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帝国与古老的文明
2016-09-08江滢河
江滢河
中国如何融入世界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钟叔河先生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旨在展示近代中国人在最初迈出国门后,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丛书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的极大反响,反映出当中国再度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时,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强烈渴望。
不过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走向中国,钱钟书先生曾非常形象地说:“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作为19世纪崛起的大国,美国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认知同样如此。早在北美独立之前,作为英国属地的北美殖民地就已经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大量消费来自中国的产品,其中茶叶和瓷器为大宗,茶叶甚至还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美国独立后,为了摆脱建国初期的经济困境,积极以商业为先导开展中美关系,第一艘来华贸易的美国商船是1784年从纽约启程的商船“中国皇后号”,目的地广州。此后,来自美国的各色人物,包括传教士、商人、冒险家、殖民者和外交官等,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他们携带了大量种类繁多的中国商品回到美国,同时也把对中国的各种认知带到了美国。
从马可波罗时代到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从神秘而富庶的东方大国,成为早期耶稣会传教士眼中政治开明、教化理性的正面形象,却又在19世纪迅速朝反面转化,变成顽固僵化腐朽没落的代名词。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既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是西方人自身建构的过程,成为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哈利斯堡分校的约翰·海达德(JohnHaddad)教授2002年出版著作《中国传奇:美国人眼里的中国》(犜犺犲犚狅犿犪狀犮犲狅犳犆犺犻狀犪:犈狓犮狌狉狊犻狅狀狊狋狅犆犺犻狀犪犻狀犝犛犆狌犾狋狌狉犲,1776—1876),就是通过研究1776—1876年一百年间美国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探讨美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既是美国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也是早期中美关系史和西方社会中国形象变迁史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视野独到、材料新颖,2015年7月,深圳大学何道宽教授将此书翻译成中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非常值得向国内学术界推介。
《中国传奇》主要论述从美国1776年建国到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整整一百年间中美交往的传奇故事。在这一百年间,中美双方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国从“康乾盛世”沦落至鸦片战争之后的满目疮痍,美国却逐步摆脱建国初期的经济窘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也就在这一百年间,中美双方由彼此初识,到互相衍生出各种纷繁复杂的意象。在海达德教授看来,在这一百年间曾经来过中国的美国人,都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承载者。这些人士回国后,大多通过展览、表演、出版著作以及其他类型的文化形式,与其他普通美国人分享有关中国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复杂多样的中国文化亲历在美国社会赢得了一定程度的尊敬和羡慕。于是,海达德教授就以这些人物及其中国意象为对象,对其间所反映的独特美国社会文化内容进行了别出心裁的研究。
《中国传奇》全文包括绪论、正文九章以及结束语,每一章考察一种美国社会中国形象的建构,呈现了19世纪美国社会中出现的中国文化,也反映出百年间美国社会各种人物的中国视野,向读者展现了丰富多样的研究视角。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交待研究缘起和方法;第一章“仙那度:使节来朝”,论述了曾任荷兰赴华使臣的范罢览,退休后移民美国并向美国公众展示其所收集的中国物品;第二章“传奇的家庭生活”,讲述普通美国人的中国幻想、中国青花瓷和茶叶产生的“中国效应”;第三章“追求中国效应”,论述茶叶销售商的广告噱头和促销噱头。第四章“迷你中国”,讲述了美国费城商人邓恩从中国带回大量物品,在费城设立中国博物馆举办展览,引起轰动的传奇;第五章“浮动的民族志”,论述著名的“耆英号”船主欺骗40名中国水手,利用他们和中国商品到美国和英国展出赚钱的故事;第六章“上帝未遗忘的中国”,论述著名新教传教士和“中国通”卫三畏在中国传教和撰写《中国总论》,以期改变美国社会对中国的看法的故事;第七章“顾盛外交的文化成果”,论述中美第一次条约《望厦条约》签署过程中伴随的文化内容;第八章“中国的丑陋面”,通过分析贝亚德·泰勒的《亚洲游记》,论述19世纪末美国社会对中国观感的变化;第九章“传统中国与美国佬式的中国”,通过论述在费城举办的“美国建国百年博览会”中国馆以及相关情况,讨论美国人对中国社会的期望与展望。
《中国传奇》以中国因素作为美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切入点,在材料选择、方法论和研究视野上,都值得推崇。
首先,众所周知,中美关系史的开端以商业为先导,商人在早期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美国东部沿海诸如波士顿、纽约、塞勒姆等地的档案馆和历史学会里,保存了大量早期美国对华贸易商行的商业档案和家族文书,这些材料通常是早期中美关系史和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首选。《中国传奇》独辟蹊径,开拓性地在商业档案和家族文书之外使用了其他的多类型史料,对传教士文献、使团成员记录进行探讨,更值得推崇的是,对美国社会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中国外销瓷和外销画等图像史料,以及广告等材料也有专门研究,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与近年中美贸易史和文化交流史的新动向相契合。
其次,对于建国之初的美国来说,来自中国的物品和新奇信息,自然具有神奇的魅力,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够引起美国社会和人民的关注,并不在于其本身价值有多么高贵,而是在于它们对当时美国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想象力和社会期望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与中国相关的事物,不管是小说、著作还是器具和绘画形象,都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物品可能会消失,但在美国社会文化中造成的影响,却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长久地留存下来,影响到美国当时及后世对华政策的形成,更加塑造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最终成为美国本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美国研究学者,海达德相信“了解过去的价值、信念、梦想和惧怕的最佳途径是研究文化产品:小说、电影、布道词、戏剧、博物馆藏品和绘画”。正是由于作者有这样高的立意,因此本书的研究意义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文献考据的著作。《中国传奇》深刻展现了理论研究与对历史事实的考辨结合紧密,尽管书中没有玄虚的理论探讨,也没有局限于纯粹对史料的辨析和考释,但作者游刃有余地处理多类型的史料,充分显示出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学识。
《中国传奇》注重通过对文化著作和成就的研究来探索历史,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历史研究路径。因此书中没有在诸如“中国皇后号”“鸦片战争”“顾盛”等大事件和大人物身上着墨,而是通过利用包括博物馆藏品、传教士著作、瓷器图案、茶叶广告、游记等在内的多类型史料,做到“见人见物”,通过鲜活的历史人物的有趣故事,让读者从社会生活和日常点滴的历史中,读懂中国文化在美国历史上曾扮演过微妙但重要的角色,并不全是消极负面的形象,认识到中国文化因素丰富和充实了美国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同时中国文化形象还成为美国人走向世界的工具,成为体现美国建国一百年巨大成就的重要表现。通过对于美国社会出现的中国物品和信息的讨论,深刻全面地探究美国社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作者的研究目的显然已经达到。
《中国传奇》还向读者展现了帝国主义统治和种族偏见曾使亚洲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黯然失色。今天的读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正确客观地对待这些历史内容。
《中国传奇》展示了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帝国,初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国家的过程。在中国全球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增加的当今时代,这本著作为两国如何在新世纪中重新认识对方,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洞察。探讨这一百年间美国社会文化中的中国因素,不仅希望读者了解到美国人对中国的感觉,而且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了解到美国的多元文化。可以说,此书在传统中美文化交流史研究之外,开辟了解中美交往的另一面窗口,让读者观察到美国社会如何认识和建构中国文化,如何在自身社会的需求方面改造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