛、石溪等名士。
程正揆(1604—1676),初名正葵,入清改名正揆,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青溪旧史,湖北孝感人。崇祯辛未进士,被选为翰林院编修。甲申后,卜居南京。善属文,工诗,书法李北海,山水初师董其昌,后则自出机轴,多秃笔,枯劲简老,没色浓湛,其水墨木石尤佳。《山居图》作山崖下,水榭临水而设,一幽人独坐其中。高台空无一人,远山一抹,幽深无际。近处小树丛略作点缀,山崖下三四杂木临风而立。若雾气弥漫、若月光映照的氛围悄然而出。虽然画家仅仅选取小景一角加以描绘,但简中见繁,小中见大,似乎有无限的景致在其中,清旷幽邃的精神气息沁人心扉。笔墨明润疏朗,神韵悠然。
髡残(1612—约1674), 字介邱、石谿、号白秃、电住道人、天壤残道者,俗姓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常住南京报恩寺、栖霞寺、天龙古院等处。工山水,善用秃笔、渴笔,画境奥境奇辟、缅邈幽深。《苍翠凌天图》同样是描绘金陵的自然景象,杂木密布之下,烟岚在山谷、树杪间自由起落、游动,柴扉、屋舍、寺宇俨然,小径掩映、穿插于山峦、树丛间。一隐者枯坐于房舍之中,若有所思。山峦、林木多用中锋挥写,后以赭石、花青、朱磦烘染,笔墨雄劲浑莽,沉稳高古,将南郊牛首山附近特有的地貌和深秋的景致真实地再现出来,石色坚凝黑黝,烟光、水雾、山岚弥漫,莽莽苍苍。
[清]吴宏 柘溪草堂图轴160.8cm×79.8cm 绢本设色 1672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柘溪草堂图。壬子秋九月,拟李咸熙笔意呈石翁先生教之。金豀吴宏。钤印:吴宏私印(白) 远度(朱)
金陵画家中不得不提的还有龚贤。龚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别号柴丈人、半亩居人、江东布衣、钟山野老等。龚贤出身于官宦家庭,十一岁随家人迁居金陵,之后曾两次客居扬州,但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金陵,直到艺术生涯结束。他作山水一变古法,扫除蹊径,独出幽异,其绘画经历分为“白龚”、“灰龚”和“黑龚”三个阶段,他曾云“少少许胜多多许”,用笔简洁凝练的“白龚”风格正是他早年绘画的特点,诚如作品《山亭溪树图》所呈现的一样,画者截取江湾一角入画,主要以江湾坡岸江边碎石和杂木为表现对象。近岸各具情态的六七杂树,略分为挺立的两组。江岸一角深入江湾,草亭悄立坡岸之上,寂无一人。颇有“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的意境。隔江对岸景色不作重点处理,仅以概括的笔法略为勾画以作远景。用笔主要以勾点为主,少作皴擦,当属“白龚”范畴内的绘画作品。40岁之后,龚贤的艺术思想随着生活轨迹的起伏开始转变,他的山水画中出现了新的风格,逐步进入到“灰龚”的创作阶段,然而“灰龚”阶段持续的时期非常短暂,这一风格面貌在龚贤一生的创作时光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最具龚贤绘画特征的典型代表便是“黑龚”一路的作品,《千岩万壑图》便是一张“黑龚”精品。画中古木丛林起伏,千岩万壑,山间流泉沿山谷汇成清澈的溪流,屋舍、寺塔点缀谷坞间,布景深远辽阔、苍茫肃穆。画家将阳光、雾气、岚烟、水气等大自然中变化不定的景色引入到画面中来,注意到烟林、雨林、晴林、朝林的不同特征,把烟润欲滴的丛林感受,阳光的照临下的精微感觉,述之于笔端。用笔浑厚滋润、凝练劲拔,墨色层次分明,墨气淋漓中含有清冷淡逸、苍茫雄穆之气,表现出江南山水典型的浑厚苍秀、丰饶明丽自然景象。在他的画作中,我们看到黑白比例的合理运用,描绘对象按照面积大小被分布安排,局部之间相互弥补,相互制约,黑、灰、白各个不同层次的墨色基调解决了整体与局部的层次关系。
[明]武丹 秋山林屋图轴190.6cm×99.5cm 绢本设色 1677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 识:仿元人墨法,时丁巳仲冬,白门武丹。钤 印:武丹之印(朱) 衷白(白)
四、金陵余绪
第四单元“金陵余绪”,则展出画作4件,即宗言《溪桥茅亭图》扇页、邹坤《溪山雪霁图》轴、樊云《米家山水图》扇页、王蓍《山水图》册,为金陵画坛后期绘画创作的具体写照。总体而言,17世纪末,随着第一、二代画家的逐渐凋零,金陵画坛开始出现衰落的境地。明末清初金陵画家们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虽然秉承家法,但大多亦步亦趋,其画学枯萎,画路窄贫,画风纤靡。而画面气格日渐卑弱,笔墨亦日渐疲软,结构缺乏变化,有成绩者可谓乏善可陈,宗言、邹坤、樊云等人,传移摹写,一切都在规矩之中。
宗言(生卒年不详),字山响,金陵人。约活动于顺治、康熙年间。山水师龚贤,常为龚贤代笔,其作品《溪桥茅亭图》写溪畔一角小景。小桥连接两岸,青松、杂木悄然生长,林间小路通向水际,似乎隐隐有阳关通过林杪泻落在小径上。二三渔舍坐落在溪畔,一草亭则临岸而立,伫望远天,寂无一人,附近丛丛水草于水汽氤氲中不断向前延伸,越发流露出寂寥、幽静的精神氛围。全幅笔墨雄浑健拔、苍润秀整。
邹坤(生卒年不详),字子贞,江苏吴县人,家金陵。邹喆子,山水能继家声。《溪山雪霁图》仅以简单的小斧辟皴法略作提醒,以突出雪后的自然景致,烘托出江南地区雪后的清寂和阴冷。此作在用笔上将宋人、浙派笔法结合起来运用,画风苍劲洗炼,峻峭雅健。
樊云(生卒年不详),字青若,江宁人。樊圻子,善画。《米家山水图》扇页仿米氏云山小品,笔墨清润明净,意境幽静寂寥。
(作者为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馆员)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