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而后能,变而后大

2016-09-10纪健生

阳光 2016年4期
关键词:丁先生学养书法家

纪健生

多年以前,先师吴孟复先生为丁梦周教授《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一书作序,盛赞其:“标新领异,体大思精,本才、学、识之三长,合文、史、哲于一冶……以辨证之方法,融美学之精思,亦书学之专史

,尤艺术之宝山。”吴先生乃皖学大师,书览古今,学宗汉宋,术通文史,文兼韵散。其以学者之眼光,公开窥书艺之奥境,所言必为不虚。

光阴荏苒,丁梦周先生艺业精进,学养笃深,论著盈案,书作等身。作为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专家、著名书法家,其学界有影响,书坛有声望,尤其是书名与书作,在淮北人人耳熟能详;在省内播在人口;在国内乃至海外亦树有风声;报章杂志、电视网络之上,亦频见其人其作之形象与信息。

梦周先生思考书学、钻研书艺几十年,其作品之留存者,亦四十余年。读其书法作品,思考之迹昭然,精进之途宛在。清代学者周永年论文云:“有法而后能,有变而后大。”梦周先生之书法坚持传统,追随时代,植根中华文化,展示个人才性,亦可以“法”与“变”二字概括之。

读丁先生书法作品,感受颇深,觉得书法理论与实践上的许多问题都能从中获得印证。

一、书法与文化。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产物与载体,书法文化是植根中国文化深处的艺术文化形式,它不仅体现民族的精神与心理特征,作为文化符号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行为方式。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成为中国书法的审美范本和最高境界的标志,与其笔墨之中流泻出来的典型中国文化意识是分不开的。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体认与多方面的造诣,成就了他的书艺臻于一个很高的文化境界。

二、书法与汉字。书法汉字是汉语言的记录符号,它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甚至决定着中国人一生的精神格局。汉字思维是中国人特殊的心理显现。章太炎、鲁迅等大师讲文学,首列汉字与文章;甚至讲绘画、讲哲学的人也从汉字讲起,这不是繁琐与迂腐,恰恰说明其源头效应。书法家的学者化,首要一条是要通文字学,甲骨钟鼎,篆隶草真,必先识字,然后可言书法。道听途说,师心自用,照猫画虎、改形破体,皆为失之大者。丁先生立于哲,行于文,通于史,游于艺,而临池一笔不苟,无一字不溯源求根,令人钦叹。

三、书法与人生。书法是以线条的运动构成造型,表现书法家主观感情、生命意识和存在方式,从而达到美学境界的艺术。看起来不外乎刚柔、疾涩、浓淡、枯润、疏密、大小、方圆、藏露、轻重、肥瘦之类,其实乃是书家人生观的写照,是其感情、理想、学养、阅历、禀性、兴趣等等的体现。所以有人认为,书法不仅是一个“空间单位”,更是一种“生命单位”。丁先生为人,于学术之外,无他嗜好,独钟情于书法,如痴如醉,其乐陶陶;年既老,其志不少衰,且对书法境界之追求,较青年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难能可贵。

四、艺与学养。书法家也有个学者化的问题。有人一提“文人画”“学者字”,即有视为外行、置之下等甚至鄙夷不屑之意,此大误也。唐代刘知几强调“史有三长”:才、学、识。拟之书法:才者,书技也;学者,学养也;识者,艺术眼光与观念也。三者表现为技法,而根抵于学养。不学则无术,此不易之理。中国书法之大家,皆学富五车的文人学者,汉魏晋唐、宋元明清,概莫能外。丁先生知识结构之丰富和文史哲艺方面的多能,使其在理论思考和书艺实践上,皆能左右逢源,显现出方智圆神与得心应手的效果。

五、书格与人格。刘熙载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孟子称“浩然正气”,文天祥称“天地正气”,皆指人之精神境界,也即是人格境界。作人有一股浩然正气激荡胸中,则挥笔落纸,必然有惊风雨泣鬼神之效。丁先生修长白皙,淡泊宁静,有恂恂儒者之风;而生性耿直,疾恶如仇,有时也会勃然作色,实亦一性情中人也。故其书法精纯有法而又虎虎生气,皆人格修为所致也。试品题之,可当“艺进于道,人淡如菊”八字。昔人常叹心中有字而腕底有鬼,今之书家却有一手执笔,一手拨算盘珠者,可谓“手下无字,心中有鬼”,视丁先生不能无愧也。

六、技术与艺术。中国书法之笔法、墨法、字法、章法,有技术层面的东西,可学而能;也有艺术层面的东西,靠悟而通。大匠予人规矩而不能予人巧,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当然,技法是体现艺术的基础,不讲技法,而奢谈艺术性,等于是渴望建成空中楼阁。练书法者,就是要一笔一画、一字一行地练,真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未有立不正而行走如飞的。有人倡言不必练楷书也能直接写好草书,此“行不由径”之论也。中国书法作为表现性艺术,背后是传统文化与人格学养等等支撑的。丁先生作为书法艺术教育专家,要求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是极其严格的。但同时又坚持不主一家,转益多师,依个人性之所近,取法传统。更进一步强调勤读多思,提高修养,要当书法家,先学做人。先生以其技法功力、艺术水平和人格魅力获得了学生及社会同行的好评。

七 、理论与实践。丁先生说过,没有只写字的书法家,也没有不拿笔的书法家。丁先生自然是理论与实践双过硬的。其论著《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尤其是已成为书法理论经典的《论书法线条的品格》,已充分显示其理论;而数百幅书法作品,也雄辩地说明其实践水平。平心而论,“眼高手低”是不应责备的。眼高,识力高、鉴赏力高、境界追求高;每恨手不应心,却是书家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所以,眼低者,手必不高;眼高者,若有志,必终至手亦高之境地。

八、内容与形式。书法是艺术形式之一种,如果其笔墨线条是形式,所写成之字体即是内容吗?如果说,写字也是形式,那么所写之语言内容才是书法的内容吗?如果唐诗、宋词、格言、警语是内容,书法形式还有意义吗?一首诗,可抄写、印刷、诵读、谱曲演唱甚至改剧编舞,这些形式都是为传达这首诗的内容,如同用书法写出来一样。杜甫诗云:“书贵瘦硬方通神。”中国书法为何强调筋骨而鄙薄肿肥?为何强调力透纸背而不喜软媚滑易?大致与中国之人文精神有关。熟知丁先生者,其人其性,“瘦硬”二字应是惟妙惟肖的写照。慨乎刘氏之言:“写字者,写志也。”

九、线条与笔触。丁先生抓住“线条”这一书法艺术的关键,诚为深得三昧。书法线条之刚柔曲直在运行中表现为“时间单位”,在结字中表现为“空间单位”,在意境上则表现为“生命单位”。甲骨文是随意刻画之线条,小篆是优美规整之线条,草书呈现为飞舞灵动的线条;至金文、大篆、六国文字、隶、楷等,则是线条之变化所致。丁先生对书法与线条关系论述极详。但其论线条,并非为书法下一科学定义,而是作为一种论述手段与切入点。丁先生讲线条,是包含了笔触内容的,亦即传统的“笔意”概念。而西方画家克利讲的“用一根线条去散步”,也把画的笔触甚至肌理都集中为线条处理。这样书画一沟通,中西一对比,丁先生线条之论,更可见其深刻不易。

十、传统与现代。传统先我们而在,对待传统,不是我们认为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我们配不配或能不能继承的问题。书法传统更是如此,现代与传统不可分割,也并不矛盾。可以说现代携带着过去的传统并将形成将来的传统。“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之变。不能认为只有变才好,为变而变甚至只要变就最好,这确实值得斟酌。丁先生反对“俗怪”,笃信传统中有必不可变者,也曾戏笔写过几幅现代味很浓的作品,但仅以此表示,自己非不能也,诚不为也。不敢破坏中国优秀的书法传统,又不愿哗众取宠、随波逐流。丁先生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道德,令人起敬。

艺术简历

丁梦周:男,号南柯、荒地,别署虚静庐,1934年出生,安徽宿州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淮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现为淮北师大美学教授。

长期从事艺术理论、美学理论、书法理论的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活动。曾多次举办省级以上书展,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交流及展览。代表作《论书法线条的品格》《漫谈审美教育》等专论分别被辑入“20世纪书法丛书”《建国55周年优秀成就博览》丛书。作品及传略收入数十种大型辞书。作品被勒石刻碑、收藏。

猜你喜欢

丁先生学养书法家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家·谢 锐
诗的“别材”与学养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红楼梦》里学养颜
古寨奇遇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
古寨奇遇
古寨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