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模式在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培训中的应用

2016-09-10任国庆尹江宁

护理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红区胜任突发事件

王 芝,任国庆,贾 珏,尹江宁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模式在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培训中的应用

王芝,任国庆,贾珏,尹江宁

[目的]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任务为导向,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培训模式。[方法]通过对我院近4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分析,总结不足,拟定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新培训模式。将54名医护人员随机分为应急1组和应急2组。应急1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应急2组采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模式。比较两组培训前后成绩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评价指标。[结果]应急2组培训后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标准化病人的反馈分值均优于应急1组(P<0.05)。应急2组2012年—2013年处置突发事件的时效指标:应急人员响应时间、院内分诊时间、红区输液通道开通时间、红区抢救措施落实时间、红区完成分流时间、红区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优于应急1组(P<0.05)。[结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新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提高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救援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岗位胜任力;培训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近年来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医疗应急救援的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医院作为应急医学救援任务的主要承担机构以及各部门协调的枢纽,其救援能力是保证救援成功的关键[1],医院应对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个事件处置的成败。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2011年我院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对应急小组成员进行问卷调查,总结目前我院医疗救援存在的不足。自2012年实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2年1月—6月按国家地震救援标准,在院内选取符合应急救援条件的医护人员54人。医生27人,男24人,女3人;护士27人,男7人,女20人;医护比例1∶1;年龄26岁~42岁(33.19岁±4.51岁)。纳入标准:已注册;工作年限≥2年;参加院内急救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人员。随机分为应急1组和应急2组,每组27人。应急1组:医生13人,男11人,女2人;年龄27岁~41岁(34.85岁±4.98岁)。护士14人,男3人,女11人;年龄26岁~41岁(31.86岁±4.52岁)。应急2组:医生14人,男13人,女1人;年龄28岁~38岁(33.14岁±3.78岁)。护士13人,男4人,女9人。年龄28岁~42岁(33.00岁±4.74岁)。其中应急1组选用传统培训模式,应急2组选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新培训模式。两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2013年应急1组共救治3起突发事件,应急2组共救治4起突发事件。

1.22008年—2011年突发公共事件救治概况分析共救治11起,病人302例,无死亡病例。其中较大事件2起,病人117例;一般事件9起,病人185例。事件涉及:食物中毒5起、氯气泄露中毒2起、工业事故3起、群殴事件1起。其中男184例,女118例;年龄1岁~85岁。存在的不足:应急救援队伍中医护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非完全固定,有时出现临时拼凑现象;培训流于形式,不能及时评价培训效果,整体素质及应急意识欠缺,导致救援现场低效、混乱。2012年起引入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模式。2012年—2013年共救治7起,病人198例,无死亡病例。

1.3培训方法

1.3.1应急1组培训模式采用传统培训模式。以我院拟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主要内容,具体事件包括群体性创伤事件、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群体性化学品中毒事件、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突发灾害事件、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事件。以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为培训目标,课程内容包括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治及救护、防控知识等,采用PPT授课或网络课程自学的模式,培训时间为半年,每2个月1次。组员为拟定人员,允许科内人员替代。

1.3.2应急2组培训模式应急2组采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管理模式,以我院拟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基础,分析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进行重新设计与完善,急诊医学专家将其构建成岗位知识地图。首先,医院建立严格的组织管理机制,与绩效考核挂钩。其次,培训在经验学习圈理论指导下进行理论培训和实战演练。急诊医学专家进行各类突发事件救治的需求分析,包括预检分诊、院前与院内交接、医疗救治岗(主持及协助抢救)、抢救护士岗(一人和多人岗)、转运岗等。获取胜任不同岗位需掌握的知识,及时进行分类、审核、补充等整理工作,具体为群体性创伤事件、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群体性化学品中毒事件、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突发灾害事件及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降阶梯思维的急救及护理、防控知识、抢救仪器使用、各种抢救技术等。抢救仪器包括心肺复苏仪、呼吸器、监护仪、除颤仪及洗胃机等。急救技术包括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使用、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外科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气管插管术、检伤分类等。以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流程为主线,将知识资源进行关联,确立知识流动方向,形成各类突发事件的知识地图体系。授课前针对培训内容,授课老师评估应急小组成员知识现状,制定培训目标,拟定培训方案。课前布置思考题进行自学,课中讨论及反思,最后由专家理论联系实践进行讲解,完成理论培训。理论考核合格后,通过实战演练予以实践、巩固。实战演练中培训实习医生为标准化病人,1名老师任现场导调员,调控演练进程,及时应对突发情况,引导演练按预定目标方向进行。培训时间为半年,理论课程为3 d集训,实战演练每月1次。组员必须为拟定人员,不得替换。

1.4评价

1.4.1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应急救援相关法律知识、现场急救与防护的基本理论以及实际操作;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考核组评分及标准化病人评分。比较两组人员培训前后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标准化病人的反馈分值。

1.4.2实际事件处置中的相关指标突发事件处置中最重要的是及时、有序、有效处置受伤人群,因此我们选取时效指标(应急人员响应时间、院内分诊时间、红区输液通道开通时间、红区抢救措施落实时间、红区完成分流时间、非红区病人停留时间、病人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为实际事件处置的评价指标。

2 结果

2.1两组培训前后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标准化病人反馈分值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培训前后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标准化病人反馈分值比较±s) 分

2.2两组人员培训前后处置突发事件特征比较两组人员培训前后共处置突发事件7起,均为突发群体创伤(车祸)事件,现场及院内处置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应急1组培训前处置突发事件1起,共有病例26例,其中较重病例10例(38.5%);培训后处置突发事件2起,共有病例63例,其中较重病例19例(30.2%);应急2组培训前处置突发事件1起,共有病例30例,其中较重病例11例(36.7%);培训后处置突发事件3起,共有病例79例,其中较重病例24例(30.4%);两组人员培训前后处置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人员培训前后突发事件响应及救治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两组人员响应及突发事件救治相关时间比较±s)

3 讨论

3.1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为实践提供基础岗位胜任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促使员工能够胜任本岗位工作,并在该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的总和[2]。岗位知识地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显示岗位工作中所需知识的图表,它面向岗位,满足员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3]。新的培训模式将应急预案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及完善,并及时制作成岗位知识地图,达到可视化,更切合临床。课前布置问题思考,小组人员了解自身岗位的详细情况,明确职责,本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及技能,自己目前已拥有哪些,缺乏的又是什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是跨部门、跨学科的开放系统[4]。本研究中应急2组人员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应急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化病人能有效客观反映应急2组成员的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老师也能从结果中了解小组成员存在的薄弱环节,可针对性地进行改进。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形式,隐性知识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自己悟出的,在培训中大家讨论交流,促进了隐性知识分享,起到了在学习交流中共同提高的作用。传统的培训模式虽然以有效应对为培训目标,但属于“点”的培训,虽然具有实用性,但针对性不强。同时,未能客观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不利于应急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很难满足能力培养的要求。

3.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的时效性分析突发事件来得突然,伤害人数较多,造成损害重,必须在最短时间形成快捷的应急绿色通道,快速响应。本研究数据显示,新培训模式下的应急人员在接到事件通知后,医护人员响应及时,按应急预案的岗位配置迅速到位,提前进行充分准备。分诊组配备1名中级职称及以上的急诊医师,分诊时间缩短,准确性提高,能快速按病情分级,有效标识,送至所属诊区进行救治。针对红区危重病人,医护人员小组式包干病人,迅速站位,分工明确,抢救中有效协作,胜任好各自岗位工作,应急2组处置中红区输液通道开通时间、红区抢救措施落实时间均短于应急1组,两组抢救成功率均达到100.00%。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具有临时性、紧迫性、复杂性等特点,应急2组成员经培训后具备了较好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的能力,有序发挥各自角色作用,较好地满足岗位需求,及时处置分流病人。在病人出院后回访时病人满意度提高。医院通过自身的行为树立了较好的公众形象[5]。非红区病人病情处于非危重状态,自主性相对较强,对救援人员的依从性相对较弱。在救援过程中,两组成员对非红区病人的关注程度不够,两组非红区病人急诊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非红区病人的管理,融入更多急诊优质护理服务。新培训模式实施中,演练现场需要专家提前设计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演练方案,演练过程中专家老师必须起到引领作用,防止整个过程偏倚,达不到培训效果。

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综合工程,任务艰巨。我国医学救援起步较晚,不经过严格培训,无法胜任该工作。我院针对突发公共事件采取新的培训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不断探索高质量的培训模式,才能使得医护人员全面、准确地实施卫生应急救援,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每次的卫生应急任务。

[1]戴晓娜,陈正英.JCI标准下的医院突发事件管理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524-525.

[2]温贤秀,敬洁.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机动库护士培训大纲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27-328.

[3]冯超,蒋国瑞.企业岗位知识地图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6):113-115.

[4]王志刚,夏娴,周霞.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感染管理能力建设[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7):2719-2720.

[5]李华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院的形象传播与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6):470-472.

(本文编辑范秋霞)

Application of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position competency in emergency rescue training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Wang Zhi,Ren Guoqing,Jia Jue,et 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su University,Jiangsu 212001 China)

镇江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RK2013018。

王芝,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212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任国庆、贾珏、尹江宁(通讯作者)单位:212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G642.0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6.20.025

1009-6493(2016)07B-2505-03

2015-06-19;

2016-06-10)

猜你喜欢

红区胜任突发事件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关键零件没敲定,台自制潜艇硬要开工
“红区”里的白衣战士:在生与死的火线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清华大学“红区”与“白区”历史沿革的景观评价对比分析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冰上男子汉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