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三题

2016-09-07杨彬彬马玉婕杜保友

理论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认同意识形态

杨彬彬+马玉婕+杜保友

摘要: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是理论的内在演进和现实的外部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治国理政的发展实践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的结果。意识形态不能囿于历史的框架,而要在关照现实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这不仅是认知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理论实现的需要。新时期要深刻把握思维方式、民意诉求、国际局势的现状与趋势,从人民性、目标性和开放性等层面秉持和推进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性转换,增强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整合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认同;话语转换;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8-0048-03

话语转换是意识形态演进的突出标志,意识形态以话语转换作为自身革新的外在形式,无论基于历史的角度还是基于对比的角度,话语转换都深刻反映了意识形态在历史和现实层面的演进逻辑。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实现,一方面是理论与时俱进的外在体现,是理论实现诉求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对现实实践需要的积极回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调适性。基于理论自觉助推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新时期加快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性、科学性、主动性转换,加快意识形态话语转型并构建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将有助于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共识,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进程,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理想引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

一、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驱动力

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一方面深刻反映了意识形态自身的演进,另一方面则是增进意识形态认同而进行的主动调适。实现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驱动力来源于两个层面,其一是实践及发展趋势对意识形态话语适应性的挑战,其二是从理论实现角度进行的主动调适,二者的综合作用推动着意识形态话语的与时俱进。

1.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外部动力。话语在其本质上是语言与思想的统一体,既是价值表达的工具,也是传递的观念本身,在形式与内容上是辩证统一的。以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转换为例,其与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价值表达。建国以来,我们的对外话语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变迁和外交政策的变化在不断调适、创新,在国际环境中,对外话语的转换是国际交往实效性驱动的结果。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本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突出体现在域内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上。“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2因此,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受到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国际主体国际地位和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外部推动因素是国际国内环境综合催生的。

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是提高对外话语输出性的重要形式,对外话语是本国价值观念的外向型传播,要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2]162的目标,就应当致力于“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162这就有赖于对外话语体系的科学化构建,其基础就是域内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反映,并通过自身的革新引导社会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163因此,国际话语权以国内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其积极性调适为资源。一方面,国内不断深化的改革形势和具有积累性的发展格局推动着意识形态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需要更为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另一方面,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等国际战略的实质化进展需要话语共识,域内外发展的需要推动着意识形态的话语转换。

2.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内在驱使。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内在动力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塑造的理论自觉,其二是意识形态建构主体的使命担当及其阶段性的现实回应。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意识到并逐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不断推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使命和历史担当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意识形态建构主体要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在忧患性的挑战和先进性的引导下,不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有利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现实出发推进指导思想的接续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理政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需要建构起更加具有认同度的文化符号和更加具有公信度的话语传播平台。在话语体系建构的维度上,要不断推动对外话语的世界性、现实性和战略性;在价值共识认同的维度上,要不断推动意识形态话语的大众化、现代化和时代化。

二、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价值性

意识形态的话语转换不只是对时代变迁和理论演进的反映,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现实实践的关照,发挥其理论先导的价值性。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价值不仅在国内建设和改革层面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构建凝聚共同价值的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最为直接的发展目标,而发展目标的现实化需要最为广泛的建设和改革力量,这种中国力量的源泉就是目标认同基础上的一切积极力量的聚合。目标认同是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一个价值诉求,通过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将系统性目标转化为现实性认同和行动,是非常有效的精神激励方式。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从而将社会发展目标与人们的现实诉求紧密连接起来,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实现的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具体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深化。

长期以来,在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探索与艰苦实践,我们已经建构起比较完善的目标体系,呈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5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314并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衔接,进而从社会发展阶段的层面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未变的前提下,现今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2]314从而整体性建构起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3]这种话语表达体现了社会发展目标体系的整体性,将目标体系构建、共识凝聚和成果评价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了阶段性目标发展全过程的话语体系构建,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及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的方向引导和共识凝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先导。改革的本质诉求是创新,创新需要理论的引导,话语是对理论最为直接的表达,实践则是理论最为现实的需求。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不仅回应实践需求,还为改革和创新铺设道路、营造氛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4]话语的形象化有利于人们对话语传递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碎片化的修补,也不是局部性的调整,而是统筹各领域和各层面耦合性、关联性的全面系统的改革,为此,面对发生了阶段性、累积性、历史性变化的发展格局和改革形势,需要在问题意识引导下形成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改革认识论与方法论,意识形态的话语必然要适应这种联动,同时以话语转化本身的价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先导。

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是革命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对利益格局的触动是重大而深远的。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啃硬骨头、涉险滩”更为有的放矢,在改革的目标上,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25-26在改革的方法论上,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5]34-35等,一方面体现出改革的政治勇气,另一方面展现了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在改革中的号召力和破阻力,与时俱进的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先导。

3.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6]49构建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与完善本身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是社会制度使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6]49法治体系必然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同时意识形态的话语转换也要符合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意识形态对法治体系的影响不应只是话语的映现,更为重要的是价值投射。

而从主动性角度来讲,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法治的认可度和对法制的依附力,法律的公信力是法治方略实施的基本前提,而这种公信力的形成也是一个价值认同的过程。意识形态的话语转换在强化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同时,法律思想和法治体系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价值传递和观念认同中包含着法治的内容,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然成为法律思想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依法治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深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表现形式,法治道路、法治理论和法治体系的构建、发展必然与主流意识形态交相融合。因此,意识形态的话语转换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理论先导、强化共识、价值引导等作用。

4.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资源。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不仅为思想建设提供了符合党情变化的思想资源,同时为作风建设机制创新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具体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打铁还需自身硬”,[2]4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自觉性,并形象化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从严治党之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建党,意识形态的话语积极调适与不断变化的党情相适应,不断丰富党的建设的思想,同时为从严治党提供了与民意互动的交流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面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同样面临着对“中国道路”的挑战和检验。习近平指出,“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7]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党的建设的话语经历了一个不断转换的过程,从邓小平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8]的“成败论”,到江泽民提出“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9]的“形象论”,以及十六大以来提出高度警惕“四个危险”的“危险论”,表明当前党所领导的事业不仅有“危险论”的存在,更有“成败论”的考验。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10]为此开展了广泛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集中解决“四风”问题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2]375推进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化。新时期作风建设话语的转换,深刻反映了形势倒逼的紧迫性和党自我净化、完善、革新和提高的自觉性,同时话语的大众化、通俗化也促进了作风建设的积极调适。

5.全球化参与的共识构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需要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这就需要“中国话语”搭建沟通桥梁,无论是利益共同体的构建还是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需要共识的达成。话语不仅仅是工具,本身也是价值传递。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认同。

在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主题的背景下,达成共识和寻求合作是历史所趋、民心所向,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需要语言外壳作为载体加以传播,“和平输出”不是口号输出,是理念输出,更是共识输出。为此就要建构起具有公信力、说服力的对外话语体系,通过和平的中国声音,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2]249在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中,积极的话语转换可以为国内的发展和改革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为中国倡导或参与的国际战略构建起更为坚实的共识基础。

三、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方法论

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的过程。其根本原则就是助推意识形态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一步将消极力量转化为积极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提供精神支柱,在思想和理论掌握群众的前提下,实现“物质力量转化为精神力量”,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秉承意识形态话语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5体现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根本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归根结底是中国人民的事业,是党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事业。“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1因此,要建构与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需求相一致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的人民性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的,不是对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简单强调,而是要推动意识形态及其话语对人民现实问题和切身利益的关照。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具体举措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话语的人民性的强化,最为重要的是实现了话语与实践的深层结合,推动“共同富裕”价值共识基础上的发展目标的现实化。

与群众运动话语或革命党式话语形成鲜明对比,和平建设时期的话语体系更加注重对发展和创新动力因素的激励和保护,重视对个人和小集体合理物质利益的法律保护和制度保障,而前者则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片面而教条式地强调整体利益,对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造成了阻滞。在信息化时代,应当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尤其是要重视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对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将工具性与价值性紧密结合,加速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向社会实践转化的进程。

2.强化意识形态话语的目标性。意识形态话语的目标性不仅要建构起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还要不断推进这种理想目标的本土化,也就是意识形态一般性指导下的特殊性,突出更为鲜明的民族性,实现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国化,这也是助推价值认同的重要方面,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在推动价值认同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着意识形态的内容。

“中国梦”的提出就是一个与时俱进话语体系,提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2]49从个人、国家和国际层面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统一起来。理想和目标不仅需要构建起合理、科学的体系,同时更需要进行实践层面的分解,这意味着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理想向现实的转化。意识形态话语的目标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要在国内形成普遍性的价值认同,将理论化的价值观念转化为通俗化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普遍的理想信仰和同质的价值诉求,搭建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交流平台,发挥话语文化融合机制的作用,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合力。二是要形成共识达成基础上的国际认同,通过具有共同价值诉求的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以兼具中国特色和普适意义的话语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包容性话语体系中整合国际发展战略,从而推动国际间共赢机制的构建,以话语为载体降低国际沟通成本,并形成高效、开放的发展格局。

3.坚持意识形态话语的开放性。 “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1]坚持意识形态话语的开放性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重要举措。意识形态话语开放性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开放性不仅意味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动态发展,还意味着立足新的国情、世情,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和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机遇的包容性与共赢性。为此,不仅要构建国内发展与改革的话语体系,还要在国际社会构建和平与合作的话语体系。

坚持意识形态话语的开放性就是要实现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性和动态性,一方面,要更加自觉地适应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话语体系,如此,既可以增进全体人民的价值体认和观念共识,也可以营造助推国内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国际环境。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不仅要配合时代主题的转换,还要为国际战略的构想和实施进行“利益共同体”的共识构建。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话语要在动态发展中顺应乃至引导历史潮流。永恒发展的辩证法同样适应于意识形态话语的演进,教条式的、僵化的话语不能有效推进意识形态的发展,话语的匮乏会加剧思想的贫困。因此,话语的丰富性、时代性本身就是开放性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11(1).

[4]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7-25-(1).

[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2(1).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8.

[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08.

[10]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1).

[11]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认同意识形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