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酒文化
2016-09-09刘玉芝
刘玉芝
(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山东菏泽 274015)
《水浒传》中的酒文化
刘玉芝
(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山东菏泽 274015)
《水浒传》中蕴藏着丰富的酒文化,涉及到物质、礼仪、节日民俗、精神等各个层面。《水浒传》中的酒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集中反映,完美结合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雅文化与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水浒传》;酒文化;精神
酒文化是因酒的生产、消费而产生的一种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文化,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涵义,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丰富,萧家成就认为:“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的总和。”[1]1204酒文化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影响巨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在这里面,小说作为最接近大众生活,最能淋漓尽致的表达社会生活全景的一种文学载体,是传播酒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最能体现中国酒文化的作品之一,在《水浒传》中处处透漏出浓浓的酒味,四处飘溢美酒的香气,可以说无酒不成水浒,水浒因酒而成。
《水浒传》中以“酒”着笔,以“酒”为魂、为纲,是一部活脱脱的酒文化史。《水浒传》全书一共120回,但是与“酒”有关的场景就达647处之多,酒这个字出现2000次之多,平均一回就有5处之多。如果按施耐庵先生所说的“一部七十回正书”中,对酒场景的描写有410处之多,平均每回更达近6次之多。借助酒这个道具,《水浒传》成功的对不同人物特点和性格进行了挖掘,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特点迥异的人物,在《水浒传会评本》中的前言非常形象的表达了这一看法,其写道:“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2]17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酒文化就是《水浒传》之魂。而在这如此之多的饮酒场景之中,所包含的内容更是丰富无比,包罗社会万象,有联谊类、鼓励安慰类、庆贺类、疏通关系类、礼节礼仪类、闲饮类、其它等多种类型。[3]149但如果按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水浒酒文化是一个由物质、礼仪、节日、精神等多个层面组成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体系。
一、水浒酒文化中的物质内容
《水浒传》中体现了宋朝时期丰富的物质饮食文化。在中国人的饮酒习惯中,美酒佳肴往往是酒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水浒传》在这方面的描写非常到位。宋朝因为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在饮食上是非常奢华的,尤其是王公贵族更是穷奢极欲,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这在《水浒传》也得到了体现。如在第八十二回是这样描述宫廷御宴的:“赤瑛盘内,高堆麟脯鸾肝;紫玉碟中,满飣驼蹄熊掌。桃花汤洁,缕塞北之黄羊;银丝脍鲜,剖江南之赤鲤。”可谓是:“四方珍果,盘中色色绝新鲜;诸郡佳肴,席上般般皆奇异。”贵族在饮食方面的铺张浪费与皇帝相比,也不遑多让,在《水浒传》第二回中写道王都尉宴请端王时的情景:“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碗供熊掌驼蹄。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
不仅如此,在《水浒传》中饮食语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在《水浒传》中,经常会出现下酒、按酒等代指菜肴的用语,如在第三十九回写到戴宗问酒保:“上下,打两角酒?要甚么下酒?或鹅猪羊牛肉?”这里的下酒就是下酒的菜肴,除了下酒,《水浒传》中更常出现的是“按酒”,如第七回的樊家酒楼的“希奇果子案酒”,第三十八回琵琶亭酒楼的“菜蔬果品海鲜按酒”。在这些描述中,也体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饮食文化,那就是对酒肴中果品的重视,不仅在酒店中,在达官贵人、寻常百姓家这种用果品做肴的长久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在宋朝才出现过,是宋朝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在宋元时期其它的一些话本小说中也曾经出现过,比如在《错认尸》(《清平堂话本》)中就有这样的话,“买些酒果、鱼肉之物过年”。除此之外,以羹汤作为饮酒的一部分菜肴的文化也反映到《水浒传》中来,如宋江等人在琵琶酒楼聚会的时候,“戴宗便唤酒保,教造三分加辣点红白鱼汤来”。“据统计,小说中牛肉、羊肉、猪肉、马肉常常出现,还有狗肉、猪首、臊子(可做馅的碎肉)、炒肉、干肉、靶子(腊肉)、煎肉、精肉、寸金软骨、獐子肉等。另外有家禽类的肉食,鸡、鸭、鹅、酿鹅等。”从数量上看,“小说中所描写的梁山人物群的饮食结构和内容中,面、肉、酒、汤,1类的权重较大,1分别是19.05%、23.81%、15.48%、13.10%,占到总百分比的71.44%。”[4]11-12
除了饮食这种流动的物质文化外,《水浒传》也通过酒器表现出了固态的物质文化。酒器的制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陶、青铜、金银器、漆木、瓷器等不同质地材料的变化,在制作工艺上也是品名繁多,不一而足,造型各异,杯、盏、钟、碗、旋子等在《水浒传》中经常出现,如在二十一回中,曾写道:“婆子一头寻思,一面自在灶前吃了三大钟酒,觉得有些痒麻卜来,却又筛了一碗吃。旋了大半旋,倾在注子里,爬上楼来。”
二、水浒酒文化中的礼仪制度
礼法的讲究也是水浒酒文化的一大特色,因为社会的发展,酒也有当初在祭祀天地、宗庙、迎宾等比较重大的事项上出现,发展成为在日常的婚丧嫁娶、庆功祭奠等事务上的必备之品;同时,受古代酒文化中“酒以成礼”习俗的影响。在酒宴或朋友聚会上往往有礼法习俗,如“序齿而坐”,“迟到罚酒”等等。作为水浒酒文化的一部分,仅描写这样见面、款待、送别等这样的场景就达120多次,如表1所示。
表1 《水浒传》中礼节礼仪类饮酒场景统计表
不仅如此,在宴会中,对上下级、宾主、朋友、家人、君臣之间的座次安排都是相当讲究的。在《水浒传》的楔子中曾有这样的话:“我也是朝廷的贵官公子,在京城的生活那么豪重茵而卧,列鼎而食,哪穿过草鞋,遭过这样的罪啊。”这其中的“重茵而卧”、“列鼎而食”就说明在当时宴饮中有着多么严格的规定。即使在下层百姓中,座位也是有严格区分的,《水浒传》中多次写到这种座位的排列,梁山众好汉在聚饮时往往会“各依座次,分头把盏”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如此,座位的方位也是有相当讲究的,在十七回中“当下王伦与四个头领杜迁、宋万、林冲、朱贵坐在左边主位上,晁盖与六个好汉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坐在右边客席。”在中国古代的宴席中往往以左为尊,而这种座位的排列也表示出对客人的充分尊重。同时,在酒席上,往往以正面为尊,对面次之,侧面、打横再次之,二十二回中“便请宋江正面坐地,柴进对席,宋清有宋江在上,侧首坐了,”宋江因为社会地位较高,往往赴酒宴时一般要坐到正位,这反映了一种尊卑贵贱有别的儒家传统礼教思想。这就很好的把中国传统雅文化和俗文化给结合起来了,这也只有雅俗共通的酒文化能有效做到这一点。
三、水浒酒文化中的民俗风尚
《水浒传》中也体现了宋朝时期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文化,在《水浒传》对节日期间饮酒场景栩栩如生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也让我们感到了宋代浓厚的民俗文化。在这里面不仅有集体庆祝的公共宴会,如在元旦之日,便记有宋江和梁山众兄弟在宣和五年,“宋先锋大排筵席,庆贺宴赏,众兄弟轮次与宋江称觞献寿”的场面,而在上元节,也可以看到:“上元节至,东京年例,大张灯火,庆赏元宵,诸路尽做灯火,于各衙门点放。” 而在重阳节,“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而且也有私人聚会饮酒,如在元宵节,“当下宋江在寨里和花荣饮酒,正值元宵。”除了朋友之间的聚会,还有就是贵族和平民的家宴,在《水浒传》中曾记有:“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而史进与众友饮酒时,也有“酒至数杯,却早东边推起那轮明月”的描写。
酒也是《水浒传》梁山好汉聚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梁山好汉之所以能共聚大业,除了“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奋斗目标外,“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共同生活习俗也让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无形之中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是梁山好汉聚义的一条纽带。因此在《水浒传》中不仅描写了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的海量,还多次出现大家共同豪饮的场面,在第七十一回聚义时就有,“斛筹交错,众头领开杯畅饮”,以及“当日歃血为盟,尽醉方散”的场面,而在第九十三回也有:“赏劳来人,陪众兄弟开怀畅饮,尽醉方休”的描写。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一方面渲染了梁山好汉的性格豪爽特点和生活习惯,豪情、豪气、豪壮气概动人心魄,另一方而也表现出好汉们贫寒的处境和对物质欲望的热烈追求,对这种饮食方式的一种向往,酒成了梁山好汉生产经营活动和交际重要组成部分,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理想。”[5]76
四、水浒酒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酒是一种饮料,但是它不单单是一种饮料,人们在它身上附加了许多社会的、道德的、精神的意义,这样一来,酒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6]3从这里可以看出,饮酒不仅是为了品尝酒的美味,更重要的是从品酒中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欧阳修曾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虽不如文人雅士那般雅致静趣,但也独显江湖儿女之义薄云天和万丈豪情。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在浔阳江酒楼上,宋江“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仙人题咏”,也不仅睹词思己,感慨万千,一时不忍,便借物抒志,乘着酒兴,书写“反诗”,先题“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雠,血染浔阳江口。”后再题“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水浒传》的作者通过这种独辟蹊径的表达方式,很好的表达和抒发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群英思想和观念,让酒变成了力勇与侠义的象征,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水浒传》中会看到众英雄的豪情与海量,这也是作者要达到的目的,使民族心理和生命情调得以一种历史的延续。董瑞华从更深的层面揭露了水浒酒文化中的这一现象,他说:“《水浒传》极力地宣扬了这种狂欢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超越现实社会秩序和等级,突破一般社会规范的反理性精神,构思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理想和生存境遇。”[7]40
酒联文化也是水浒酒文化精神内涵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层面,在《水浒传》中通过酒联对自己的产品、服务等内容进行了形象化、艺术化的说明,不仅宣传了酒店的品牌,而且也提高了酒店的文化品位,很好的体现了酒的文化价值,在《水浒传》中着墨最多的有两处,一处是快活林的“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另一处则是浔阳楼的“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不仅如此除了酒联,更能体现水浒品牌文化意识的就是它们的牌匾和酒旗,这里既有名人书写的,如苏东坡题的“浔阳酒楼”牌匾,也有直接介绍其品质的“三碗不过岗”的酒旗,这样的酒旗在《水浒传》中被多次提到,甚至有的在门前“跳出了个草帚儿来”,作为标示来招揽顾客。“《水浒传》中写到了30多处与好汉有关的酒家,它们规模大小不同,环境氛围各异,在作者笔下生动地展现出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酒家经营文化。”[8]
结语《水浒传》中所体现的酒文化是《水浒传》的灵魂,是水浒英雄们的精、气、神的凝结,是中国的雅文化中的“仁”和俗文化中的“侠义”结合起来最佳的典范之一。从根本上来说,《水浒传》中的酒文化,其精神实质和文化精髓,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乃是一脉相承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王同舟,水浒传与民俗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刘善伟,刘云编著.说酒—中外酒文化大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 李建凤,《水浒传》饮食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5] 李旭.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山东四县水浒文化的人类学考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6] 徐兴海.中国酒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7] 董瑞华.水浒传酒描写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8] 于光荣.《水浒传》酒家的经营文化[J].企业家天地,2000(5):42.
(责任编辑:谭淑娟)
On the Liquor Culture inTheWaterMargin
LIU Yu-zhi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 China)
TheWaterMargincontains a wealth of liquor culture, related to the material, rituals, festivals, folk, spirit and other aspects. Liquor culture i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so on. It combines the traditional refined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and it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TheWaterMargin; The Liquor Culture; spirit
1673-2103(2016)04-0015-03
2016-04-15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水浒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基于旅游竞合关系的跨区域水浒文化旅游品牌共建研究”(项目编号:shjd1306);菏泽学院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生态视野下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XYSK13)
刘玉芝(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水浒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I207.4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