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化”协同发展研究

2016-09-10张必成姚思彦刘达

时代金融 2016年2期
关键词:同步农业现代化四化

张必成 姚思彦 刘达

【摘要】目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本文认为,现代农业是推进“四化”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四化”协同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四化” 同步 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飞速发展,其中2014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636139亿元,相较于2004年的160714亿元翻了近2翻;同时城镇化率达到54.77%,较2004年增长31.15%。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均收入仍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虽然近几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已逐步缩小,基尼系数依然高居不下,远远超出国际警戒线水平。

目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走出一条“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路来。

一、农业现代化推动“四化”协同发展

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代化发展水平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状态,农业生产过程中要素之间的结合主要在农村内部完成,而“四化”协同发展,打破了地域封锁和城乡分割,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使生产力要素在市场机制下自由流动和定价,从而在产业和区域范畴内得到合理配置。另外,“四化”协同发展优化了一二三产业布局,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有效的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通讯、教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

(二)市场化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存在严重的农户耕地面积过小,地块过于分散,限制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应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三)政府调控能力

我国的传统农业是弱势产业,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发挥作用。而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加大在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不足。另外,农产品价格受天气、上游能源价格和资本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政府可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二、“四化”协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扩大城乡供需规模

一方面,随着劳动人口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农业劳动力所承担的城市非农劳动力需求便会增加,农业的生产压力自然也就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则很好地化解了农业生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成为城市工业制成品的有效市场。现代农业在生产环节的高效率,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的可能,从而为城市的工业制成品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有效市场。

(二)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现代农业通过优化对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在现有成本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的收益,对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富余资本有引致效应。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现代农业具有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率,从而为农民收入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当前,我國面临内需不足的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为城市的工业品创造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同时,那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的劳动报酬也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农村将会逐渐成为金融部门、贸易部门的重要市场。

三、总结及相关建议

农业是我国农业的第一大产业,农业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虽然我国的农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4年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但在结构调整、产业融合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协同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合理配置、促进农民增收,抓住农村土地流转机遇,推动土地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加速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

(二)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向转变,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各地政府要引导农民参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让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推进城镇化与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统筹起来,用城镇化建设来创造就业契机,使闲置的劳动力最大的发挥生产作用。

(三)深入推进农村服务方式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资金支持提出了多元化需求,财政、金融部门要捕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动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形成富有竞争效率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沈力丽.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资金瓶颈的途径选择[J].吉林金融研究,2014,07:45-47+69.

[2]詹继生.论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优化[J].企业经济,2007,04:147-150.

[3]杨建荣.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战略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3,03:92-93.

[4]龙通平.农业调结构 突出“稳增提”[J].农村工作通讯,2015,04:1.

猜你喜欢

同步农业现代化四化
素质教育理念下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步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