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沈从文
2016-09-10向往
前几天,一口气读完了《沈从文传》,书中详细讲述了沈从文富有传奇色彩而又曲折的一生,她的一生,就像他笔下的那条沅水河,蜿蜒曲折,执着地要冲刷阻碍他追寻自由,独立的一切羁绊,一路奔涌向前;然而,他那温文儒雅,宁静和蔼的长者风度,总不免让人想起那条渡船,那条小溪,内心深处满是怜惜.
他凭借读一本小书同时也读一本大书的生活积累,以横竖都要活下去的那份坚韧,只身来到北京,寻找一生的意义和不受牵制的自决,凭借这支笔,一路摸爬混打,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在京派与海派的对峙中独树一帜,从文一度`被划为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并一度被捧为京派重镇,但他自己从没有说过自己是何门何派,”我只是一个写故事的人”他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写故事的人,以贴近泥土的姿态,默默在文坛上坚持自己的创作主张,面对文学被商业,政治绑缚的尴尬境地,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主义,他同样用这支笔,激浊扬清,不仅直指海派完全政治宣传口号式的肢解和满身铜臭的庸俗,同时,对京派中纯粹风花雪月式的文字游戏也深恶痛绝.这样一来,他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不仅海派理所当然地攻击他,就连京派中的一些大佬也深有"庙小容不下大神"之感.处处"不合时宜"。尽管如此,他也决不任意东西,寻求派别庇护,“他选择了一条绝少有人涉足的路”,独立于派别,遵从创作的内心,极力呵护来之不易的独立和自由.在前行的路上,伤痕累累,什么"继胡适主义"的险恶用心,”清客文丐”,”桃红色文学”,但酷寒的冬天更催生出扑鼻梅花香,翠翠,沅陵的人,戴水獭皮帽的朋友,云南的云彩是他的慰藉,一大批追随其后的文学青年是春天的讯息。
“即为信仰而来,就不要把它丢掉了,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这是他脱身行伍,只身北漂寻找真理,寻找独立人格路途中的第一课,并支持他走完一生,他的一生,就是信仰的一生,在他身上,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不妥协,不放弃,汲汲追求的真的伟大?“举世非之而不加劝”他坚持文学独立,文学自觉,文学应有自己的道路;他坚持生命的自觉,命运的自我把控。当主修旅游的人也削尖了脑袋往银行金融机构扎时,当大学里再也放不下一张书桌,当政党,派别对他一贯的不理解或别有用心的抬高再狠狠摔下,他的心是宁静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圣洁而柔软的部分理应献身文学的,于凄风苦雨中惨淡经营其希腊小庙,无关“语丝”“论语”之雕花斗草,闲适人生,而是以独立人类高处的姿态,以一颗火热滚烫的心,凝眸人类远景,为现代工业文明侵蚀传统文化,阉割人性真善美而痛心疾首。鲁迅说自己要扛起黑暗的阀门,叫醒黑暗铁屋子里的人,让他们到光明中来,我想,沈从文的坚守与“固执”同样也给处于文学、人生路途黑暗中的人一星亮光。
记得美国学者金吉木来大陆拜访已白发苍苍沈从文,劈头就问已经多年不事文学创作的他是否还是作家,沈从文微微一笑,他说自己从来就不曾是作家,“我只是一个写故事的人”,文学并不是作家的专利,每一个内心诚挚而还未枯竭的人,都站在文学的一边。当问及他何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时,他说自己就做到了两个字:“耐烦”,此时此刻,突然让我们追忆到沈宗嗣教育子女凡事要“耐烦”的那个下午。峥嵘的人生路终点突然回到开头,是如此的默契,然而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却是数年身不由己的行伍生活,是只身北进,艰难求学,是文学路上的摸爬滚打继而头破血流,是不被理解边缘化的默默坚持,是不得不放弃文学创作,而在服饰研究中同样硕果累累的含泪微笑。漫漫人生路,他依旧坚强,他就那样放松式的坐着,看着你,从容,无争,宁静,让人内心微微一颤。乔布斯说自己愿用一生所有,只求能和苏格拉底共度一个下午,面对这位饱经风云而仍旧文心不死的老者,是不是也有一种想随他再走一遍湘西山水的情怀?
“苦于跋涉的人,应该感谢桥啊。”沈从文不是作家,不是京派,不是伟人,他只是劫后余生的文学桥梁,只是一个写故事的人。他精心编织着理想中的湘西童话,于贴近生活本真的尺寸间,清风徐徐,尽是乡土、真挚、炽热而又孤独的幽香,陶醉,熨帖。不知道当我们漫溯湘陵,徜徉于田园牧歌时,会不会突然潸然泪下?
(作者介绍:向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