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慎勿“道德绑架”
——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和建议

2016-09-09赵艳

视听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真人秀选题道德

赵艳

慎勿“道德绑架”
——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和建议

赵艳

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由于选题的社会关注度高,而且充满悬念和冲突感,社会反响强烈,收视率一度强势。但节目也暴露出几方面问题,选题相似重叠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表现夸张、表演过度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侵犯隐私、保护不力会导致节目失去良性的社会效果走向管理桎梏;消费善心、绑架道德会引发更深层次的道德失范进而违背节目初衷。本文给出以下几点改进的建议:恪守道德底线,谨慎触碰公序良俗的敏感神经;把握定位,冷静平视而非恣意俯视和盲目仰视;注意表达方式,用温暖的方式传递温暖,用道德的手法弘扬道德。

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概念界定;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2015年,三档形式和内容较为相似的节目几乎同时登上了国内电视荧屏,它们分别是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湖南卫视《噗通噗通的良心》、陕西卫视《城市大不同》。这三档节目有一些共同点,都聚焦社会热点事件,选题多数与道德测试有关,由演员扮演其中的关键角色,模拟一个情节,采用全隐蔽手法拍摄观察周围人们的反应。这些节目同时出现,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但也引发了业界、学界的关注,反响较大,褒贬不一。

一、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于2015年1月1日起每周四晚21:10播出,每期节目时长45分钟。节目内容多为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和关注弱势群体,每期聚焦一个道德话题,利用演员模拟真实场景,通过全隐蔽拍摄记录路人的反应,配以演播室主持人和嘉宾的相关点评。2015年上半年该节目共播出了26期,其中有16期节目关注老幼病残及社会底层劳动者等弱势群体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其余节目话题多与社会热点新闻相关。如,2015年1 月15日的“当目睹女孩将搭陌生人的车”的选题来源于2014年的“黑色8月”女大学生搭黑车频繁遇险事件。《你会怎么做》一开播,便凭借着贴近民生的社会性话题以及节目强烈的带入感引发关注,颇受观众好评,均表示“沉重的话题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人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反思”“节目制作很好看,处处透露出温暖和感动”。但也有部分观众认为,节目在真实的情境模拟下进行道德问题测试,是否存在骗取路人同情的嫌疑、话题是否太过敏感、是否泄露隐私等种种问题。

湖南卫视《噗通噗通的良心》于2015年2月4日起每周三、周四晚19:30播出,每期节目时长25分钟。节目主要根据真实的新闻事件,还原当时的场景,采用全隐蔽拍摄方法,找寻那些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愿意出手相助的人。节目由两位年轻主持人来完成整个内容的发展衔接工作。该档节目于2015年4 月2日结束制作,共播出了14期,内容聚焦与社会公共道德有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和生活情节。节目播出后,虽然传递真善美的出发点值得认可,但多数观众认为,首先,节目表演成分过大,过分夸大恶言恶行,甚至扰乱了公共秩序;其次,有网友认为节目不知不觉中对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道德绑架”,表现在对未实施帮助的目击者隐私的侵犯,没有使用马赛克等技术遮挡,反而还给面部特写,实际是对没有伸出援手的人进行了谴责,节目如此引导实为不妥;还有网友认为受了欺骗,“被耍了”“被消费善心”“自己成了道德实验的小白鼠”。

▲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画面

陕西卫视《城市大不同》于2015年1月4日起每周日晚21:15播出,每期节目时长30分钟。每期节目选择一个城市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结合记者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进行的隐蔽拍摄和街头采访,演播室主持人和嘉宾进行相关点评和讨论。2015年上半年共播出了25期,内容不仅涵盖公共道德热点话题,如“让座”“公共场所吸烟”等,还涉及一些人文现象,如“提笔忘字”“孝在异乡”等,通过不同城市的实地拍摄,寻找共性和差异,给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考。《城市大不同》与上述两档节目相比,涉及话题广泛,丰富的内容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但也存在选题内容模仿和重叠的现象。

二、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界定

美国ABC电视台在2012年推出一档名为《What Would You Do》的节目,假定一个虚拟环境,在隐蔽处安放摄像机,让演员扮演各类需要帮助的角色,当他们遭到欺负时,考验现实中周围人的真实应对,每期包含三四个故事,因其题材涉及失业人群、种族歧视、同性恋情等而受到关注。[1]美国ABC电视台把这个节目定性为实境秀节目(Reality Show/TV Reality),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真人秀节目。

国内的这三档节目与《What Would You Do》高度相似。《你会怎么做》的制片人李刚认为,《你会怎么做》是“社会观察类节目”,因为“节目本身没有‘秀’的成分”“比真人秀还真,是真人的真实反应”;《噗通噗通的良心》的制片人张丹丹则用“实验性即刻真人秀”来概括《噗通噗通的良心》,之所以强调“即刻”,是“因为它在某个特定时间发生”。[2]其实,无论冠以什么样的限定性成分,这类节目都属于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因为它们完全符合真人秀的特征,由电视节目制作者设定好规则,呈现出真实生活当中实实在在的个体,并对个体的生活状态进行一种真实再现,它们具备非虚构的情节,即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纪实的表现手段,即多机位隐蔽拍摄,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展现人性和人格,记录和呈现人们对某一情境的真实反应。

当前真人秀节目可以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尤其是近一两年,各类真人秀节目井喷式发展,占据了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有学者把它们分为娱乐类真人秀、生活服务类真人秀、公益类真人秀、情感类真人秀;亦有学者把它们分为生存挑战型、情景体验型、表演选秀型、技能应试型、身份置换型、益智闯关型、游戏比赛型、异性约会型和生活技艺型。这些都是从节目的核心内容、组织形式、环节设置等角度进行系统的划分。而本文所讨论的这几档真人秀节目,它们的核心内容是对公众道德水平的测验,组织形式是情境模拟和隐蔽拍摄,环节设置多是通过若干组相同情境对路人进行反复多次的测验和记录,共同观察社会行为,思考公共道德水准。从社会效果而言,这类节目通过议程设置的手法,预设好一个与道德相关的热点话题,比如“捡到钱包怎么办”“陌生人靠你肩膀睡觉你会怎么做”“目睹女孩在公共场合遭性骚扰你会怎么做”“孕妇街头临产你会怎么做”等,观察公众行为方式,理性看待公共道德,共同反省自身行为准则,以期达到弘扬真善美、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因此,借用《你会怎么做》制片人李刚的部分观点,将其称之为“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更为贴切。

三、目前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效仿国外,话题重叠

事实上,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并不是第一次登上国内的电视荧幕。10年前,北京电视台为了给北京奥运会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于2006年开播了一档名为《现在行动》的节目,设计了一些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的需要寻求帮助的情境。比如,一个汽车在路边抛锚求助的场景,用摄像机进行隐蔽拍摄,记录过往司机对求助车辆的反应及帮助维修的过程,包括求助者和帮助者的对话。对于热心帮忙的司机,节目组最后会说明真相,并献上鲜花和文明使者证书,还奖励一台彩电。[3]这档节目和上述三个节目有很多共同之处,该节目的创意借鉴了当时美国和韩国的电视节目。同样,2015年开播的这三档节目,也明显具有境外电视节目的印记,它们名称相似、选题重叠是最明显的特征。以上文所提及的美国ABC电视台2012年创办的《What Would You Do》节目为例,笔者把国内三档节目的部分选题与它进行了对比,选题重叠情况如表1:除了《城市大不同》选题重叠较少之外,《你会怎么做》有9期的选题与《What Would You Do》重叠,占比超过三成;《噗通噗通的良心》有8期节目的选题与《What Would You Do》重叠,占比近六成。仔细观察题材重叠的节目,从演员表演的情境设计、录制节目选择的场景,到隐蔽拍摄获得的各种人的不同反应,都有相似之处。

表1 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选题

(二)表现夸张,表演过度

网民对这类节目的差评中,相当多意见集中在“剧情狗血”“表演太假”。节目本意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吸引陌生人的注意,但过度放大恶言恶行,虽然测试现场的路人并不知情,但电视机前的观众却心知肚明。过于夸张的情节,比如当街打骂、恶言相向,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经背离了社会常态。比如,《你会怎么做》“目睹行人需要车辆礼让”这期节目中,节目组安排几位演员扮演老人,在广州、南昌等城市中,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前,非常缓慢地走过马路,甚至要演员在车流飞快的街上捡掉在地上的苹果,这些行为不仅威胁到演员的人身安全,还给正常的交通带来了干扰。在另外一期“目睹孩子没考好遭母亲责罚”节目中,“母亲”(演员)多次体罚、训斥“孩子”(演员),甚至说出“不要跟别人说你是我女儿,我要是你,我干脆从这楼上跳下去死了算了”这样过激的言语。在《噗通噗通的良心》“市民集体愤起指责恶毒后妈”这期节目中,“恶毒后妈”(演员)为了惩罚小女孩(演员)把棉服弄脏,不仅粗暴指责,还强行从小女孩身上扒掉棉服。只穿了件短袖T恤的小女孩双手抱在胸前,“恶毒后妈”还在不停地训斥,此时躲在角落里的几名女中学生(路人)目睹了“恶毒后妈”的粗暴行为后,心灵难以承受,当场哭了起来。节目中这些过于夸张的情节设计,很容易把小概率事件放大成某些人某类人的负面标签,比如后妈就是恶毒的,老人就是难缠的,保姆就是虐待孩子的,等等。这样的设计,并不能帮助大家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反而在放大恶言恶行的社会影响,丑化和妖魔化一些群体,制造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三)侵犯隐私,保护不力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是公民的基本权益。在公共场合下的道德实验,无论进入到镜头内的是出手相助的还是围观的陌生人,他们的容貌、行为、话语都通过节目公开,节目是否侵犯他们的隐私同样是节目饱受非议的话题之一。在《噗通噗通的良心》“女服务员被栽赃冤枉”这期节目中,节目多次聚焦周围客人的反应。其中有一桌客人,目睹了女服务员被栽赃的全过程,却无动于衷准备离开。节目中他们的面部特写,着装、容貌和表情都清晰可见,完全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肖像隐私保护。同样在《你会怎么做》“目睹导盲犬被拒绝进入公共场合”这期节目中,在携带导盲犬上公交车的测试中,一位女公交司机拒绝导盲犬上车,并十分不耐烦地让盲人(演员)走开,甚至起身用手指着导盲犬,态度十分强硬地说“狗不可以上车,还要怎么讲”。在整个过程中,女司机的形象虽然打了马赛克,但是不太明显,她的声音、外形以及公交车车头内部上方的员工信息完全暴露了。

(四)消费善心,绑架道德

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中,面对矛盾冲突,有的人选择出手相助,有的人选择默默走开。对于前者,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还好,但若是人命关天、情况危急的大事情,难免有消费善心、拿人开涮的嫌疑。对于后者,不帮忙也可能有别的原因,而节目毫无保留地把他们的形象公开,即便没有进行奚落嘲讽,也已经构成了道德绑架。在《噗通噗通的良心》“孕妇街头临产”这期节目中,两个路过的年轻姑娘(路人)见到疼痛万分的“孕妇”(演员),焦急地帮忙联系亲属,打车送她去医院,还垫付了胎心监护的费用。当她们在“产房”门口听到了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声时,兴奋地不能自已。但当她们走进“产房”看到了里面的主持人、摄像机和演员,突然明白这只是“一场戏”,各种复杂的情绪让女孩儿当场泪流满面。除此之外,在刚开始实验时,节目通过特效指出离“临产孕妇”(演员)最近的两个陌生人,并给以特写,经观察其中一位打电话的男士(路人)从“孕妇”身边走过,此时,两位幕后主持人发出十分惋惜的感叹声,同时配以字幕“径直走开”。《你会怎么做》“目睹有人试图酒驾”这期节目中,一位中年妇女(路人)看见“醉酒司机”(演员)想要开车,急忙上前制止,并表示会打车把“醉酒司机”送到目的地,中年妇女前后三次去街边拦车,期间不断折返回来安抚“醉酒司机”,为了帮他舒服点,中年妇女还跑去借水给他喝。在打车成功后,又跑去商店借打车费。当中年妇女得知是在拍节目后,第一反应是“这样做干嘛”。此次实验开始时,节目将镜头聚焦到一位注意到“醉酒司机”的路人,但再三犹豫后还是离开了,节目配音字幕对此过程进行了说明,“似乎路人意识到了什么,但没有停留”。节目这样的处理手法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从某种程度上讲,节目是在用模范的标准要求普通人。在困难面前施以援手是美德,没有出手相助不代表他不道德。

四、改进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建议

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是首次进入他们的视线。由于选题的社会关注度高,而且节目充满悬念和冲突感,因此社会反响强烈、收视率暂时呈现强势。而基于上述节目已经暴露出来的几方面问题,选题相似重叠极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表现夸张、表演过度容易引起观众反感,侵犯隐私、保护不力会导致节目失去良性的社会效果走向管理桎梏,消费善心、绑架道德会引发更深层次的道德失范进而违背节目初衷,此类节目要突破发展瓶颈,笔者给出以下几点改进的建议:

(一)恪守道德底线,谨慎触碰公序良俗的敏感神经

社会责任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坚守道德底线更是重中之重。无论哪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都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以道德行为作为关注焦点,更应该把恪守道德底线作为第一准则。

多数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为了提升收视率,会选择吸睛率高的边缘题材,比如家庭暴力、强奸等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的行为,自杀他杀等恶性袭击事件,同性恋人群、艾滋病人群等社会边缘群体,未婚先孕、婚前性行为、试婚、婚外情等男女情感行为等,这些选题的确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但是如果选择这些题材进行情景模拟去测试社会公众的道德表现,未免有用力过猛、消费善心的嫌疑。无论是节目中毫不知情的路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被欺骗感高于成就感,从而对此类节目反感。比如,《噗通噗通的良心》选择“孕妇街头临产”作为测验主题,节目中善良的人们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护送过程,并在产房外听到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声,喜极而泣,真情流露,感人至深。可当他们发现“待产孕妇”只是一个演员,一番紧张焦虑的施救瞬间变成一场闹剧时,尴尬和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有个民间故事《狼来了》,常常被用来教育小朋友,不能欺骗他人的感情,久而久之会失信于人。恪守道德底线,既要在节目中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更对于题材的选取要有所把握。一滴水可以照见大海,一片叶子可以看见春天,对于道德美好的歌颂和建树,应从生活小事着手,用充满爱意的细节来提高社会的温度,见微知著,微言大义,这才是节目发展的方向。

(二)把握定位,冷静平视而非恣意俯视和盲目仰视

某些媒体凌驾于公众之上。在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中,媒体人预设了一个考题,参加考试的人是随机出现的路人,他们在忙碌地生活着,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处众目睽睽的考场,并且即将面临道德的审判。这种做法已经让公众感觉很不公平。而节目中对没有帮忙的路人进行无马赛克特写展示,还偶尔配上奚落嘲讽的点评;对及时帮忙的路人,有时也会进行夸张的赞扬和吹捧。这种扭曲的状态,体现出的是不够健全的价值观,其根源就在于节目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中,节目和观众都是观察者,任何一方都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俯视别人。任何社会行为的产生都有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不能用片面的标准去随意评判他人的行为。节目应理性看待自己的角色和作用,不可以变成一个聒噪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小市民,应做一个有大智慧、有涵养的旁观者,审慎地对待公共道德事件中的各个主体,既不恣意批评,也不盲目崇拜。看到人性道德闪光点,要真诚歌颂;看到不当无礼的行为,也应适当宽容,给他们改正错误留有余地。节目中对于没有帮助他人的路人,应当进行隐私保护,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欠缺,不应该让个别人来埋单。

(三)注意表达方式,用温暖的方式传递温暖,用道德的手法弘扬道德

社会行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公共社会道德的一个个小实验,来发掘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进而弘扬真善美,帮助公众建立对社会和他人的信心。从目前这三档节目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不难看出,很多不足都存在于表达方式上。真人秀节目不等于“秀真人”,它毕竟不是纪录片,素材取舍和价值导向都是节目制作方可以控制的。表现夸张、表演过度、侵犯隐私、保护不力等问题,都可以在节目的前期策划和后期编辑中加以避免和弥补。

笔者建议,这类节目应不忘初衷,选择用温暖的方式传递温暖,用道德的手法弘扬道德。不应一味地依靠劲爆话题和激烈冲突去博眼球,应把传播真善美作为唯一追求的价值导向,才能赢得更好的口碑,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不应忽略当事人的权益,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维护他们的尊严不受影响,观众自会报以更热烈持久的掌声。

注释:

[1][2]毛予倩.道德节目触底线?回应:真实改编 签同意书.腾讯网,[2015-3-21].http://ent.qq.com/ a/20150311/078637.htm.

[3]杜研,赵彤.谈北京电视台奥运文明礼仪宣传节目.电视研究,2005(9).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二〇三台)

猜你喜欢

真人秀选题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