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刚砸宝案”能否一砸了之?

2016-09-07张志然李蒙

民主与法制 2016年15期
关键词:鉴赏家仿品王刚

张志然 李蒙

在改编自小说《大玩家》的电视剧《雾里看花》中,李幼斌饰演的古董商人黄立德常常被人请去“掌眼”。只要他说好,玩意儿的价格就要翻番地涨。在现实中,资深古董藏家或者鉴赏家也往往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北京卫视《天下收藏》是由著名节目主持人、古董藏家王刚担任总策划的一个鉴宝栏目。在这个节目中,藏宝人、明星嘉宾、知名鉴赏家汇聚一堂,共同就“宝物”的收藏与鉴赏展开论战。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可能在节目后就会提升一些价格;他们认为不好的,很可能就会当场被主持人王刚砸毁。而砸毁,也正是该节目吸引眼球的地方。节目主持人王刚在公开场合表示,砸毁不好的东西,就是“恨那些造假、贩假者,同情进而警醒那些上当受骗的藏友”。

然而,在2012年的“京城砸宝第一案”中,藏友付常勇却觉得被节目组骗了。因为他被砸的藏品被国家认可、具有文物鉴定资质的机构和专家认定为真。案情回溯:消失的碎片

2012年,来自石家庄的藏家付常勇参加了《天下收藏》节目。在他的同意下,一对藏品被主持人当场砸毁一只,之后他未能要回自己被砸碎的藏品碎片。

付常勇是名中医。在节目中,他展示的是1999年一位在台湾经商的病人赠送给他的一对甜白釉压手杯。王刚表示:“这种器形其实全世界存量不过几只。”而艺术品经纪人翟健民则声称,一个真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值5000万元。

节目播放过程中,两次以字幕打出“此藏品上场前鉴赏家团队已进行鉴定”的内容。通常节目视频中会以小窗口显示鉴赏家的鉴定过程,而付常勇的藏品并没有鉴定的记录视频。也就是说,并没有证据能够显示他的这对压手杯真的在上场前被鉴赏家们鉴定过。

付常勇同意如果鉴定为假,王刚可以砸碎一只杯子,并执著声明“不退”。王刚手起锤落,这对杯子中的一只“啪”的一声被砸成了碎片。接着,王刚宣读了节目组鉴赏家写就的鉴定结论:该杯为现代仿品。

付常勇将碎片收拾了起来,退出了录像间。这时,一个节目编导突然从场内跑了出来,向付常勇表示,这些碎片专家点评还要用,不能带走。

付常勇想把碎片要回来,所以他没有离开节目现场。

节目录完后,付常勇去找拿走碎片的编导。编导却称碎片不在他手里,让付明天再来。

可第二天,节目组却明确表示拒绝将碎片归还。此后,付常勇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些交出去的碎片。庆幸的是,他当时留下了其中的两片碎瓷。

据后来代理付常勇起诉北京电视台和王刚等人的辩护律师钱卫清介绍,参加付常勇那期节目的三个鉴赏家是翟健民、王春城和拉达,他们并非国家认可的具有专业鉴定资质的专家。翟健民和拉达都是艺术品经纪人,王春城虽然是首都博物馆研究员,但其工作内容是研究出土文物,并不涉及文物真伪和年代鉴定。

事实上,这对杯子已于2011年12月20日经北京东博古玩字画鉴定中心鉴定为清仿永乐甜白釉压手杯真品,市场参考价为30万至50万元。

2013年5月,付常勇一纸诉状,将北京电视台及主持人王刚、鉴赏家王春城、翟健民诉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请求判决北京电视台及王刚、王春城、翟健民连带赔偿财产损失15万元。原来,他将留下的两片碎瓷与未被砸毁的那只杯子又送至北京瀛方斋文物鉴定中心,经鉴定认为这对杯子是明代制品,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陶瓷烧制过程中,胎内会产生均匀的气泡。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气泡在百年、千年中破口、死亡,标记了瓷器的年龄。而古陶瓷的做旧则不可能触及釉面下气泡的破裂过程。作为中国十大收藏家之一,也收藏了大量瓷器,又在江西景德镇工作过多年的钱卫清对瓷器的鉴定有多年积淀的心得。在使用数码显微镜察看了付常勇保存的两片碎瓷和另一只完好的压手杯上的开片和气泡后,他认为,这些都是古瓷,绝非《天下收藏》所鉴定的“现代仿品”。

庭审辩论:这是娱乐节目,不是文物鉴定

此案一审经过两次开庭,在两次开庭中,双方多次对垒。原告付常勇委托专家证人王治国发言,证明自己收藏的文物是真品无疑,被告律师几次打断了王治国发言,对专家证人的资质表示怀疑,强调己方鉴赏团专家王春城“在首都博物馆工作四十多年”,并提交了节目鉴赏团的“专家意见”,作为实施砸瓷的依据。

原告律师钱卫清对这份“专家意见”提出了质疑。专家意见是由三个专家在一起各自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是“背靠背‘鉴定”;“而且这份仪含52个文字的专家意见文本上三个署名专家的名字都辨认不出来,严格来讲这就是没有完成签名”。

鉴赏团在节目中对压手杯的鉴定意见是“类似器型康熙时期才出现”。原告付常勇及其委托的代理律师和专家证人在向法庭说明时,一口气举出了从明代中期至民国时期的22件压手杯,其中三件是明朝成化年间的。这证实了类似器型明代已经出现,与王舂城等人的说法不符。

翟健民、王春城两位鉴赏家向法庭列举了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研究的永乐款识的四种书写方法,说这四种款识书写方法都与小杯有所不同,证明小杯是假的。原告方委托的专家证人王治国用上海博物馆墙上的款识为标本,证明从明代到清朝的款识都有不同的写法与书写风格,表明款识书写方法向来是多种多样的。即便在耿宝昌的著作中,康熙朝的款识也不尽相同,雍正款也有不同书写方法,乾隆款也是如此。款识和纹饰一样,都是手工制作、作坊式的,如果出现了完全一样的,恰恰才证明是假的。

翟、王二人认为,明代仿本朝压手杯仿品稀少,明代中期没有仿制永乐的记录,后期也很少遇到。王治国指出了耿宝昌的研究成果:永乐器的仿款从明中期至民国从未间断。另一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也明确论述过:明正德时官民窑开始仿制永乐、宣德瓷器与年款,直至民国从未间断,还有专仿永、宣、成窑瓷器的窑址。

翟、王二人强调小杯光泽、白度与永乐间器物有区别,认定为仿品,但没有出示比对的物品。王治国指出,即便是永乐器物,釉色与光泽也是不尽相同的,鉴赏家脱离对比物,基于某种主观感知即作出鉴定结论,是不负责任的。

翟、王二人否认现代科技检测的地位,认为只有宋代以前的瓷器能使用科技检测,对明朝时期不适用,且目前文博行业普遍不用科技检测。而王治国则介绍,十余年来,博物馆都在购入、使用科技检测设备,这些都是可以证实的事实。就连早期的耿宝昌本人,也曾经拍过微观图,而且微观图也进入了他公开出版的著作。

翟、王认为老化痕迹能够仿出来,王治国就请被告找一个现代仿品的厂家仿一仿这种老化痕迹,以证实其说法。但直至终审宣判,被告方也没有找出这样的一个现代厂家。而就老化痕迹而言,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是可以专门进行痕迹鉴定,判定是“老的”还是“仿的”。

2013年第一次开庭时,王治国特意在潘家园购买了一只暗刻龙纹小杯,第二次开庭前,又去景德镇买了一只现代仿品的小杯,指出这已经是现代最高水平的仿品了,但用手电一“打光”,还是能够看出是仿品。他指出,暗刻龙纹工艺是现代仿不出来的,老化痕迹更是现代不可能仿制出来的。

在僵持中,案件走到了最后答辩环节,原告方表示不接受调解。钱卫清认为,这次诉讼追求的就是改变媒体作风,要求一个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态度。

轮到被告方总结答辩时,被告律师明确表示:“《天下收藏》是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而非文物鉴定活动。鉴赏团的专家上节目不是来鉴定的,而是来娱乐的。”此言一出,顿时引起了旁听席上一阵骚动。

被告律师接着说:“付常勇参加节目是想上镜,如果他认为自己的藏品是文物,就不应当来参加这个节目。节目的专家鉴定意见也不是鉴定书,只是节目的一个环节。付常勇在参加节目时自述他的东西是十七八岁时因给人治病获得的赠品,说明不能对藏品出处作出准确陈述,没有出处就不是文物。节目录制规则他应该遵守,签了《生死文书》,就要承担砸毁的后果。本案与文物鉴定无关,只是电视节目,简单的节目录制合同关系,不承担砸毁的赔偿责任。”

经过两次庭审,朝阳法院判决认为,付常勇与北京电视台自愿签署了《天下收藏藏品鉴定约定书》及《藏宝人承诺书》,付常勇同意经《天下收藏》栏目鉴赏专家组一致认定为赝品的藏品,由节目主持人在现场代为销毁。该期节目三位鉴赏专家一致认为付常勇参加节目的藏品为现代仿品,节目主持人在“砸宝”前亦多次询问付常勇是否选择退出,他明确表示“不退”。按照节目规则和双方事先的约定,付常勇的藏品被主持人当场砸毁。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北京电视台、王刚、王春城、翟健民并不存在过错,亦不存在侵权行为,付常勇以侵权责任纠纷为由主张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

一审败诉后,付常勇不服,上诉至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15年3月20日,北京市三中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原判,付常勇终审败诉。专家质疑:一砸了之妥不妥?

2012年8月,《天下收藏》栏目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被人指责“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就是主要质疑者之一。

姚政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称:“我们先后组织了五六批相关人士来首都博物馆看这些所谓的‘赝品,大家都觉得是有问题的。”他所说的“相关人士”,包括30多个专家,有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专业委员会人员、瓷器收藏家及仪器检测的负责人等。

当时媒体记者问:“质疑方称所谓‘赝品90%以上都是真品,至少三成是珍品。对这个比例您怎么看?”姚政表示:“这是保守说法。实际上我们认为百分之百都是真品,有10件以上是国家二级以上珍贵文物。”姚政还表示,“这周找电视台交涉,不管怎样,破坏文物是错误的。”

但北京电视台及主持人王刚否认砸得不对。在被媒体问及“在砸的过程中有无失误”时,王刚坚称:“没有!”他介绍,它们都是“经过专家鉴定的”。“绝大部分”对他本人来说,犹如开门进来一人,是男是女一眼就能分清。他说:“除非有那种过度化装甚至做了‘变性手术的,才得仔细辨认一下,看看皮肤粗糙不粗糙,手脚大不大……看得多了,就熟能生巧了。”

姚政与北京电视台关于赝品的争议发生后,北京文物局请到文物鉴定委员会四位专家到首博,对展出的40件被砸赝品进行了一一鉴定,一致认为确为赝品。北京市文物局即时发布了这则消息,并表示欢迎广大网民监督。

砸宝案审结后,钱卫清说,付常勇虽然败诉了,但庭审过程确实揭露出很多真相。所谓的“专家”,其实根本没有鉴定文物的资质,庭审时被告方律师“发明”了一个词,“鉴赏家”,不说他们是文物鉴定专家了。既然你是鉴赏家,没有鉴定文物的资质,怎么能“判定”一件文物是真是假,还要根据你的“判定”把文物砸掉?

钱卫清认为,文物没有绝对的非真即假,更没有绝对清晰的断代,所以一切鉴定提供的都是一种“可能性”。经验判断必然有失误,专家学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一件文物,可能甲专家说真,乙专家说假,丙专家认为存疑,这种现象是非常常见的,怎么能够根据几个“鉴赏家”的意见就当场砸毁文物呢?即便是假文物,也不应该砸毁,工艺品也有它的价值。现在95%的出土文物在民间收藏,往往不被文博系统的专家认可,如果都一砸了之,那将是中华民族一场空前巨大的文物浩劫!

如果专家不认可的文物就应该被砸毁,那将呈现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文物乃至多数真品只在少数专家和阶层手里,除了花大价钱从他们手中购买,别无他法;文物鉴定只能依赖专家“眼学”,别无科学办法。

钱卫清说,文物鉴定至少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行业现有的鉴定能力、鉴定知识达不到“百分之百保准”;二是任何文物鉴定家的鉴定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从来不犯错误。这本是常识,可《天下收藏》似乎不承认这样的常识。文物鉴定本来分为很多门类,一个人穷其一生,或研究书画,或研究瓷器,或研究青铜器,或研究古旧家具,只研究某一类文物可能都研究不透,怎么可能什么文物都研究得门儿清呢?可《天下收藏》请来的几位“鉴赏家”,似乎是全才、通才,什么文物都敢鉴定,而且自信都能鉴定得百分之百准确。

猜你喜欢

鉴赏家仿品王刚
Lower bound on the spread of valley splitting in Si/SiGe quantum wells induced by atomic rearrangement at the interface
明朝成化时期斗彩鸡缸杯研究
“言意”背离:《鉴赏家》中“兴”的表达
如何鉴定瓷器的真伪
艺术衍生品不等于艺术仿品
浅析《鉴赏家》中的“第一个”
《鉴赏家》“别有用心”
——重读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
名人读意林
品酒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