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防治知识的认知调查
2016-09-10朱晓萍
卢 群,吴 茜,朱晓萍
上海市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防治知识的认知调查
卢群,吴茜,朱晓萍
[目的]调查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的认知、培训需求及社区开展痴呆防治工作困难的调查。 [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98名社区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6.7%的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案例能正确识别,对非痴呆案例的误判率为34.9%。对痴呆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得分为(3.12±1.13)分,其中对“痴呆前期及早期症状的识别方法”培训需求最高,为(3.83±1.10)分。社区医护人员认为在社区开展痴呆防治工作的困难为“自身专业不足和资质不够”和“痴呆防治的专业支持不足”。[结论]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相关知识的认知不足,建议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社区痴呆管理模式,加强对社区医护人员痴呆相关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支持,以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的认知。
痴呆;社区;医护人员;认知;态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老年痴呆已成为老龄化社会最常见的老年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认知功能衰退、行为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痴呆病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1]。老年痴呆病人的问题日益凸显,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2-3]。针对社区老年人的早期筛查、干预,可以有效识别痴呆的高危人群,以进行早期干预,提高痴呆预防率。2008年卫生部印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提出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医疗康复和管理工作。有文献报道,初级保健医生或者护士仅仅依赖临床经验,依据对病人的了解和病历信息以及在常规的检查工作中就可以对痴呆做出较合理的预判,其阳性预测值达到66%[4]。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调查社区医护人员老年痴呆防治知识,为社区开展痴呆早期筛查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0月—12月对上海市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老年护理院12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81.7%。其中男23人(23.5%);女75人(76.5%);全科医师34人(34.7%),护理人员64人(65.3%);年龄27岁~45岁(35.2岁±6.5岁);工作年限(10.17±8.81)年;中专10人,专科 38人,本科46人,硕土研究生4人。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4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包括单位名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第2部分为痴呆早期症状判别问卷,该问卷参考王志稳等[5]研究的15个关于痴呆早期症状识别案例,其中第1个~第10个案例为痴呆老年人的表现,第11个~第15个案例为非痴呆老年人的表现。每个案例有3个选项,分别为“痴呆”“非痴呆”和“不确定”,判断正确得1分,否则不得分。案例设计完成后,邀请2名痴呆专业方面的医师对内容进行评价和修改。第3部分为痴呆防治知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根据每个项目的培训需求程度分为“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一般”“不太需要”和“不需要”5个级别,分别计5分~1分。第4部分为社区医护人员开展老年痴呆筛查工作的困难问卷,对项目评价内容的同意程度分为“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和“不同意”5个级别,分别计5分~1分。
2 结果
2.1上海市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案例、非痴呆案例的识别情况66.7%的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案例能正确识别,对非痴呆案例的误判率为34.9%。见表1、表2。
表1 上海市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案例的识别情况(n=98)
表2 社区医护人员对非痴呆案例的识别情况(n=98)
2.2上海市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相关知识的培训需求(见表3)
表3 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相关知识的培训需求±s)
2.3上海市社区医护人员认为社区开展痴呆防治工作的困难(见表4)
表4 上海市社区医护人员认为社区开展痴呆防治工作的困难±s)
3 讨论
3.1社区医护人员老年人痴呆早期症状及防治知识相对不足本研究发现,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早期症状正确识别率在52.0%~82.7%,平均正确率为66.7%;而对非痴呆症状案例的错判率为17.3%~66.3%,平均错判率为34.9%。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早期症状的正确识别率较高,但是,认知情况仍存在不足。一方面,由于痴呆早期症状容易与人体正常老化相混淆,疾病早期所出现的记忆、执行功能或其他认知功能减退多会被误以为是正常衰老,难以得到病人及家人的重视。因此,病人及其照顾者很少寻求帮助,初级保健医护人员也很少遇到此病例[6]。另一方面,当痴呆发展到中晚期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时,该类人群往往越过社区医院直接就诊于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识别痴呆的早期症状是促进老年人尽早就诊的前提条件[7]。有研究发现,基层社区医生对抑郁症和老年痴呆防治技术“不了解”的占47%~73%,而对痴呆病人的管理技术“不了解”者高达73%[8]。社区医护人员是社区老年痴呆防治的一线人员,对于痴呆认知不足,疏忽了对痴呆病人的正确识别,是影响其及时诊治的重要原因。
3.2社区医护人员重视痴呆预防培训初级卫生保健主要是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健康投资策略。本研究结果发现,社区医护人员对于痴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需求较高,平均分为3.12分,其中痴呆预防及筛查方面的“痴呆的危险因素”“痴呆的预防方法”和“痴呆前期及早期症状的识别方法”平均得分均超过3分,而“痴呆筛查工具的选择与应用”“痴呆的一般的治疗方法”和“痴呆病人的照顾与社会支持策略”得分相对较低。说明社区医护人员对于痴呆的防治工作定位为“防大于治”。社区对老年人痴呆高危人群及痴呆早期病人进行前瞻性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痴呆发病率。2008年1月,卫生部印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提出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医疗康复和管理工作。俞羚等[7]调查也证实,上海地区全科医师对缺少痴呆相关知识的培训,对痴呆管理的态度相对消极,有必要开展相关培训。
3.3社区对老年人痴呆防治工作缺少专业支持本研究发现,社区医护人员认为社区开展痴呆防治工作最大的困难是“自身专业不足和资质不够”(3.84分±1.14分)和“痴呆防治的专业支持不足”(3.61分±1.26分),其次为“社区老年人对痴呆预防不重视”和“社区工作繁多,难以开展筛查”,而“社区开展痴呆的筛查效果不大”和“社区开展痴呆筛查的意义不大”得分小于3分,说明医护人员认为社区开展痴呆筛查意义和成效并不是开展社区筛查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反映了医护人员对社区痴呆防治工作持有正面的态度,专业能力和专业支持是目前开展社区痴呆防治的主要障碍。这也与本研究中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预防相关专业培训内容需求较大的结果一致。国内外研究发现,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相关表现的判断、处理、提供建议和咨询缺乏信心,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专业知识的培训[9]。有研究显示,即使是在专业的痴呆护理机构,工作人员获得痴呆照料知识和能力培训的几率也很低[10]。
4 建议
4.1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痴呆防治专业支持社区老年人群基数巨大,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老年痴呆的防治视角由医院转向社区,旨在通过社区筛查和诊断,为老年痴呆病人尽早实施干预赢得时间。国内外指南均指出,社区或家庭中通过简单的认知训练、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参与团体活动等方法就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早期痴呆[11-12]。因此,社区完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医疗资源优势对社区老年人进行痴呆早期的筛查、高危人群宣教及预防工作,这对于深化研究痴呆及保障痴呆的工作的高效性也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相对于一般慢性疾病,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和防治意识都远远不足。另一方面,仅仅依靠社区力量开展痴呆预防缺乏专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不仅要加强社区医护人员对痴呆防治相关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支持,如高危人群筛查、科学预测、痴呆预防和简单护理方法、心理指导策略等。这不仅有利于强化社区医护人员痴呆防治意识,提高痴呆防治能力,也可以间接地发挥社区卫生保健的优势,提高和改善公共人群对痴呆防治的认知和态度。
4.2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合痴呆管理模式社区不仅仅需要医院的专业支持,老年痴呆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从而为病人、家庭、照护者及医疗工作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和支持体系,以促进我国老年人群的整体健康。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存在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以及专业支持不足等问题。2015年上海市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中提出,将重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优先满足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需求,探索1+1+1管理模式(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理想的精神卫生服务框架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清晰地反映了社区层级在精神卫生服务中起主要作用,而医院层级服务主要为专业支持与配合,家庭层面的服务需求则是以上所有服务的基础[13]。由此可见,社区老年痴呆的防治需要医院、社区、家庭的共同参与,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支持平台,发挥社区优势资源和中介作用,从建立分级转诊机制、干预内容延续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流程。
[1]王荫华.老年痴呆在世界流行及其预防干预对策[C].海南: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198.
[2]Jönsson L,Wimo A.The cost of dementia in Europe:a review of the evidence,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Pharmacoeconomics,2009,27(5):391-403.
[3]Mohamed S,Rosenheck R,Lyketsos CG,etal.Caregiver burden in Alzheimer disease: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patient correl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0,18(10):917-927.
[4]Lessig MC,Scanlan JM,Hamid N,etal.Time that tells:critical clock-drawing errors for dementia screening[J].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2008,20(3):459-470.
[5]王志稳,邹宝红,李小卫,等.社区老年人对痴呆早期症状的识别及需求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7):466-468.
[6]王智樱,陈刚.阿尔茨海默病认知损害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1,19(3):276-279.
[7]俞羚,徐群,王智樱,等.上海地区全科医师对痴呆相关问题的态度和信心的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5):93.
[8]吴万振,于恩彦,廖峥娈,等.基层社区医生对抑郁症和老年期痴呆诊治技术需求与了解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3,12(11):1932-1933.
[9]TuIller S,Ilifie S,Downs M,etal.General practitioners’ knowledge,confidence and attitude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a[J].Age Ageing,2004,33:461-467.
[10]Prepared to care-challenging the dementia skills gap[M].London: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on Dementia,2009:23.
[11]贾建平,王荫华,杨莘,等.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六):痴呆病人护理[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5):1013-1015.
[12]章莹,付伟.英美两国老年痴呆预防指南解读及社区护理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4-7.
[13]Ivbijaro G,Garrison P,Funk M.Mental health in primary care gap:now is the time to act[J].Mental Health in Family Medicine,2009,6(1):1-4.
(本文编辑范秋霞)
Cognitive survey of community medical workers in Shanghai city on knowledg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mentia
Lu Qun,Wu Qian,Zhu Xiaoping
(Affiliated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72 Chin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373177。
卢群,主管护师,本科,单位: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吴茜、朱晓萍(通讯作者)单位: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R473.2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6.20.035
1009-6493(2016)07B-2529-04
2016-01-05;
201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