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控制权配置视角下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

2016-09-10罗茜

时代金融 2016年2期
关键词:股权激励上市公司

【摘要】控制权是现代企业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能够影响到企业资源配置情况,对于控制权制度设计来说,不仅有权利机关设计,还有权利产生等内容。但由于上市公司受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内外利益主体并不相同,因此需要通过研究控制权来确定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了解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从控制权配置基本情况入手,结合股权激励相关研究,重点研究基于控制权配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

【关键词】控制权配置视角 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各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已日趋成熟,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更是为股权激励机制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近年来,我国各大上市公司陆续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方案并逐步实施。由于长期的制度与历史原因,很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效能低下被世人所诟病,这不仅威胁到股东的利益,不利于股权激励实效,还会导致董事会与经理层对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从控制权配置角度研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控制权配置概述

所谓的控制权配置实际上就是将控制权与管理权集中在一起,在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管理层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对于现代上市企业来说,所有权与经营权并不统一,而是相互分离的,分别掌握在所有者与经营者手中,这样也就导致企业需要分割与重新配置企业控制权。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于控制权配置问题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可控制权多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企业控制权中,不仅有现金流权还有一般控制权以及核心控制权,而其中的核心控制权则属于或然权利的一种,它的状态能够影响到一般控制权配置情况。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真正能够分享企业控制权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层,这也就决定了控制权配置也就集中在这几个利益相关者中[1]。同时,控制权的基础为所有权,因此所有权配置也需要以控制权配置为基础。通常情况下,董事会是股东行使控制权的最佳途径,因其具有独立性也具备了监督管理层的权力,有效防止出现财务造假等情况。

由于公司控制权将所有权作为基础,也就成为了企业治理机构与管理其他相关者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各种因素影响。首先,企业绩效对企业控制权配置影响十分深远,曾有学者研究得知,当企业业绩好的时候,企业家掌握控制权,反之,控制权则掌握在投资家手中。此外,能够影响企业绩效的还有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与政治背景等,而成员年龄与专业背景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其次,管理层信息能够影响控制权配置。当控制权配置与相关控制权主体在信息与知识分布上呈现对称时,管理层因掌握大量有用信息与知识,成为控制权拥有者,但也有人认为企业家掌握的信息越多,需要放弃的控制权也就越多,可见,管理层信息对控制权配置有很大影响。最后,外部环境也在影响着控制权配置[2]。我国有关学者通过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为案例对此展开了研究,认为外部司法保护机制越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越发达的企业,创始人掌握的控制权就越多,家族企业在转型治理上也就越顺利,可见,外部因素对控制权的影响很大。

二、股权激励相关研究

股权激励在世界经济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同时获得了较大成功,各个企业都希望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将高管利益与企业股东利益联系在一起,以此防止高管出现短期倾向,进而扩大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实际研究得知,能够影响股权激励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内生变量,还有企业规模与行业归属等,而对股权激励影响最大的则是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管理层信息优势以及完善的治理结构。以管理层为例,高管能够影响到企业控制权,甚至会影响到薪酬机制设计,同时也有研究认为,高管权力可以带来高管人员自利行为,同时也可以为公司带来积极的市场反应,这样也就决定了股权激励机制强度和市场反应有直接关系[3]。

三、控制权配置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

(一)控制权配置对股权激励短期效应的影响

一般认为,上市企业推出股权激励机制会带来资本市场股价的上涨,但是要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投资者对股权激励方式具有足够的信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上市企业未来业绩更加突出,甚至超出原有目标;其次,投资者应正确面对上市企业为了业绩发展,并将市场作为主要发展前提。对于前者来说,股权激励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时可以优化与治理产业结构。一般情况下,股权激励主要遵循这样的方式:在股权激励的作用下,企业员工将更加努力的工作,完成企业规定目标,进而促使企业股价上升[3]。在股权激励机制实行以后,股东也会从股价上升中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股权激励也可以将企业经理人自有的财务与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保证经理人能够与股东获得相同的利益,作为经理人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也会自觉参与到资本市场资源信息收集中,以便约束与规范自己行为,使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对于股权激励来说,它属于长效激励机制的一种,可以让企业经营者以购买或获得企业股票的形式成为企业股东之一,在未来股价上升以后也将获得更多收益,这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方案,可以将剩余索取权得以合理优化与配置。同时在股权激励的作用下,也有助于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长效发展,强化企业盈利能力,优化企业治理结构。

上市企业股权激励方案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不管是在实施方式上还是在实施数量与条件上都有很大差异。如企業业绩与内部治理不同,而控制权又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对企业治理效率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股权激励效应产生影响。在上市企业中,大股东特征、董事会结构都存在不同,也就决定了投资者需要从多角度了解股权激励方案,尤其要关注两点内容,一种是股权激励方案,另一种是企业基本内容,只有在观察中将两者统一在一起才可以全面了解股权激励机制的优势与劣势,再将其与投资者原有预期相对比,超出投资者预期的部分需要与投资者行为联系在一起,进而反映到企业股价与超额效益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企业控制权配置将影响到企业短期市场效应。

(二)控制权配置对股权激励长期效应的影响

首先,大股东控制权与股权激励长期效应有一定联系。通过研究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得知,企业所有者会根据自己所持有的企业股份确定自己的收益权,并根据资本多数决的原则,在股东大会中行使自己的表决权,这样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决策。通常情况下,在股东发挥决策中只有在出席会议的股东人数占据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决定才能生效,也就是说赞成股东所持有的总体股份占据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才有效,最终表决权还是在于大股东手中,也就是说股东所掌握的控制权多少将由其占据的股份比例来决定。尽管每个股东所拥有的表决权与所持股份数量成正比,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股东都享有企业控制权,只有当其所持有股份达到法律规定节点时,其决定才具有控制作用。

在企业中大股东所持有股份最多,同时拥有最大控制权,也因此容易导致大股東与企业管理层发生冲突,他们之间的冲突一般都是认知冲突与利益冲突。通过研究得知,在大股东所持有股份在1以下时,就会行使自己的投票权,以此全面提升自己的利益,同时干预企业参与经营活动。通常情况下,大股东在这种自利行为的引导下难免会与管理层股权激励发生冲突,这也会影响到管理层所作出的决定,限制决策实施,弱化股权激励效果[4]。总的来说,大股东持股越多,就越容易降低股权激励效果。此外,由于受到大股东私有收益的影响,大股东也会通过侵害小股东应有权益来获得隐蔽性收益,这样也就增加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尤其是我国很多上市企业股权都集中在国家与国有法人手中,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现管理层只将大股东作为自己的负责对象,从而轻视了中小股东等人的利益,这样就导致内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的情况,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严重。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高层管理者都是政府直接任命,致使他们行政级别会受到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政府官员激励目标出现偏移,同时在他们心中激励目标也不是经济,而是政治与职位提升,这样也容易导致他们的灰色收入增多,各种福利待遇也将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5]。因此,一定要从长远角度看问题,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利与弊。

通过以上研究,控制配置对我国上市企业股权激励机制有重要影响,但控制权也常常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控制权配置与股权激励之间的关系,同时确定好股权激励方式,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长期与短期两方面研究了控制权配置与股权激励的关系,并指出了主要影响因素,对优化我国上市企业产业结构,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楠.基于控制权配置的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财富效应研究[D].燕山大学,2013.

[2]朱海英.控制权配置视角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苏广艳.控制权配置视角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的财富效应研究[D].燕山大学,2012.

[4]李春玲,苏广艳.基于控制权配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偏好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23-28.

[5]李贝贝.基于控制权配置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研究[D].燕山大学,2013.

作者简介:罗茜(1990-),女,福建厦门人,现供职于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经济师,仰恩大学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投资决策分析方向)。

猜你喜欢

股权激励上市公司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的启示
励德?爱思唯尔公司的高管薪酬体系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披露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对于我国股权激励的相关税收政策的评论综述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