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本进口中国图书特征分析*——以日本图书馆系统的中国新书为例
2016-09-09何明星孙晓萌
□文|何明星 孙晓萌
2015年日本进口中国图书特征分析*——以日本图书馆系统的中国新书为例
□文|何明星 孙晓萌
[摘 要]通过日本1200家大学图书馆所代表的日本学术研究系统和日本国会图书馆所代表的日本公共图书信息情报系统收藏2015年中国新书的特征分析,发现日本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图书的进口是中日图书贸易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宗产品,在这一点上今天与历史上的唐宋时代区别不大。与此同时高度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研究报告、行业报告和最新研究专著,是日本公共图书信息情报系统购买中国新书的显著特点。本文因此指出中国新闻出版界必须创新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的传播形式,加大开发当代中国政治、法律制度等中国主题数据库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唯有如此才能旗帜鲜明的阐释中国道路、中国价值和中国主张。
[关键词]中日贸易 中国新书 历史典籍
在世界上,唯有中日两国迄今为止仍然使用汉字,这是2000多年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迹。在历史上,中文图书能够在日本进行无障碍阅读,而中日之间的图书贸易往来源远流长,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对于中国图书的关注热点,与10世纪的日本倾心于中华文化的唐宋时代截然两样,[1]21世纪的今天更与整个20世纪不同。尽管关注点不一样,但侧重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的传统却一直没有改变。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是中日图书贸易的一个大宗产品,历经千年没有中断过。这个特征从2015年日本图书馆系统收藏中国新书的书目中再次得到清晰的体现。
一、日本1200家大学图书馆的中国新书特征
首先看日本大学图书馆系统的中国新书情况。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简称CiNii), 是日本最大的学术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检索到日本的1200个大学图书馆约1000万个(约1亿册)馆藏书目信息和150万个作者信息。通过CiNii,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学术界对于中国图书的关注重心与兴趣点,从中也可发现中国图书对日贸易中具有竞争力的因素。
本文将中国图书的出版时间设定在2015年1~12月,通过逐一检索发现,日本1200家大学图书馆共有1841种中国新书,涉及252家出版社。其中收藏品种超过10种的出版社有39家(见表1)。
在笔者整理的252家出版社名单中,几乎包含了中国最有影响的大社、强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大学出版社。该社位于西部边陲,以往在业界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此次却跻身于日本1200家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前10名之内。这主要是因为该社出版的“关学文库”。所谓“关学”,指的是“关中之学”,一般特指宋明儒学在今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上可追溯至北宋张载,历时800余年一直在陕西关中传衍,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关学文库”也是中国“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文库汇聚了全国20多所高校的学者参加,是2015年中国学术出版的一个最新成果。日本1200家大学图书馆系统购买“关学文库”,并由此关注到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西北大学出版社,这也反衬出日本学术界对于中国出版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圈两线’国家新闻出版走出去策略研究项目”的课题成果
表1 2015年进入日本1200家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出版社名单及图书品种数量
根据图书被收藏图书馆数量排名,取其10%弱的比例,即收藏图书馆为11家(含11家)以上,对1841种图书进行筛选排名,得出在日本学术界影响最大的21种中国新书(见表2)。
表2 在日本1200家大学图书馆系统中影响最大的中国新书
由表2的书目可以发现,除4种图书为汉语研究类图书之外,其余17种均为中国历史典籍类图书,如《庄子补正》《陆龟蒙全集校注》等等。书目与10世纪唐宋时期日本进口中国图书的内容大同小异。在《宋史》日本国列传中记载,“宋雍熙元年,日本僧耷然,与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奉职贡,并献铜器十余事。耷然善隶书,不通华言。问其风土,但书以对,云其国中有五经书及佛经、《白居易集》七十卷”。日本入唐僧人念救返回日本时就曾经携带“志团扇一枚、笛竹一、老子道德经二帖”。宋代商人刘文冲赴日献给日本左大臣藤原赖长的礼物有《东坡先生指掌图》二帖、《五代记》十帖、《唐书》九帖。[2]根据日本学者大庭修的统计,自清代康熙53年至咸丰5年,即1714~1814年的141年间,中国商船在日本长崎港一地就销售中国典籍图书6630多种、56844部,[3]绝大多数是中国历史典籍。
日本人偏爱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即便是在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20世纪也没有多大改变。1958年日本共产党创办了大安书店,传播自己政治主张的同时,也大量经销新中国书刊,这其中就有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曾在大安书店京都分店工作的土江澄男,在1988年纪念中国国际书店成立40周年的回忆文章里,提到了一份当时日本畅销的中文书刊目录,其中就有:《百衲本二十四史》《水经注疏》《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国语》《战国策》《资治通鉴》《李太白全集》《杜工部全集》《论语正义》《孟子正义》《四书集注》《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骇馀丛考》《二十四史考异》 《少室山房笔丛》《蛾术编》等17种。日本共产党的大安书店就是用这些历史典籍的销售收入作为传播政治类书籍的经费。[4]
在日本学术界影响最大的21种图书中,中华书局的最多,有11种上榜。中华书局以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典籍著称,其专业性与权威性在日本也广为人知。其次为商务印书馆有3种,汉语辞书是商务印书馆的擅长出版项目,也是原创性最高、学术价值最大的内容之一。表2的21种书目,体现了迄今为止日本学术界一直遵循的偏重于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传统,同时又严格按照学术性、文献性要求进口中国图书的原则。这个特点,与欧美图书馆偏重于购买新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图书截然不同,[5]显示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购买中国图书所具有的文化偏好。
二、日本国会图书馆的中国新书特征
日本国会图书馆,又称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既为日本国会提供服务,又承担全日本所有出版机构的版本缴送职能,具有日本国家图书馆的性质,所收藏文献资料最全、最丰富。同时作为日本最大的公立图书馆,与日本其他都、道、府、县的公共图书馆建有高效的馆际互借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中国新书,代表了日本公共图书馆系统对中国图书的选择倾向。
日本国会图书馆在2000~2014年的15年间,累计进口中国图书33192种,平均年度为2212种左右。日本国会图书馆目前仅有261种2015年出版的中国新书。根据21世纪这15年的收藏趋势可知,2015年中国新书理应至少在1000种以上,这可能是由于入馆、编目等相关手续等原因延迟了大批新书上线。但这261种书目清楚地体现了日本国家藏书系统购买中国图书的倾向性。
在261种中文新书中,以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图书最多,达到了30种(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除6本是涉及中国的日本研究图书,属于日本国会图书馆必须收藏的项目之外,其余24种均为当代中国最新的政治制度、外交关系、民族策略、城市发展等图书。如涉及中国最新战略“一带一路”、政治制度改革、民族宗教政策、宏观经济发展动态等等。
除了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书目之外,笔者还检索出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有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研究》(刘晓辉、吴祖刚著)、《中国发展海权战略研究》 (刘新华著)、《“一国两制”台湾模式》(李义虎、刘红、张植荣等著)、 《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评论部编)等。这些图书几乎涵盖了中国学术界最新、最为权威的研究成果,数据量最大、信息最为详尽。
由此大体上可以判断出日本国会图书馆对于2015年中国新书的选择倾向,侧重于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之外,更高度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以及最新成果,这与1200家大学图书馆对于中国新书选择差别很大。
表3 进入日本国会图书馆的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新书
三、启示与借鉴
通过上述两个日本图书馆系统进口中国2015年新书的特征来看,可以形成如下判断。
1.偏重历史文化典籍传统未变
2015年的中国新书目甚至与10世纪前的唐宋时代,在图书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便是在意识形态严重对立时代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历史经典也照样能够在日本畅通无阻。可见中华历史文化典籍是中国对日图书贸易最有竞争力的大宗产品之一。
这个特点对于中国出版的启示在于,如何利用好中国历史典籍的文化遗产,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媒体、新技术需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文化在日本等东亚地区争取更多的青少年群体。比如在中文主题图书的数据库出版方面,由于缺少专业化、专题化的高水准数据库,日本1200家大学图书馆中,相关中国典籍的专题数据库可以说乏善可陈。在中国历史文化内容的传播形式创新方面,中国新闻出版机构亟须迎头赶上。
2.全面收集中国社会发展动态
显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因此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等相关图书,已经成为世界学术研究以及学术图书出版的热点。日本学术界自然也会利用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更加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日本国会图书馆不仅有“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专著,还有《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习近平用典》,就是一个明显例证。
这个特点对于中国出版的启示在于,有关中国法律、制度以及中国道路等相关主题的图书出版,已经成为极其具有世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内容,不仅能够彰显国家意志,而且还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近些年,由于日本政界蓄意利用中日之间敏感问题,如钓鱼岛、日本靖国神社等问题一再干扰中日关系发展大局,并不断利用日本媒体舆论影响日本社会,导致中日关系时冷时热。而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的中国新闻出版界一直没有推出既有说服力、又有影响力并可以牵掣对方的文化产品。比如,在钓鱼岛问题甚嚣尘上的2012年,反倒是日本一家出版社重新刊印了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井上清的一部专著《“尖阁”列岛——钓鱼诸岛的历史解明》,集中阐释了钓鱼岛问题和冲绳历史,以大量史料说明钓鱼岛不是“无主之地”,而是一直在中国的领有之下,日本是趁着甲午战争之后的混乱掠夺而来。该书最早出版于1972年10月,2012年重新再版。在日本亚马逊上市之后,立即吸引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在日本亚马逊畅销10个月不衰。不论是在1972年,还是在2012年,日本出版界能够出现井上清这样实事求是的学者和专著,是其具有创新活力的一个体现。
四、结语
总之,日本图书馆系统对于中国2015年新书的选择倾向,是既遵循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的传统,同时又全方位收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最新成果,特别关注各类信息、数据量大的研究报告。这提醒中国新闻出版界,必须尽早适应新技术、新媒体的要求,创新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的传播形式;相关部门要加大支持业界开放当代中国政治、法律制度主题数据库的研发力度,特别是根据东亚地区的媒体传播现状,制定一国一策的针对性产品策略、传播策略,尤其是适应东亚青年人的文化消费习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焦点话题,旗帜鲜明地阐释中国道路、中国价值和中国主张。唯有这样,新闻出版才能起到对国际政治、周边外交以及“一带一路”等重大议题产生应有的文化声援作用。
注释:
[1]自公元8世纪开始至10世纪,日本曾12次派遣“遣唐使”, 直至公元984年,日本全面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大化革新”,颁布“大宝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有了日本天皇的称号。“大化革新”是以中国化为最高理想,而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以西洋化为最高理想,前后两个阶段完全不同——笔者注。
[2]赵莹波.宋日贸易研究——以在日宋商为中心[D].南京:南京大学,2012
[3][日]大庭倩.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M].戚印平,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社,1998:50-51
[4]何明星.悠久历史传统上的新枝叶——新中国书刊在日本[J].出版发行研究,2010(3)
[5]何明星.中国图书馆藏世界影响力调查报告[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08-25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