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稻田蜘蛛和寄生蜂种类分布及田间蜘蛛消长动态
2016-09-09叶建人陈海波郑许松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温岭3750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00
叶建人,陈海波,郑许松(.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温岭 3750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 300)
■ 植保技术
温岭市稻田蜘蛛和寄生蜂种类分布及田间蜘蛛消长动态
叶建人1,陈海波1,郑许松2
(1.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温岭 3175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在温岭市泽国镇打角村、东片农场和城南镇田塘村分别设置观测圃,调查早稻、单季稻和连作晚稻上蜘蛛和寄生蜂的种类分布,以及田间蜘蛛和稻飞虱的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共在田间调查到蜘蛛8科40种、寄生蜂9科17种。对比早稻、单季稻、连作晚稻上蜘蛛和稻飞虱的消长动态,单季稻和连作稻上的蜘蛛、稻飞虱发生量整体高于早稻。从种群来看,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 Bösenberg et Strand)、食虫瘤胸蛛(Ummeliata insecticeps Bösenberg et Strand)和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Bösenberg et Strand)3个种群在单季稻和连作稻上优势较明显。
蜘蛛;稻飞虱;种群动态
文献著录格式:叶建人,陈海波,郑许松.温岭市稻田蜘蛛和寄生蜂种类分布及田间蜘蛛消长动态[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7):981-984,986.
稻田蜘蛛和寄生蜂是水稻二化螟、大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主要天敌。合理运用稻田蜘蛛和寄生蜂等自然天敌来控制稻飞虱为害,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减少农药使用,提高粮食作物的安全性。为了明确温岭市稻田蜘蛛和寄生蜂的种类和分布,特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研究地点设在温岭市(121°09'50″—121°44'0″E,28°12'45″—28°32'02″N)辖区内。在该市农作物病虫观测场(横峰街道后洋郑村)水稻病虫观测圃(不施药区)内,每隔5 d目测法调查1次田间稻飞虱和蜘蛛发生情况;同时,选择该市的泽国镇打角村、东片农场和城南镇田塘村分别代表常年防治水平较高(比常规防治多1次以上)的平原、防治水平中等(按常规防治)的沿海和防治水平较低(比常规防治少1次以上)的山区,在上述每点内设立3块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稻田,分别在水稻的分蘖期、齐穗期和乳熟期调查蜘蛛和寄生蜂。蜘蛛每次调查时,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查10丛。先目测稻株上部蜘蛛的种类和数量,再用盆拍法(30 cm×40 cm白磁盘)调查稻株中基部蜘蛛种类和数量;寄生蜂每次调查使用捕虫网,每块田随机5点扫网,每点在水稻尖叶处连续扫3次,捕捉全部种类,鉴定和统计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种类分布
2.1.1蜘蛛
如表1所示,在泽国镇打角村、东片农场和城南镇田塘村3个调查取样点连作稻和单季稻上共调查到蜘蛛7科23种。从各地调查到的蜘蛛种类来看,田塘村>东片农场>打角村。从调查到的蜘蛛数量来看,在连作稻上整体为0.89只·丛-1,在单季稻上为0.86只·丛-1。分区域来看,在打角村共调查到5科9种蜘蛛,其中,连作稻上5科6种,平均数量为1.53只·丛-1(分蘖期4科5种,1.75只·丛-1;齐穗期4科4种,1.25只·丛-1);单季稻上3科6种,平均数量为0.91只·丛-1(分蘖期2科4种,1.05只·丛-1;齐穗期2科3种,0.38只·丛-1)。东片农场共调查到蜘蛛5科14种,其中,连作稻上4科12种,平均数量为0.66只·丛-1(分蘖期4科8种,0.94只·丛-1;齐穗期4科6种,0.29只·丛-1);单季稻上4科7种,平均数量为0.56只·丛-1(分蘖期3科5种,0.65只·丛-1;齐穗期3科4种,0.44只·丛-1)。田塘村共调查到蜘蛛6科17种,其中,连作稻上4科6种,平均数量为0.49只·丛-1(分蘖期3科5种,0.43只·丛-1;齐穗期4科5种,0.52只·丛-1);单季稻上6科14种,平均数量为1.11只·丛-1(分蘖期6科8种,0.28只·丛-1;齐穗期3科8种,1.94只·丛-1)。
表1 各地连作稻和单季稻的蜘蛛种类及每丛稻的只数分布情况
3个调查取样点的连作稻和单季稻上,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 Bösenberg et Strand)和食虫瘤胸蛛(Ummeliata insecticeps Bösenberg et Strand)均出现10次,频率为83.3%,平均数量分别为1.46和0.49只·丛-1;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BÖsenberg et Strand)出现8次,频率66.7%,平均数量为1.23只·丛-1;草间小黑蛛出现6次,频率50.0%,平均数量为0.23只·丛-1。其他种类出现次数较少,频率在30%以下,说明蜘蛛发生种类和田间密度与常年防治水平关系不大,且以八斑球腹蛛、食虫瘤胸蛛、拟水狼蛛和草间小黑蛛为优势种。
2.1.2寄生蜂
如表2所示,在泽国镇打角村、东片农场和城南镇田塘村3个调查取样点共调查到寄生蜂7科13种。除了稻苞虫黑卵蜂在3个取样点均调查到外,在田塘村共调查发现寄生蜂6科11种,在打角村发现寄生蜂2科3种,在东片农场发现寄生蜂2科2种,表明常年防治水平低的田块寄生蜂种类较多。
表2 早稻分蘖期寄生蜂每丛稻的只数分布情况
2.2种类变化
2.2.1蜘蛛
本次调查共发现蜘蛛8科40种,20世纪70年代的调查中共发现15科41种,二者种类之间差别很大。其中,卵腹肖蛸、八斑球腹蛛、克氏水狼蛛、类水狼蛛、三突花蛛等5种是20世纪70年代就有记录的种类,皿蛛科中的隆背微蛛、草间小黑蛛、齿螯额角蛛、驼背额角蛛、食虫瘤胸蛛和龙瘤胸蛛在20世纪70年代没有记录,而盗蛛科、猫蛛科、巨蚧蛛科、拟扁蛛科、微蛛科、漏斗蛛科、缕网蛛科和舞蛛科中的种类,本次调查均未发现(表3)。
表3 本次调查记录的蜘蛛种类与20世纪70年代调查结果的比较
2.2.2寄生蜂
本次调查共发现寄生蜂9科17种,20世纪70年代的调查中共记录寄生蜂7科27种,种类明显减少(表4)。
表4 本调查记录的寄生蜂种类与20世纪70年代调查结果对比
2.3田间消长动态
以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作为本研究中稻飞虱的调查对象,早稻、单季稻、连作稻病虫观测圃(不施药区)中蜘蛛和稻飞虱的田间消长动态如图1—3所示。可以看出,早稻稻飞虱和蜘蛛发生量较少,蜘蛛除了在6月下旬数量减少外整体呈上升趋势,最高蛛量为0.8只·丛-1,稻飞虱高峰时段在6月中下旬,最高虫量为2.77只·丛-1,蛛虱比最高为1∶6.9。蜘蛛和稻飞虱在单季稻和连作稻上的消长动态较为相似:蜘蛛高峰时段分别出现在8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10月上旬,最高蛛量分别达到730和810只·百丛-1;稻飞虱单季稻高峰时段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初,连作稻出现在10月上旬,最高虫量分别为1 342和376只·丛-1。单季稻蛛虱比明显低于连作稻,最高蛛量时单季稻蛛虱比为1∶105.9,连作稻为1∶7.9。
图1 早稻蜘蛛和稻飞虱消长动态
八斑球腹蛛、食虫瘤胸蛛和拟水狼蛛3个优势种群在田间蜘蛛中的发生情况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早稻、单季稻和连作稻不同生育期上八斑球腹蛛等3个种群所处的地位不同,从所占比例来看,连作稻(71.29%)>单季稻(58.66%)>早稻(27.74%),早稻成熟期时3个优势种群所占比例高于其他生育期,而单季稻和连作稻则以抽穗期时占比最高。分类群来看,八斑球腹蛛占田间蜘蛛总量的比例表现为连作稻(41.63%)>单季稻(17.75%)>早稻(17.07%),食虫瘤胸蛛也同样表现为连作稻(18.18%)>单季稻(12.34%)>早稻(6.40%),拟水狼蛛则表现为单季稻(28.57%)>连作稻(11.48%)>早稻(4.27%)。
图2 单季稻蜘蛛和稻飞虱消长动态
图3 连作稻蜘蛛和稻飞虱消长动态
表5 稻田主要蜘蛛发生情况
总体来看,单季稻和连作稻上的蜘蛛、稻飞虱发生量整体高于早稻,稻飞虱的增长率和发生量远远大于蜘蛛的增长率和发生量;八斑球腹蛛、食虫瘤胸蛛和拟水狼蛛3个种群在单季稻和连作稻上优势较明显。
3 讨论
稻田蜘蛛和寄生蜂地域间、稻作间种群和数量差异较大,主要受农药和稻田周边的环境影响。农药不仅直接杀伤稻田蜘蛛和寄生蜂,减弱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而且会引发稻田蜘蛛和寄生蜂的种群变化,导致稻田中种群趋向单一化。因此,在害虫的防治技术选择上,当遇到稻田蜘蛛和寄生蜂发生期滞后或发生量不足以控制害虫的情况时,应选用对蜘蛛和寄生蜂杀伤力较小的药剂,并避开其敏感期喷施。与此同时,在加强肥水管理、增强稻株的抗病虫能力基础上,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开展生态修复,创造稻田蜘蛛和寄生蜂适宜的栖息场所,充分保护利用稻田蜘蛛、寄生蜂等天敌,达到有效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1] 钟凌生.稻田蜘蛛及其有关习性简述[J].浙江农业科学,1976(1):28-35.
[2] 钟凌生.农田蜘蛛的鉴别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80(3):62-76.
[3] 钟凌生.稻田天敌对稻虱、叶蝉的控制效果及其利用[J].环境昆虫学报,1983,5(3):158-165.
[4] 娄永根,程家安,庞保平,等.增强稻田天敌作用的途径探讨[J].浙江农业学报,1999,11(6):333-338.
[5] 陆立萍,李维.稻田稻飞虱天敌种群动态及化学药剂的影响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7):169.
[6] 付志飞,付耀祖.施用化肥农药对稻田飞虱和天敌种群的影响[J].农业灾害研究,2015,5(1):7-8.
(责任编辑:高 峻)
S435.112
A
0528-9017(2016)07-0981-0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701
2016-05-04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农业项目(2008C12072-2);浙江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项目(2006-04);温岭市科技局项目[温科(2006)15号]
叶建人(1960—),男,浙江温岭人,推广研究员,学士,从事植物保护工作,E-mai1:n1jyjr@163.com。
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吕仲贤研究员为本项目提供指导并鉴定蜘蛛和寄生蜂种类,谨致谢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