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栏目、编辑身份”再造重构与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突破*

2016-09-09李祖平

中国出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突破学术期刊

□文|李祖平

“特色栏目、编辑身份”再造重构与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突破*

□文|李祖平

[摘 要]学术期刊在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基础上,通过APP、微信等应用软件实现了出版能力“扩容”,但并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创新的趋势与潮流。“扩容”的同时,只有通过“特色栏目数字化再造与编辑身份多元化重构”的突破性创新,才能发挥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移动出版领域的战略引领作用。

[关键词]学术期刊 移动出版 突破

信息技术驱动的重大变革里,移动互联网对期刊读者阅读行为、用户使用模式以及交互规则的影响正越来越深刻。新闻时政、商业财经、文化娱乐等大众期刊,一边“守土有责”,一边快速转型到移动出版阵地开疆拓土。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严格审定的总量多达5737种的学术期刊,[1]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创新引导作用和知识传播功能,更对落实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但因其专业化、小众化、技术性强、周期性长等特征,在移动出版领域难有别开生面景象。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出版业一直与科技创新相伴而行。[2]那么,究竟应该通过怎样的突破性创新,才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术期刊出版的影响力向移动网络空间延伸,实现《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工作目标?笔者认为,答案有二:一是特色栏目通过“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要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的“主支撑”,二是编辑身份通过多元化重构要成为组织发起、引领学术研究的“大角色”。

一、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的“扩容”

荷兰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在1962年率先开创电子数据存储业务,是国际上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标志性事件。国内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的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成立,1999年杂志社创建中国知网,实现从光盘版到网络版的转型升级,大步跨入电脑终端(PC)互联网出版时代。

随着移动互联网后来居上,从2010年开始,基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移动出版也乘势而上。目前4G网络成为主流,5G网络加紧研发,无线网络(WiFi )基础设施的普及带来了移动网络的极大改善。学术期刊作为重要知识成果的加工发布机构,移动出版相关服务如在线办公、查稿订阅、信息推送等也在快速推进。但纵观各期刊社的发展思路和技术模式,大多是涉足新领域的“扩容”,即通过智能终端的第三方应用(APP)、微信等将原有内容延伸扩展到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而非革命性的“再造重构”。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等都发布了APP应用客户端。通过APP“扩容”,读者在智能终端上就能够实现最新学术信息获取、文献摘要预览、部分期刊免费下载、收费性文献订购等功能。APP应用对于目标读者和用户具有较高的黏合度,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学术期刊,选择微信公众号来实现移动出版相关服务的“扩容”。APP运营需配备专门技术人才研发、维护和运营管理,成本较高,而微信,国内学术期刊读者、作者、编者已在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终端上广泛使用,几乎能零成本运营。

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在APP、微信上的“扩容”风生水起,但从实际成效看,并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创新的趋势与潮流。如《国际肝胆胰杂志(英文)》微信上“扩容”的功能,除了第一时间推送在电子刊和纸刊上发表的重要文章的中文标题、中英文摘要,还发布了“优先出版”“阅读原文”等信息,但链接的是电脑终端的网络平台与电子刊页面,而非专门开发的移动端平台与页面。只是“扩容”,没有“突破性创新”,就不能深层次解决“特色栏目数字化再造与编辑身份多元化重构”这两大难题。

*本文系浙江省“2016年科技创新跟踪宣传及数字化多媒体资料服务”项目(2016F30007)阶段性成果

二、特色栏目数字化“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突破之一

图1 特色栏目数字化“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示意图

国内篇名中首次出现“特色栏目”的学术论文《特色栏目对扩大学报知名度的作用》发表于2000年第3期《编辑学报》,此后开始有大量关于“特色栏目”的研究成果发表。但直到2012年才出现《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打造品牌栏目的因素分析》这篇标题中第一次明示“网络环境”的“特色栏目”论文。[3]说明在研究层面,纸质期刊里受到高度重视的特色栏目建设,在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进程中被忽略。在技术层面,特色栏目数字化再造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编辑通过聚类编排形成的“智力”价值和品牌影响力,无论是在数据库、文献标识技术(DOI)、开放获取(OA)、优先出版,以及各类搜索引擎中,都没有值得关注的表现。

1.以流程与体例的“革命”充分体现移动互联网五大特性

特色栏目数字化再造是学术期刊出版行为与移动互联网加速融合后的突破口之一,是对编辑出版流程与体例的“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4]通过这种“再造”,充分体现移动互联网五大特性:便携性、交互性、多媒体性、应用超链接性和资源全动态性。具体包括5个方面——①期刊出版以刊名定征文、定稿源的方式和流程被打破;②如网站的栏目一样,特色栏目可以由各编辑部自由设立、维护;③编辑部可以动态化管理,随时把审定、编辑完工的论文上载到移动出版平台的特色栏目下;④如同个人开设的博客、微博和微信,上载的论文第一时间就会被学术发现搜索引擎报道出来;⑤各编辑部开设的特色栏目,技术上不设壁垒,实现全天候、全动态的打通互动与链接,就好比在微信、QQ中加好友,发起建立聊天群、主题社区。目前《读者》《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等期刊的APP,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前者“天天读者”板块里的意林、格言、笑话等特色栏目,后者的专题板块推送与互动等,不但能解决特色栏目在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进程中被忽略的“短板”,也能超越在纸质期刊层面受到重视的“长板”。

2.跨越数据库模式实现数据化应用成为核心竞争力“主支撑”

席卷全球的数字出版大潮催生了一系列新兴出版业态,[5]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的快速发展,让学术期刊知识成果的分享与传播轻而易举。而特色栏目数字化再造,如果仅仅停留在把纸上的内容搬到计算机显示器上阅读和编辑,将纸质形态转换为数字化形态,其固化的特性就不可能被完全打破,也就无法充分体现移动互联网的五大特性,实现突破性创新。

“数字化”与“数据化”只有一字之差,“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只有二字之别,却划分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时代。因此,特色栏目数字化“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核心就是实现数据化应用,把信息激活为资源、优势和价值。《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新媒体智能客户端“掌途”,数据化应用已取得成效。而致力于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的北京超星集团提出,读者和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其新研发的“域出版”平台上,不但可以对特色栏目各类文本进行检索和查询、处理和分析、互动和扩展,还可以进行学术挖掘,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技术,形成新成果,实现多文本兼容、自出版与优先出版兼容的生态化、复合型出版。从而让特色栏目从纸质层面的固化出版传播模式,跨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时代的“数据库”存储利用模式,直接进入移动出版时代的多文本、富媒体、全动态、超链接的“数据化”资源应用模式。特色栏目也将以“一块块加工成型的木头”为基础,成长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树木”,成为学术期刊移动出版核心竞争力的“主支撑”(见图1)。

三、编辑才能与身份的复合型、多元化重构——突破之二

在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进程中,“大出版”格局需要更多“大编辑”,“大编辑”的多样性才能,即能“同时操作多种媒介技术、整合分析不同内容资源、对产业增值环节快捷反应和综合素质高的编辑人员”,[6]但编辑的多样性才能或综合才能不是指全能型才能,而是指编辑通过身份重新定位,成为有所专长又熟知数字出版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1.要从被动、批量化的单一性转型变为主动、个性化的复合型重构

一直以来,除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知识、技能培训与素质、能力培养,学术期刊的编辑始终没有摆脱被动、批量化的单一性转型模式,和“为人做嫁衣”的状态,几乎很少有编辑取得图书出版人、电影电视制片人的行业影响力和经济地位。因此要更加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而且必须实现主动、个性化的复合型重构,让策划型编辑兼具技术、学术和营销才能,让技术型编辑兼具策划、学术和营销才能,让学术型编辑兼具策划、技术和营销才能,让营销型编辑兼具策划、技术和学术才能,并让成为复合型人才的编辑从幕后走到台前,才能够全方位、深层次解决编辑身份重构难题,学术期刊移动出版才会造就一大批“脱胎换骨”甚至“浴火重生”的“大编辑”。

2.要以“自我革命”的多元化“大角色”组织发起、引领学术研究

在学术期刊移动出版领域,究竟什么样的编辑,能够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手段,并兼容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功能,组织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就相关特色栏目与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使学术传播的范围达到最大化?这样的编辑,也就是实现知识、技能、身份“自我革命”的多元化“大角色”。

近两年来,在各类培训班、研修班和论坛中,媒体融合与期刊编辑能力的“跨界转型升级”是备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痛点。学术期刊编辑更需“自我革命”,在5个方面实现“多元化重构”——①编辑作为主体人在移动端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②编辑通过策划、组稿、加工形成的产权化研究成果可以第一时间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信息服务;③编辑与学者、作者、读者、用户、大众实现社交化、多媒体互动;④编辑可以突破时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充分展示个性化魅力;⑤编辑能以多元化角色,如经纪人、社会活动家、编剧、名家专家等,组织发起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研究,成为学术期刊移动出版领域的“主导者”。(见图2)

图2 编辑才能与身份的复合型、多元化重构示意图

在学术期刊从纸质出版转型升级到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进程中,“大文化”“大出版”“大编辑”语境日益凸显,国内学术期刊编辑已经开始在科研学术、出版产业、文化引领等方面给自己重新定位。[7]在特色栏目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主支撑”的同时,编辑通过主动、个性化的身份重构,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元化“大角色”乃至移动出版平台上的“名家”。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学术期刊价值的最大化,并在国际移动出版领域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正式公布[EB/OL].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33978.shtml

[2]聂震宁.数字时代:国际出版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出版,2010(17)

[3]王妍.学术期刊特色栏目的数字化呈现与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思考[J].荆楚学刊,2014(6)

[4]李建新,赵宏榜.期刊数字出版路径[J].出版参考,2010(2)

[5]梁春芳.构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J].中国出版,2010(21)

[6]吴平.2013 编辑出版学的十大观点[J].编辑之友,2014(1)

[7]刘建朝.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编辑的身份重构[J].编辑学报,2014(12)

作者单位:(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今日科技》杂志社)

猜你喜欢

突破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古诗词教学中的“增删调补”
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