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神道教对道教的借鉴与吸收
——以吉田神道为例
2016-09-08孙亦平
孙亦平
(南京大学 哲学系、宗教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23)
论日本神道教对道教的借鉴与吸收
——以吉田神道为例
孙亦平
(南京大学 哲学系、宗教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23)
日本“中世神道的集大成者”吉田神道通过吸收老子有关“道”为宇宙天地之大元思想,从本体论角度来构建神道宇宙观,在将国常立尊奉为宇宙的唯一宗源神的同时,更强调了天照大神的至上性。吉田神道借鉴道教的生命观,倡导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身心兼修。吉田神道吸收道教的“天地人三元”思想而形成“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思维方式。吉田神道运用道教的斋醮与符咒,展现了神宫神社和神道祭祀的权威,促使神道教摆脱“神佛习合”的传统,成为国家神道的思想渊源之一。吉田神道在室町时代盛极一时,到江户时代依然有很大影响,与其以神道为本,通过借鉴与吸收道教因素而进行理论建构有一定的联系。
日本; 神道教; 吉田神道; 道教; 老子
从保留到今天的零星史料和考古发现中可见,在日本奈良朝到平安朝时期,来自中国与朝鲜的信道者,以及随遣唐使团去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在学习汉字和接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道家与道教。道教神灵、道书、道术、道观和道教仪式等都曾传入日本,或通过与日本神道教相融合,或变成佛教的形式而得以流传。编于9世纪末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①中记载的道书就多达80多种②,其中既有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类著作,也有一些道教经书,虽然日本科举制一向重视学习儒家经典而不将道家著作列入参考书,但道家道教在平安朝至江户朝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却越来越大。本文以室町时代兴起的吉田神道为例,来探讨道教因素对日本神道教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一
镰仓时代,日本神道教通过与中国的儒佛道及阴阳五行思想的会通与综合,促进了神道教义的更新与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以理论探讨为特色的神道学派:如与佛教相结合出现了天台神道、真言神道与法华神道;以神社为中心出现了伊势神道、吉田神道、修验神道;与儒家朱子学相结合,出现了理学神道、垂加神道、吉川神道、度会神道;还有反对将神道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出现了复古神道等。神道学派以“习合”为特点,在吸收融合儒佛道三教的基础上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神道教义理论,故又称教义神道或神道教义。神道学派中的各流派或多或少地吸收了一些道家道教因素,例如此时流行的伊势神道经典《神道五部书》和吉田神道著作《神道大意》、《神道由来记》、《唯一神道名法要集》,其中对吸收与融会以老子思想为教义中心的道教尤为用力。
伊势神道所在地伊势神宫是供奉天皇祖先天照大神的神社,历代天皇在即位时都必须前去参拜,因此与天皇的关系十分密切。伊势神道反对“本地垂迹说”,提倡以神道为主体,以儒佛道教为辅的“神主佛从”说,最早建立起独立的神道理论,促进了神道思想的发展。伊势神宫本有内宫与外宫,它们在原则上是同格而平等的,但从历史上看,两宫为了争夺领导权,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日本的南北朝时期,随着古代伊势神宫的经济基础——神户制的衰落,神道教的主要信仰者已由皇族转移到武士和农民。此时,内宫与外宫为吸引信众,分别扩展自己的势力,互相之间的对抗越加激烈。伊势神道的集大成者度会行忠(1236~1305)曾著《伊势二所太神宫神名秘书》献给龟山天皇(1249~1305),提出“神皇一体”的思想,力图依靠皇族的支持来复兴伊势神宫在神道教中的至高地位。
度会行忠以老子之“道”来论证神道之“神”:“盖闻天地未剖,阴阳不分以前,是名混沌。万物灵,是封名虚空神,亦曰大元神,亦名国常立神,亦名俱生神。希夷视听之外,氤氲气象之中,虚而有灵,一而无体。故发广大慈悲,于自在神力,现种种形,随种种心行,为方便利益。所表名曰大日灵贵,亦曰天照大神。为万物本体,度万品。”③由此为天皇制及神国思想提供了理论论证:“夫日本者神胤也,日神增光于亿亿之季叶。天下者皇运也,天皇还德于万万之淳朴。君被崇神之故,通三之位无穷。神令护君之际,明一之化乃稳。神者君之内证,垂慈悲而同尘;君者神之外用,昭俭约而治国。神威莫不从助,君德莫不砥属。”④他以“神皇一体”来说明神道与天皇之间的神圣关系:日本国,神国也;天孙者,国主也。这种“神国”思想成为当时神道教的主流,对后来的日本史观及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都给予了很大的影响。伊势神道在政治上支持为天皇复权而斗争的南朝派,因此在南朝灭亡后,伊势神道在上层社会的势力也随之而衰退,吉田神道乘机发展起来。
吉田神道是室町时期文明年间(1469~1487)由京都吉田神社的祀官吉田兼俱(1435~1511)创立的,是与道教有着比较密切关系的神道教派。吉田兼俱出身掌管龟卜部氏族,又名卜部兼俱,故该道派也称“卜部神道”。平安中期,吉田的本家掌握吉田神社,分支掌握平野神社。吉田神社又是供奉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藤原氏北家氏神的春日神社的支社,因此,卜部氏族就借助于藤原氏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到镰仓时代,卜部氏依据吉田神社,研究神道教的教义学说,为争夺对神道教的领导权进行理论论证。到室町时代中期,以京都为中心,发生了大规模的幕府内部之争,导致了长达十一年的应仁、文明之乱。在战乱中,全国的神社都受到了影响,吉田神社也毁于战火之中。
战后,日本朝野出现了复兴神事、统一神祇的愿望和要求。但伊势神道因从前支持过“南朝”打击武家幕府政权,故失去了室町幕府的认同。吉田兼俱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得到了室町幕府重要人物日野富子(1440~1496)的支持,在继承伊势神道反本地垂迹说和神国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又借鉴与吸收中国传统思想来创立吉田神道的。
二
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1873~1961)在《日本的神道》开篇就指出:“毋庸置疑,中国思想混入了从前的日本思想的所有方面,然而,仅以此便判定日本思想和中国思想是同一东西而加以混淆,也会犯不承认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有独自性的错误。于是就必须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考察中国思想中的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为日本人所吸取,又在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⑤津田左右吉生活在20世纪二战前后的日本社会中,虽然已敏锐地看到包括道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神道教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因时代局限,还无法从思想上及文献上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涉及道教与神道教的异同比较等问题,更涉及在日本中世纪之后,中国道教如何在神道教中发挥作用的问题。
吉田文库至今仍收藏着《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太上老君常清静经》、《陈先生内丹诀》、《修真九转丹道图》等道书⑥。菅原信海在《吉田兼俱与〈北斗元灵经〉》一文中就指出,吉田兼俱在《唯一神道名法要集》中引用道教《北斗元灵经》的三清天来比拟日本“记纪神话”的高天原:“《北斗元灵经》云:无色界之其上有三清天。故颂曰:太极玉清,上清太清,无上极天,是高天原。”并借用《北斗元灵经》来形容吉田神道所崇拜之“神”所具有的属性:“真者,神也,正也,直也,化也,圣也。灵通而妙明,谓之真者也。天无真,万物不春;地无真,草木不根;人无真,不能御神。”⑦后来,坂出祥伸、增尾伸一郎所著《中世日本の神道と道教—吉田神道における〈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の受容—》则认为是吉田兼俱借鉴道书创作了《北斗元灵经》来表达吉田神道的教义思想⑧。若翻阅一下吉田神道的著作,就可见其中所内含的中国传统思想。
《唯一神道名法要集》中借鉴老子有关“道”为宇宙天地之大元思想,将国常立尊奉为宇宙的唯一宗源神的同时,也强调了天照大神的至上性。“吾神道者,一阴一阳不测之元,国常立尊以降,至天照大神,玄玄妙妙之相承也。天照大神授赐天儿屋命。自尔以来,至浊世末代之今日,汲一气之元水,遂不尝三教之一滴,故云唯有一法者乎。”⑨在“纪记神话”中,天照大神派天孙琼琼杵尊从天上降临苇原中国时,也授赐负责祭祀的天儿屋命随同而行。天儿屋命后被藤原氏、中臣氏、大岛氏奉为始祖,成为春日神社、吉田神社供奉的主要神明。吉田兼俱由“天照大神授赐天儿屋命”强调了吉田神道的神圣之源。当时恰好伊势神宫内外宫相继遭遇火灾,吉田兼俱就自称为神祇的首领,利用当地民间流行的“飞来神明”信仰,宣称天照大神已经飞到自己的斋场,这使得吉田神社声望大振。吉田兼俱在吉田神社内建造了祭祀神道教最高神祇的斋场,中央神殿为大元宫,祭祀天照大神、丰受大臣、大元尊神(即国常立尊)等重要神祇。大元宫后面又建立了八神殿,供奉着伊势神宫以下全国3000多座神祇,以示天照大神以下的八百万神都皈依大元尊神的教理。值得注意的是,《唯一神道名法要集》上有“万寿元年(1024)七月七日唯一长卜部兼延”的题字,但学界一般认为,这是吉田兼俱托平安时代神祇伯卜部兼延之名而作⑩,此书完成于文明十六年(1484)十一月,正是吉田神社大元宫创建时期。吉田兼俱在此为幕府和朝廷进行祈祷的斋会,祈求天下和平,从而大大提高了吉田神社在日本社会中的影响。在幕府的支持下,全国的神社都得根据吉田家所发放的“执照”来任命神职人员,由此,吉田神社几乎控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神社,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末期。
三
四
注释
①黎庶昌:《古逸丛书》之十九,苏州:苏州书局,1921年重修印本。
②孙亦平:《东亚道教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92-693页。
③《丰受皇太神宫御镇座本纪》,《国史大系》第7卷,东京:经济杂志社,1898年,第460页。
④度会行忠:《伊势二所太神宫神名秘书序》,[日]原田敏明:《神道思想·中世》,东京:神宫皇学馆惟神道场,1940年,第11-12页。
⑤津田左右吉著、邓红译:《日本的神道》,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页。
⑥松下道信:《天理图书馆所藏吉田文库的道教文献简介》,《上海道教》2013年第2期。
⑦《儒·佛·道三教思想论考:牧尾良海博士喜寿纪念》,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91年,第87页。
⑧酒井忠夫编:《日本、中国の宗教文化の研究》,东京:平河出版社,1991年,第64页。
⑩今井淳、小泽富夫编、王新生等译:《日本思想论争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8页。
责任编辑梅莉
On Japanese Shinto’s Reference and Absorption of Taoism——A Case Study of Yoshida Shinto
Sun Yip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Yoshida Shinto, the master of medieval Shinto in Japanese history, absorbed the “Tao” thought by Laozi and ontology theory to construct their own Shinto cosmology. They also enshrined the main enshrined deity as the sole source of God, emphasizing the supremacy of Amaterasu.Yoshida Shinto referred to the Daoism’s thought of “Heaven-Earth-Human Three Parts” and formed their thinking way of “One divides into three and three combines into one”. Yoshida Shinto highlighted Amaterasu as Lord God, showing authority and respect to Jingu Shinto shrine, leading Shinto to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 of “Buddha learning together”, and became one of the thought sources of State Shinto. Yoshida Shinto was very popular in the Muromachi period and still had a great influence in Edo period. There is definite link between their popularity and their idea to preserve Shinto faith, but also to learn and absorb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rom Taoism.
Japan; Shinto; Yoshida Shinto; Daoism; Laozi
2016-02-2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东方道文化的特质与精神”(10JHQ05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道教文化史”(12AZ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