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凸透镜成像》的教学思考

2016-09-06王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虚像凸透镜焦距

王巍

本人有幸参加了十一月份万二中片区初中物理复赛的评委工作,听取了同一课题《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六节课。听课中发现:参加赛课的年轻教师们,个个都有着较好的教师素养,课堂上精神饱满,激情洋溢,教学流程大同小异。课堂导入或是小实验,或是视频图片等引入,接着猜想,然后通过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巩固应用。虽然教学手段各有千秋,但课堂教学总是有缺憾的艺术。每堂课在美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较多。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关于实验之前的知识储备

我认为在实验之前,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好以下知识储备:

1.实像和虚像:在探究之前,应该让学生回忆《平面镜成像》一节讲到的实像和虚像,对实像和虚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果不能正确的区分实像和虚像,那么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实像和虚像的成像条件就非常的盲目,从而不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

2.焦点和二倍焦点:这两个概念至关重要,它是本节实验中学生能否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的关键所在。最好是让学生在明确焦距的前提下,在光具座上明确标记出焦点和二倍焦点的位置,便于学生实验观察和自己归纳出结论。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后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讲得口干舌燥,急得满头大汗,学生就是得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来。最后,教师不得不包办代替,自己说出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3.物距和相距:这两个概念虽然简单,教材中加油站里已经明确给出,但教师还是有必要让学生加强一下印象,以便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二、关于课题的引入

由于本节课容量较大,在新课的引入上,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景,才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又能节约时间呢?我在设计时,让学生做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利用教具中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通过凸透镜观察远处的教师,看看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活动二:仍然再用这个凸透镜近距离观察物理课本上的文字,又看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可知,物体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变化,远处物体缩小了,而且是倒立的,近处物体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凸透镜观察不同距离的物体时,为什么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倒、有时正呢?顺势提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接着,为了引导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这两个活动观察到两种不同成像的原因是由于什么因素引起的呢?学生会根据刚才所做实验中物距一远一近的现象,很容易猜想到凸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这样引入的优点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既做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又节约了不少的时间。从而避免了有的教师在新课引入用视频,在引导猜想时又用小实验的重复。

三、关于分组实验的几点建议

1.实验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让学生在实验中找到最清晰的像,不然会影响学生正确结论的得出。个人认为,教会学生找到最清晰的像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当光屏上出现的像较清晰时,再稍稍向前移动和向后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都会变模糊,那么此时光屏上的像就是最清晰的。

2.在分组实验探究时,一定要让学生对三个实验步骤都要进行探究,才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实验探究过程有个整体的感知,对实验结论才能形成完整的映像。而我们许多教师,在处理分组实验时,为了节约时间,将小组划分成某几个小组探究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某几个小组又探究成放大实像的条件,还有几个小组探究成虚像的条件,然后再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全面总结出成缩小实像、放大实像、虚像的条件。从表面上看,这样似乎是节约了时间,但势必会对学生造成盲人摸象的错觉。

3.不必要让每个小组重复做几遍实验。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而让同一个小组分别采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多次实验。由于本节课容量本身就比较大,个人认为,其实不一定非让每个小组采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多次进行实验。建议教师们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采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实验即可。每个小组只需要做三步:第一步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第二步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的条件;第三步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然后抽几个小组分别汇报凸透镜分别成缩小、放大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再了解是否有不同的结论。最后教师点拨:虽然每个小组没有进行多次实验,但我们不同小组已经采用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际就是在进行多次实验,如果大家都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同样能说明结论具有普遍性。这样既避免了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同时也相应的节约了不少时间,从而变相提高了课题效率。

4.对于实验步骤的安排,建议只需探究凸透镜成缩小、放大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三步进行。在听课中发现多数教师还安排了二倍焦距成等大实像和焦点不成像的探究。个人认为,仅凭肉眼怎么能判断等大的实像呢?感觉是为实验而实验,难免有些故作的嫌疑。对于这两步实验,建议采用引导大家分析,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比较妥当。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分析: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当u=2f时,物距介于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可能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呢?对于焦点是否成像,教师可以提出问题: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让大家交流讨论。其实学生很容易根据“过焦平行”的道理得出u=f时,凸透镜不能成像的原因。然后再让每个小组进行这两种情况的验证性实验,显得更加合理。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善于把问题探究化,把课本中的问题变成探究性。只有不断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才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虚像凸透镜焦距
实像虚像细比对
凸透镜成像知多少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巩固
实像虚像细对比
小小凸透镜 成像应用多
清芬凌霜
叶敏作品赏析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侧面俯视时盛满水的碗中斜插筷子的虚像位置研究
人眼为什么能看到虚像