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移情理论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2016-09-09杜海燕
杜海燕
(山东工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基于文化移情理论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杜海燕
(山东工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在文化移情理论和建构理论的支撑下,通过运用实证研究、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对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因此改善和加强商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具有必要性。
文化;移情;商务英语教学
“移情”原为美学术语,后被引入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合作与世界融合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同时随着对语言本质以及外语教学功能的认识进一步厘清,“移情”理论进入外国语言学界及一线教师的视野。基于“语言与文化密切关联,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和内核,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现”这一理论前提,“文化移情”的概念得以顺势提出。
根据美国学者拉里·萨莫瓦尔(Samovar,2004)的观点,文化移情的理论架构建立在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上。首先从认知维度考量,文化移情指跨文化交际者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差异性,区分母语文化与异文化,解读后者包含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尽可能多的文化元素,实现文化认知位移。其次从情感层面看,交际主体要克服放弃母语所带来的失落与不适,肯定自己超越母语束缚的行为,积极正确地驾驭自己的情感,以冷静平和的心态体验异文化并接触交际对象。我国诸多学者一致认为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有意识地跨越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鸿沟,调整思维模式,从异域文化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积极的文化移情是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实现交际目的的必要保证,关键是异文化认知的具备与情感的靶向位移,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越来越需求能够从事跨国商务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教学的功能被重新审视与定义,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最终被置入大学阶段人才培养的立体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商务英语》的课程性质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业务技能的综合实践性课程。“涉外”即“跨文化”,这是它的特有属性。基于这一属性,其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在提高学生的外贸英语水平,熟悉基本的商务活动等内容之外,包括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以语言和商务知识的传授为媒介,使学生了解西方的商务理念、职业心理,以及跨文化交际对象所处群体的习惯风俗,学会和他们合作、沟通的方式方法。这些都包含在文化的外延之中,是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门课程的跨文化属性的具体反映。但是,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要么是实质上的语言教学,要么只是专业知识的另一种传授形式,忽视其跨文化属性。只有在移情理论的指导下注入适当的英语文化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商务知识与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得到有机调和,学以致用,做到与国际相接轨,适应跨国贸易,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具体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运用实证研究法证明文化移情能力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对象为山东工商学院2014级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2个班级,分明命名为传统教学班、实验教学班。
(二)主要研究方法
1. 实证研究法:在对实验班的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英语文化教学,渗透国际商务交往所需要的跨文化意识,讲解特定的英语文化专题;而传统教学班,则不涉及英语文化教学。
2. 问卷法:发放问卷89份,遵循匿名性与保密性原则,要求各组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无效问卷(空白或者答不对题)4份。
3. 统计分析法与对比法:使用Excel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对照比较汇总结果。
(三)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题目:某合资企业人力资源副总裁(英国人)认为一位中方员工颇具发展潜力,询问他:“What is your career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what position do you expect to be promoted to?”。
选题缘起:首先,不同的文化积淀造成了中西方人思维有别: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现曲线性,说话做事迂回前进;而西方人则形成了直线思维方式,喜欢直截了当。其次,中国人具有谦虚、审慎的心理习惯,往往多方面考虑问题,而西方人的群体心理则比较简单直接。再次,中国人一向秉承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强调整体意识;西方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基于以上原因,如果中方员工(调查对象)不转变思维方式,没有从对方立场出发寻找回答的切入点,而是依据典型的中国式心理模式从公司层面回答这个问题,竭力避免暴露个人对于职位的期望,那么,这种回答会超出了西方人对这个问题答案的心理预设范围,令其不解,甚至误解,沟通发生隔阂,双方的目的不能实现,交流(交际)以失败告终。所以,对于“职位期望”的回答可以鲜明地反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从而考查是否注重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对商务英语教学产生的不同效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整体性分析
问题一为封闭式,选用5级量表测量,了讲解学生对于“明确说出自己的职位预期”这种做法的观点。选项为:A.非常不认可B.比较不认可C.一般D.比较认可E.非常认可
这个问题的作用一在于整体呈现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状况,即是否具有跨文化意识,是否能够顺利转换思维方式。结果显示,传统教学班45份答卷中,一份为空白卷,实际有效答卷为44份,其中,选择“认可与比较认可”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2% 和6.8%,不足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而实验班共44人,选择“非常认可” 的调查对象人数为36人,比例为81.8%,占了班级总人数的绝大部分;2人选择“比较认可”,5人选择“一般”,1人表示“比较不认可”。从下面两个图表的对比中,可以肯定实践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差异明显的状况初步证明了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表一 传统教学班的选择情况
表二 实验教学班的选择情况
(二)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欠缺的细节性分析
问题一的另一作用在于筛检出有益于进一步分析,能反映问题深层原因的有用样本,然后结合问题二找到加强和巩固英语文化教学的方法。问题二为开放式问题,要求调查对象给出促使其做出选择的理由。为了能够更清楚地说明问题,仍然对两个班级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挑选出传统教学班中选择“非常不认可”和“比较不认可”的33份问卷,作为研究样本。观察这部分对象对问题二的回答,发现其所持的认为不应该明确说出职位期望的理由大致可分类为:1.不具有谦虚的美德,显得高傲自大;2.太直接,暴露野心;3.万一升不到那个职位,会丢脸面,遭人耻笑。这三大类理由是典型的中式思维和情感模式驱动下的产物,反映了调查对象文化敏感性的欠缺,没有考虑到问题设置的跨文化情境,依从中国人惯有的思考方式和情感模式而做出的不良回应,即跨文化失当,这从反面论证了商务英语教学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必要性。
第二步,观察选择“一般”选项的调查对象,发现其给出的理由与前两类对象给出的理由类似,其理由与选择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关系,判断混乱,对问题的研究无甚补益,所以,将这部分问卷剔除,不作为研究样本使用。余下的4份选择“认可和比较认可”的对象给出的解释为:“应该直接回答问题”或者为“可以说出职位期望,但要委婉表达”。这部分对象虽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是其回答要么没有给出真实依据,只是态度的明确,要么仍然带有中式思维的痕迹(体现在理由2中的“委婉”一词上),不具备代表性。因此,为了更简单明了地说明问题,对这部分问卷不再做深入分析。
总之,对传统教学班的研究说明了文化移情能力的缺失能够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进程和结果。只有进行跨文化教学,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才能让跨文化者以客观的心态正确解决文化冲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创造双赢局面。
三、加强英语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为与传统教学班的比照,对实验教学班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引入英语文化教学后,大部分学生树立起了文化与跨文化意识,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移情能力。但是,没有做出正确选择的调查对象仍然占了总人数近20%的不小比例,这一事实从另一方面说明文化移情能力培养任务艰巨,英语文化教学有待改善和巩固。
依照文化移情能力的两大构成因素,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部分必须围绕促使学生建立异文化认知图式以及实现情感有效位移而展开。前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方位多渠道展现目的文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建构理论的视角下,就是运用多媒体等有效手段冲撞刺激机体(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同化、顺应,直至之后将新的文化信息整合到原有的文化认知图式中,形成新的认知平衡。由于这一过程的长期性,也由于遗忘规律的消极影响,从学生的角度看,新的异文化信号在被动地呈现后,还要促使学生积极地内化吸收。比如,在课堂上,根据特定的跨文化商务活动命题,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模拟相关业务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最终在实践中形成文化移情能力。课外举行企业家座谈、商务英语知识竞赛等辅助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质。要培养既具有丰富的商务英语理论知识,又具备行动能力,能够在跨文化活动中切实解决商业问题的的“知行合一”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教学必须以“知”为指导,以“行”为基础,通过认识—实践的往复循环,满足教学目的。
实验班的调查对象有一人选择比较不认可明确表达职位期望的做法,虽然比例微小,但是反映出的问题极具代表性,其阐述的理由表现出对于“顺应异文化”的逆反心理,甚至使用了“臣服”“背叛”等强烈字眼。选择“一般”的5人中也隐约可见类似的放弃母语的失落。这种现象说明了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要照顾到学生对自身文化的情感,让他们认识到:第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固守母语文化,以自我为中心,抵触异文化是颓废的文化沙文主义表现;对异文化不感兴趣,存有偏见是狭隘的防御行为;第二,从交际对象所处的文化考虑问题,不是对自身文化的抛弃,而是对母语束缚的超越。跨文化交际不存在背叛与俘虏,更不是劣势民族文化向优势民族文化的屈服。只有理性客观地看待文化冲突,避免感情用事,才能规避矛盾,互利互赢。
三、结论
由于水平所限,本研究必然存在不足之处,但其意义在于:1.主张商务英语教学在传授商务理论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2.指出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长期性以及实践对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3.强调调整学生对自身文化和异文化的情感态度以辅助其英语文化认知结构的建立。本研究的结论有益于推动商务英语教学朝着培养越来越多能够高效从事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国际化人才的方向发展。
[1] 萨莫瓦. 跨文化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25.
[2] 盛国军,王西兵. 基于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29):114-118.
(责任编辑:王佩)
Research on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Empathy
DU Hai-y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China)
Based on the cultural empathy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vist theory, and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empirical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 statistic analysi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ultivating 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objectiv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
culture;empathy;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1673-2103(2016)04-0120-04
2016-01-17
山东工商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跨文化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11688JXYJ2015039)
杜海燕(1979-),女,山东烟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