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险集团养老产业链构造

2016-09-10黄筠菲

时代金融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养老问题就成了人们日益深思的课题,不少保险企业也看准了老龄产业蕴藏的巨大商机,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保险企业构建养老产业链,是保险企业拥有的资金优势和养老产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的“强强联合”。保险企业如何构建养老产业链,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保险集团 养老产业链

一、把握政策,是保险企业构建养老产业链的前提

政策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个产业政策的出台,往往代表了国家鼓励发展什么,限制或者禁止发展什么。这方面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些年来,为了防治大气污染,国家和许多地方对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到2017年,钢铁产能要压缩8000万吨,同时,对一些玻璃、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性拆除。因此,保险企业进军养老产业,不仅要看到养老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更要研究好国家对养老产业发展有什么样政策,把吃透政策,作为进军养老产业,构建养老产业链的大前提。在没有吃透政策之前,宁可不做,不能做错。

(一)研究政策出台的背景

对于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都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才出台的。研究政策背景,可以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准确把握政策。

(二)研究政策的基本精神

政策的基本精神,就是政策对某一事物的基本态度。通过研究政策的基本精神,可以了解和掌握国家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从而把握本行业的发展前景。李克强总理就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这对保险企业构建养老产业链来说,无疑是个利好信号[1]。

(三)研究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个政策的出台,都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而出台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研究好这些措施,可以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利于企业更好发展。保险企业与养老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养老产业发展释放出巨大空间,也为保险企业构建养老产业链提供了难得机遇。201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版发布实施,明确了应对老龄化的战略定位;同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保险公司构建养老产业链提供了政策支持。民政部也在此基础上,发布《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明确了养老机构的管理要求和监管部门。通过简单梳理国家出台的这些政策措施,不难看出,养老产业大有可为,保险企业构建养老产业链正逢其时。

二、规避风险,避免投资单一化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截至2014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岁以上人口1.38亿人,2014年养老服务业市场容量或已超过4万亿元,养老产业已经进入了投资窗口期。据预测,202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空间将达到7.7万亿元。

许多保险企业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加大进军养老产业力度,力求在构建养老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2009年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国保险行业投资养老社区试点资格以来,多家寿险公司加快步伐在养老市场跑马圈地。公开的资料显示,新华保险与广州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平安“桐乡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在浙江省桐乡市启动,合众人寿出资3.7亿元拿下了沈阳棋盘山市13宗土地,此前还在武汉投资80亿元开建了合众健康社区[2]。

保险企业在房地产“扎堆”,固然可以依靠自身雄厚的金融实力,快速在房地产行业布局,但是这种投资渠道单一的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一)政策风险

保险企业的本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其进军养老产业,目的也是如此。对传统养老机构来说,它们大多是半公益性质的,这种以盈利为目的办起来的养老机构,与传统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是替代还是补充关系,尤其是在收费价格方面政府有什么样的政策,国家政策目前还不明朗,这让保险企业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

(二)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介入房地产领域,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房地产领域“去库存”的力度,这些都会给保险公司进入房地产领域带来投资风险。

(三)市场风险

与传统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相比,由保险企业设立的养老机构,尽管在环境、设施等硬件方面传统养老机构无法与之相比,但是从购买力的角度来看,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但是能够消费起的这种高档养老设施的,肯定是极少的一部分,购买力有限依然是国内养老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养老产业如果仅仅面向极少数富裕阶层,其发展前途就有着巨大的局限性,也就背离了设立养老机构的初衷。所以说,如果一味追求设施的“高大尚”,能否被消费者所接受,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事实上,现在很多养老物业都难以销售,投资方难以收回成本,赚钱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3]。

因此,保险企业在构建养老产业链的过程中,应当拓宽视野,除投资建设养老机构外,注重与养老相关产业的开发,可能是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医疗信息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远程服务等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这里面孕育着巨大的商机。2012年中国医疗行业IT花费是170.8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16.6%。IDC预计到2017年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36.5亿元。

三、狠抓服务,加快产业升级

养老产业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保险企业在构建养老产业链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占领行业制高点,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一)努力在制定产业标准上掌握话语权

标准就是话语权。卖产品不如卖品牌,卖品牌不如卖标准。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中,一方面是养老机构大量涌现,另一方面是合格人才短缺,专业化程度低,进入门槛低,缺乏针对老年人群的专业服务团队。服务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到养老机构的运行,影响到保险企业在养老机构的投资效果。这些现象与目前我国养老相关产业的行业标准、专业化和服务品质管理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和社会需求水平是分不开的。保险公司构建养老产业链,必须抓住标准引领这个龙头,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公共设施等适合老年人以及老年人群科技产品与服务模式开发等方面,积极参与或者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在养老服务产业中占领行业制高点。

(二)认真培养专业化团队

养老产业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管理和服务团队。养老服务涉及面广,涉及专业多,既需要服务人员,也离不开医疗人员;既需要管理人员,也需要科技人员。这些人员都要具备老龄社会生态、老龄身心需求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构建养老产业链的过程中,保险企业一定要把专业团队建设抓在手上,同步开展养老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养老产业链的健康运行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4]。

(三)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一套比较完善的经验。保险企业在构建养老产业链的过程中,也各自有着自己的成熟经验。应从我国特殊的人口结构实际出发,从我国养老传统的实际出发,在“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中寻找结合点,根据老年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实现老年居住设施的多样化,积极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在构建养老产业链条中实现多样化,在经营和服务方式上实现多样化。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面对的问题,研究养老产业链的构造能够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价值。从实践方面来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研究保险集团养老产业链构造,对于提高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刺激内需,促进社会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链的构造作为龙头产业,不仅能够带动医疗、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上下游产业也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因此相关学者还应从更加务实的、理性的观点研究这一问题,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提供依据。

作者简介:黄筠菲(1983-),女,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在职研究生,现供职于福建省志愿者协会,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香港开创多种安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加强老年护理保险研究 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体育与社会效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