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对象化”与人的本质的实现

2016-09-08左亚文吴朝邦

关键词:对象性存在物对象化

左亚文 吴朝邦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论“对象化”与人的本质的实现

左亚文吴朝邦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对象化”是一个人本学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对象化”的人本属性在于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对象性存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或“类意识”。在这种“类特性”和“类意识”的基础上,人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才显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多维性的本质特点。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对象化就是与对象反向而行的一种异己化、异在化。非对象化是存在于对象化中的,离开对象化就无所谓非对象化。人的本质与对象性活动是统一的,这在逻辑上呈现为一个典型的三段论:人的本质是逻辑的起点,对象性的活动及其产物是中介,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关于对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复到自我的本质。“对象化”的人本价值在于它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人的本质程度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人本根源和根据。

对象化; 非对象化; 人本特征; 人本价值

“对象化”是一个人本学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对于这一点我们过去往往缺乏清醒的认识。在解读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的时候,一般将其看作是一个实践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本学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对这一范畴的片面理解。因此,阐明“对象化”范畴的人本意蕴,揭示其深刻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对于我们认清和把握人的生存本体及其内在矛盾,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象化”的人本属性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不仅从人本学的角度提出了“对象化”范畴,而且对人的“对象化”的本质作了非常深刻和生动的论证。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一切实体都是通过与其对象显现其本质的,或者说,对象就是其作为本质的对象和作为对象的本质,是其内在本质的外在展示和确证。一个没有对象的实体即是无。太阳是所有行星的共同对象。但是,“太阳对于水星、金星、土星、天王星,和它对于地球,并不是同样的。每个行星都各有自己的太阳。照亮着和温暖着天王星的那个太阳,对于地球来说就没有任何物理意义,只具有天文学上的、科学上的意义。……所以,每个行星都在它自己的太阳中映射出它自己的本质。”①试想,如果没有太阳,或者太阳离地球比现在更远或更近,那么,地球的面貌和特性将会彻底改观。可见,地球的本质是通过其对象太阳而“映射”出来的,一切存在物的本质都是通过其对象物而显现出来的。例如,鲜花的美丽显现在人观赏的眼睛里,水果的本质显现在食用的味觉中,太阳通过温暖大地而显现其本质,河流通过滋养万物而显现其特征。同样,一个农民的本质显现在庄稼里,一个工人的本质显现在其产品中,一个作者的本质通过其作品显现出来,一个哲学家的本质通过其思想得到证实。

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作了更为明确的论证。他说:“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存在物[Unwesen]。”②“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唯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是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的。……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③马克思也同样谈到了太阳与植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像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④

无疑,人首先是作为一个对象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因而它与其他对象一样也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假如一个人“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⑤人就存在于对象性的世界之中。“人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你由对象而认识人;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的本质,是他的真正的、客观的‘我’。不仅对于精神上的对象是这样,而且,即使对于感性的对象,情形也是如此。即使是离人最远的对象,只要确是人的对象,就也因此而成了人的本质之显示。月亮、太阳、星星也向人呼喊认识你自己。”⑥

但是,人与自然物不同,它不是一般的对象性存在,而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对象性存在,因而是真正的对象性存在。一般的自然物包括动物,虽然它们也存在于对象性的关系之中,并且也进行活动,例如,海狸筑巢、蜜蜂建房、蜘蛛结网、蚂蚁觅食等,然而,这些活动是在本能的驱动下进行的,在本质上归属于自然界自在变动的性质之类。“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⑦由于动物没有自我,不但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且也不能把自己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所以,它的对象性完全处在自然、自发和自在的状态。在世界中,唯有人是这样一种对象性的存在:它不但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能超出自然之上作为一个独立的和自由自觉的主体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及其他对象相对立,而且能积极地作用于其他对象,改变自然界的面貌并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如果说动物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自然物的变化的话,那么,人的活动则在于通过改变自然物而创造出其所没有的新的存在物。

实际上,自然界本身也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但在其漫长的时间流变中却始终处于主客未分的实体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都沉没在混沌未开的僵死的客体之中,而人的诞生才打破和结束了这种自在的客体原则,使一种全新的主体从这种客体原则中分化出来,从而形成主客对峙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的形成一方面使自然界的对象性从此打上了人的烙印,并通过人使其达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觉醒;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对于自然界原生状态的干预和改造,这种主客对峙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因此,严格地说,“对象化”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人本学的概念,其具有深厚的人本属性和特质。世界若无人,则一切顺乎自然,花开花谢,日出日落,无所谓对象性的存在关系。这个世界是由于有了人这个特殊的主体,才把主体与客体、自我与自然以及不同对象间的关系区别开来,并力求探讨其本质关系,以便更有效地对其进行改造。

“对象化”的这种人本属性集中表现在它以“人性”的眼睛去观照一切,不仅观照人自身的活动,而且观照自然界的其他对象。于是,月亮和星星,在人的眼里面也成了人的本质的映现。尽管我们不能直接去改造诸如月亮和星星这样的遥远的对象,但是,人类却可以用人的眼睛去观察月亮和星星。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对于满天的星斗不禁产生种种联想并引发理论探讨的冲动,这在动物是绝对没有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甚至偷看别人一眼,也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显现。当你走在大街上看了某个陌生人一眼的时候,你的表情和反应实际上通过这一瞥而显露出来了。

二、“对象化”的人本特征

具体地说,“对象化”作为一个人本学的范畴,其人本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人的“类本质”或“类特性”。

“类本质”、“类特性”、“类存在”、“类意识”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他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人有意识,而在于人有“类意识”,因而构成人的“类本质”和“类特性”。他说:“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只是,这里所说的意识是在严格意义上的;因为,如果是就自我感或感性的识别力这意义而言,就根据一定的显著标志而作出的对外界事物知觉甚或判断这意义而言,那么,这样的意识,很难说动物就不具备。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动物固然将个体当作对象,因此它有自我感,但是,它不能将类当作对象。因此它没有那种由知识得名的意识。”⑧可见,只有“类意识”而不是一般的感觉经验才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之所在。根据费尔巴哈的观点,所谓“类意识”,就是最抽象的意识,即通过抽象的思维形式舍弃一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把握其共同的本质属性的意识。例如,关于“人”的意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自我感或对其他个体人的认知上,那么,这种感性经验的意识还不是抽象的“类意识”;只有提升到了对于“人”的一般本质,即过去、现在和未来无限发展着的人的最根本最完满最理想本质的意识,才是真正的“类意识”。对其他诸如狗、马、牛等这些“类”的认识也是如此,因为只有人类才会也才能对这些种类的动物进行抽象的概括并进而提出“类概念”。

因此,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的“类意识”、“类存在”实际上是关于人的无限的绝对的和终极的本质的意识,是关于人类心目中“抽象的人”或“真正的人”的概念。它代表了每个时代的人对自身“应有”本质的一种自我理解,是人将自己作为对象进行反身而思的一种对象化的产物。人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其人本的根本取向不是指向外部,而是趋于自身,对自己进行对象性的反思,并由此表达人对人本质的一种占有的愿望。从人本的维度看,人的一切外在性的活动都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或对象化,离开人的本质就难以理解这种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同样,离开这些外在性的活动也难以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是统一的,无所谓孤零零的纯粹的本质,它总是要通过人的这样或那样的活动显现出来并给予确证。这种显现和确证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回归或回复,这在逻辑上呈现为一个典型的三段论:人的本质是逻辑的起点,对象性的活动及其产物是中介,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关于对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复到自我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展开和进化,就是这种三段式的逻辑格式不断向前推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而推动其进展的原动力就是由人的“类本质”所决定的趋于绝对完满的“类意识”。正因为人具有这种内含无限冲动的“类意识”,才促使人不断超越自己的现有的相对的特殊的片面的本质向应有的绝对的普遍的全面的本质过渡。

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总是处于有所缺如的“虚无”状态。一方面,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本质的实现总是充满着矛盾,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绝对完满的本质。在无限的终极本质面前,人的现实的本质永远都是一个残缺不全的虚无化的存在,不可能达到完满无缺的绝对状态。另一方面,人需要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其维持自己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又不是自然界所固有的,正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所说,人必须将自己的这种“缺如”渗入到自然界之中,通过对其原始材料的改造和加工,使这种“缺如”得到解决。然而,人的本质的这种“缺如”具有无限的性质,当一种“缺如”得到满足之后,新的“缺如”又会从中涌现出来,于是,人的本质又陷入新的“虚无”而不能自足。人的趋于至极的“类本质”就是派生这些永无穷竭的使人为之追寻的满足阶段性“缺如”目标的终极源泉。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人的“类本质”和“类意识”表现在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尤其表现在其创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具体而言,人的这种对象性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其一是全面性。人的对象性生产活动的首要特征是其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人不仅生产维持其生命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也生产超出这种生存范围的更加高级的精神文化产品。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和丰富多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维持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从事其他有利于发挥其生命本质属性的社会活动将越来越多,从而使人的本质获得越来越全面的发展。而“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因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⑨。

其二是超越性。人的对象性生产活动的全面性决定了其同时具有超越性的特征。所谓超越性,是指超出自己的肉体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在肉体的需求方面,人与动物并无区别。“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它永远不可能越出这个范围。但是,人则不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⑩即是说,人超越动物而不受肉体需要影响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而且离人的直接肉体需求愈远,则愈能成为人。

概言之,上述五个关于对象性活动的人本特征都是建基于人的“类意识”之上的。由于“类意识”远高于动物式的自我感知能力,所以,它就能够运用高度抽象的方法去认识和反思外在的世界和自我的本质,并在自己的一切活动中自由地有意识地打上自己的人本烙印,以确证自己的人本存在。人与物不同,它的所有生命活动都具有“类本质”的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特征。正是在这种“类意识”和“类特性”的支配下,人的生命的对象性活动才显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多维性的人本特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实质,后者不过是前者的派生和展开而已。这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所呈现的人本特征的本体根源和精神实质。

三、“对象化”的二重矛盾

当我们探讨人的“对象化”的本质特性时,不能不同时提出“非对象化”的问题。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无对象化的非对象化,也没有无非对象化的对象化,脱离非对象化的对象化是不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同时也是非对象化呢?因为当人将其内在本质对象化在一个外物之中的时候,其本质立刻也就被这个外物所遮蔽、所隐匿了,这种现象就称之为非对象化。当人面对这种与自身本质有异的非对象化产物时,只有通过“去蔽”和“疏明”的功夫,才能使其本质从一个“异在”的对象物中脱颖而出,从而复归于自身。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其关于自我意识的外化和外化扬弃的思辨,是观念的自我运动,脱离了历史实践这个基础;二是认为其对异化的扬弃具有保守的性质,并未触动现实的一根毫毛。

然而,在理论上,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把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关系问题从通常的异化理论中抽取出来,作专门的更加具体和中性的探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充满矛盾和悖反,必须深入研究,才能揭开其内在的本质意蕴。例如,当你发表了一篇文章或作了一个演讲之后,这篇文章和演讲就成为你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展示和确证。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这篇文章和演讲并不直接就是你的本质,而是你的本质的一个外在化(或异在化)的存在形式。这种外在性或异己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内在本质不同,还在于它只是人的本质的片面的、局部的甚至是歪曲的、虚幻的表现。同时,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对象化都不可能毫无遗漏地表征人的本质。当你在这篇文章或演讲中实现了你的本质的时候,同时也就离你的本质愈来愈远了,因为这篇文章和演讲只是部分地实现了你的本质,而你完整的本质就不见了。在认识上,人对自己本质的认知是一个“永恒之谜”,随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对自己本质认识的中介日益增多,因而变得更加困难。对此,庄子在谈到语言的功能时,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非对象化的现象。在《齐物论》中,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这就是说,天地与我同生,而万物与我合一。既然我与万物合而为一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既然说出合而为一的话了,不是已经说了吗?一加上我所说的话就是二,二再加上一就是三(三再加上一就是四,四再加一就是五……)。如此推演下去,就是最巧妙的历算家也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何况平凡之辈呢?在这里,庄子实际上从语言的角度提出了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关系问题。对于浑然一体的道的认识,必然要诉诸语言。当你开口言道时,就产生了作为主体的“言说”与客体之“道”二者之间的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会进一步影响你对客观之“道”的认识的,这就形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三者之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影响你对客观之“道”的认识的,这就形成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如此可以无限推理下去,从而引起无穷的连锁矛盾反应。如此看来,人不能开口,一开口就引发矛盾而且是无穷的矛盾。可见,认识的主客体矛盾中间还横亘着一个巨大的语言中介。在认识中,主体和客体要发生关系,必须通过语言这个中间环节,否则,不仅无法进行认识,即使发生认识了,也无法把认识的成果表现出来。但一当插入语言这个中介的时候,就会加入新的矛盾。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尚且如此,那更不用说一篇文章和演讲对于人的认识的影响了。

在实践上,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只能是一种片面的零星的实现,因而这种残缺不全的实现同时就是人的全面本质的丧失,即非对象化。实现就丧失,对象化就是非对象化,就源于这种处处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逃避的历史辩证法。

四、“对象化”的人本价值

“对象化”作为一个人本学范畴,无疑具有十分抽象的性质,然而,越是抽象的就越是现实的。在当今时代,探讨“对象化”问题,无论对于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显得十分必要。

注释

①⑤⑥⑧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9-30页,第29页,第30页,第26页。

责任编辑邓宏炎

On the Humanistic Implication of Objectification

Zuo YawenWu Chaobang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Objectification is one category of the Humanism rather than a concept of epistemology. The humanistic attribute of objectification lies in that human is an object existence with self consciousness and dynamic effect and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 is the class characteristic or class consciousness of free consciousness. Only based on this, can human life activities show som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transcendence, creativity, freedom and multi dimension. Objectification and non-objectification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Non-objectification is the dissident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which goes in a reverse direction with the object. It exists in the objectification, and it will lose its sense without the objectification. The human value of objectification is that i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is the strength and the source of enhancing the degree of human nature, and is the root cause and basis of achieving the human liberation.

objectification; non-Objectification; human characteristics; human value

2016-04-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研究”(12AKS002)

猜你喜欢

对象性存在物对象化
最有思想的句子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开端与基石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
探析餐饮业服务人员素质框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